豬附紅細胞體病 豬附紅細胞體病是由豬附紅細胞體(又名紅細胞孢子蟲)寄生于細胞和血漿中而引起的一種原蟲病。主要引起豬(特別是仔豬)高熱、貧血、黃疸和全身發(fā)紅,豬感染可引起死亡。 一、 蟲體特征 附紅細胞體大小直徑約1微米,平均長0.8微米,最大2.5微米。呈環(huán)形、月牙形、逗點狀和球形不等,蟲體呈淡藍色,中間核為紫紅色,蟲體多依附著在紅細胞表面,少數(shù)游離于血漿中。微小附紅細胞體,直徑0.5微米,多在紅細胞內、血漿中則見不到。 二、 流行病學 屬人畜共患病,本病多發(fā)于7—9月,但有的地區(qū)11月份也發(fā)生,有的地區(qū)陽性率達30%以上。氣候干旱少發(fā)生,病豬是主要傳染源,吸血昆蟲以及污染針頭、器械為主要傳播途徑,不同年齡豬均可感染,1月齡左右的仔豬病死率高。本病一般呈隱性感染,無明顯臨床癥狀,多在應激時發(fā)病。調查資料表明,豬附紅細胞體病感染率高達90%以后,暴發(fā)豬附紅細胞體病的豬場的豬死亡率達80%以上。呈地方性流行。 三、 臨床癥狀 潛伏期6—10天,體溫39.5—42℃,怕冷,呈稽留熱,食欲減退或廢絕,顫抖,轉圈或不愿站立,離群臥地。糞便初干或球狀,附有粘液和血液,糞便呈黑褐色,有時便秘、下痢交替。叫聲嘶啞、氣喘、呼吸困難,有的呈犬坐,張口呼吸,鼻有分泌物,心搏加快,可視粘膜初充血,后蒼白,輕度黃疸,尿呈黃色。全身皮膚紅紫,以耳下、頸下、腹下、鼻鏡、腹股溝、四肢先發(fā)紅,后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紫斑,邊緣界限不明顯,指壓不褪色。后變?yōu)榍嘧仙?,界限不明顯。耳發(fā)紺、變干,邊緣向上卷起。血液稀薄,采血后流血持久不止,后期血液粘稠,呈紫褐色。有的全身發(fā)癢,亂蹬,部分公豬尿鞘積尿。病豬生長緩慢,營養(yǎng)不良。 四、 病理變化 尸僵不全,全身皮膚黃染,且有大小不等的紫色出血點或出血斑,四肢末梢、耳尖、腹下、股內側皮膚出現(xiàn)紫紅色斑塊。全身脂肪顯著黃染,血液稀薄、色淡、凝固不良,在腹部、胸、氣管兩側皮下結締組織呈膠凍樣水腫,腹腔、胸腔有大量淡黃色積水,肺、氣管水腫。肝腫大呈土黃色或棕黃色,質脆,并有出血點或壞死點,有的表面凹凸不平,有黃色條紋壞死區(qū)。膽囊腫大,內充滿綠色粘稠膽汁。胸前、腹股溝、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切面多汁,呈淡灰褐色,頜下淋巴結灰白色。心臟蒼白較軟,心房有散在出血點,心包有淡紅色液體。脾腫大,質軟脆,表面有暗紅色出血點,有的萎縮,灰白色,邊緣不整齊,腎腫大,渾濁,貧血嚴重,腎盂黃色膠凍樣,膀胱貧血有出血點。 五、 診斷 根據臨床特有癥狀,排除與該病癥狀相似處的疾病,如豬肺疫、豬李氏桿菌病,豬弓形蟲病、豬瘟、豬焦蟲病、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等病,從病豬的耳尖采血涂片檢查和病理剖檢進行確診。 六、 防治 加強豬場衛(wèi)生措施,避免圈舍潮濕,采光差,通風不良等因素。在免疫及治療時應一豬一針頭,對所用器械嚴格消毒。杜絕不良應激因素,加強種豬管理,對陽性豬及時淘汰。該病陽性豬呈隱性感染,所以豬養(yǎng)殖廠、戶對豬進出嚴格檢查、檢驗。驅除蜱、虱、蚤等吸血昆蟲,隔離節(jié)肢動物與豬群接觸。在治療時以殺滅蟲體為主,對重癥者采取對癥療法。 1、貝尼爾每千克體重4毫克分點肌肉注射,對嚴重的病豬間隔48小時重復注射1次,或0.9生理鹽水10毫升稀釋,加入10%葡萄糖100—300毫升,再加25維生素C2—4毫升靜注。 2、黃色素每千克體重3毫克靜注。 3、鹽酸四環(huán)素每千克體重25毫克口服。 4、用阿卡普林每千克體重2毫克/次,皮下注射。 |
畜牧人
畜牧人養(yǎng)豬
關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lián)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10-6 20:22,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