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豬場管理|規(guī)模豬場的胎次管理(1) [打印本頁]

作者: 畜牧人小李    時間: 2018-3-22 09:56
標題: 豬場管理|規(guī)模豬場的胎次管理(1)

(, 下載次數(shù): 98)

導讀

  昨天在成本控制一文中我們提到,穩(wěn)定生產是豬場成本控制的大前提。優(yōu)化基礎群胎齡結構是成本控制重要的一環(huán)。本章我們就來了解豬場維持合理的胎齡結構的重要性。

對于任何一個母豬群來說,它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實現(xiàn)生產批次的同質性。這種同質性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

1.母豬年齡的合理分布:

在種群中,優(yōu)化胎次(母豬每個生產周期的百分比)的分布情況。

2.各批次間動物數(shù)量相近:

這與均衡生產的目標相關,使每一批次都達到這一目標,而非過多或過少。   

母豬胎齡結構的重要性

豬群繁殖力常常會根據它們的胎次數(shù)而改變。

初產母豬:分娩率較低 (生產力較低).

第二胎母豬:有時生產力也會下降。

老母豬 (7胎及以上):死胎仔豬數(shù)增加.

經產2-7胎的母豬:活仔數(shù)數(shù)量增加 (生產力提高和死胎率下降).

產仔豬數(shù)影響產活仔數(shù)  

初產母豬:可用的乳房少 + 母豬下奶困難.,乳房和乳頭的形態(tài)好。

·  對于小型豬這不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交配的母豬太年輕/體重太輕,那么對大多數(shù)仔豬來說吃奶很困難。

·  如果交配的母豬成熟點并且體重大一點(>7個月 / >140 公斤),就能哺乳很多仔豬。

經產第2-4胎的母豬:乳房的利用率最高 + 乳房和乳頭的形態(tài)也很好。

· 能哺乳很多仔豬 / 對小仔豬來說非常完美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下載次數(shù): 105)

老母豬:乳房和乳頭形態(tài)較差:乳房下垂 (很難接近) / 乳頭變厚 / 可用乳頭數(shù)下降 /  乳腺細胞減少 (慢性乳腺炎)

· 很難哺育很多/小仔豬。

· 母豬體型變大: 更易爬跨.  

產仔數(shù)影響斷奶仔豬數(shù)

初產母豬: 年輕(免疫系統(tǒng)不成熟) + 與細菌接觸時間少。

·  感染風險較高。

·  傳遞給仔豬的免疫力較低。

產仔豬適中的母豬:增加免疫力。

老母豬:免疫力下降。

產仔量影響疾病控制。

和人類一樣,對年老和年輕母豬風險最大。

按照一般規(guī)律來說,繁殖力最強的母豬是那些產仔數(shù)適中的母豬(3-5胎)。

因此, 想要獲得最大繁殖力的群體結構應該注意以下內容:

(, 下載次數(shù): 103)

問題出現(xiàn):

一個種群的群體數(shù)量是動態(tài)的,大約每21周(147天)為一個周期。

大部分母豬集中在幾個周期內,這樣的種群結構是完全不合理的.

下面這張圖將是上面那個豬群63周后可以預見到的情況(增加3個胎次后)。

在短短一年內,繁殖力最強的種群可能就會變成完全相反的結果。

(, 下載次數(shù): 105)

母豬變老后需要及時替換

理想的母豬胎齡結構

  理想的群體結構應該是階梯式下降的形式. 初產母豬是用來更新代替老母豬的,因此在豬場,它們是使用最頻繁的種群。從現(xiàn)在起,每一周期擁有的母豬將越來越少。

(, 下載次數(shù): 102)

  為了實現(xiàn)這樣的理想結構,替代的初產母豬必須是持續(xù)供應的:永遠都不應停止,并且每一批高產群中比例應該是相等的 (即在每一批次中初產母豬大約占20%)。

比如說:
如果我們在20周左右,只引進少量的初產母豬(僅 5% / 批),情況將如下圖所示:

(, 下載次數(shù): 95)

防止引進過多年輕母豬

過了一個周期后 (21周...)

(, 下載次數(shù): 99)

在第四周期后 (一年半...)

(, 下載次數(shù): 106)

理想的母豬胎次結構要看其經產次數(shù),這也是淘汰母豬的依據。

這是經8次生產后的母豬在淘汰后,豬群中最完美的群體分布:

(, 下載次數(shù): 107)

這個理想豬群的結構根據生產次數(shù)而定,也是決定淘汰母豬依據。

然而,母豬在經產6次后淘汰的豬群,才是一個分布完美的豬群:

(, 下載次數(shù): 106)

按照一般邏輯來講,如果我們決定淘汰那些生產周期很短的母豬,那么母豬剩余周期就會很長,這是很有必要知道的

這是個母豬第4次生產后就被屠宰的一個群體的分布(這種情況罕見,僅是舉例):

(, 下載次數(shù): 105)

關鍵的問題是: 在淘汰母豬前,推薦的終生產仔數(shù)是多少?

在淘汰母豬前,推薦的終生總產仔數(shù)是多少?

這個問題其實并不好回答,由于每個場的情況不同,答案也可能不同。

關于豬場的所有決定不僅僅取決于生產,也取決于經濟條件。

觀點1:
淘汰周期數(shù)高的母豬(像第8次生產的母豬)。

缺點:消耗的飼料量較大:母豬越老,體型越大,基礎需要量越多。生產力下降。

觀點2::淘汰周期數(shù)低的母豬(像第6次生產的母豬)。

缺點:

· 引進的初產母豬折舊率低 (替換的必要性較大)。

· 每一個新的初產母豬涉及一個成本

· 動物的價值 (包括遺傳值)

· 到交配前一直飼喂

· 飼養(yǎng)空間和管理

· 藥物治療/接種疫苗...

結果將取決于生產損失和飼料消耗補償周期數(shù)以及準備給種群中引進初產母豬的成本。

...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生產成本


所以有時候生產力最強的豬場未必是盈利最多的豬場。


來源:PIG333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m.ffer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