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易中天品三國
[打印本頁]
作者:
hrdong
時間:
2007-9-18 19:23
標題:
易中天品三國
第一集 大江東去 這是一個三足鼎立的舞臺,這里曾經走過一批個性張揚的英雄。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歷史。三國,究竟是英雄的傳奇,還是智者的比拼?穿透演義迷霧,還原歷史真實?!兑字刑炱啡龂蠼瓥|去》即將播出,敬請關注。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小說演義,戲劇編排。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評點,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斗叢生。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場,通過近代視角,運用三維結構,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 在本集節(jié)目中,易中天教授將就幾個大家熟悉的三國人物和三國故事為您梳理三國歷史的多重形象。畫龍點睛品三國,繼往開來說三分。 易中天: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從今天開始我們講三國。說起三國,我們就會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而說起赤壁之戰(zhàn),我們就會想起蘇東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東坡這首詞寫得可真是大氣磅礴,它使我們想到三國時代的英雄氣概、浪漫情懷。蘇東坡這首詞是他47歲的時候在湖北黃州赤壁所寫,黃州赤壁不是三國周郎赤壁,這一點蘇東坡是知道的,因此他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也就是有人這么說。但他還是寫了這首詞,因為當他站在黃州赤壁岸邊,看著那萬里長江滾滾東流水的時候,他沒法不想到三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就說周瑜吧,周瑜是赤壁之戰(zhàn)孫劉聯(lián)軍的前線總指揮,當時34歲,迎娶江東美女小喬已經十年,并非小喬初嫁了。但是蘇東坡把小喬初嫁和赤壁之戰(zhàn)聯(lián)系在一起,是要著力表現(xiàn)周瑜風流倜儻的儒將風采。所以下面說“羽扇綸巾,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綸巾就是青絲做的頭巾,這個打扮在當時是儒雅的表現(xiàn)。我們知道漢代的服飾,貴族和官員是要戴冠的,高高的冠,寬寬的衣,峨冠博帶,是所謂漢官威儀。但是到了東漢末年呢,貴族和官員開始時髦穿戴平民的服飾,這就是戴頭巾。如果是軍事將領,而一身平民的服飾,羽扇綸巾,那就是儒將風采。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周瑜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赤壁之戰(zhàn)當時的場景,赤壁之戰(zhàn)打響的時候,曹操已經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部中國。我們知道曹操是一個亂世英雄,他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難,討董卓、伐袁術、殺呂布、降張秀、滅袁紹、征劉表,獲得了當時北部中國的統(tǒng)治權,這個時候他決定南下,一舉剿滅盤踞在江東的異己力量,這就是孫權的軍事集團。這對于曹操來說,是他一統(tǒng)天下、九合諸侯的一個戰(zhàn)略舉措;而對于孫權集團來說,那可謂危急存亡之秋。當時曹操親提大軍十幾萬人,號稱八十萬沙奔江東而來,列陣于長江的西北岸,地點是現(xiàn)在湖北省的赤壁市附近。當時曹操的軍隊在長江西北列陣,戰(zhàn)艦連成一片,軍旗在江風中飄拂,虎視眈眈,雄心勃勃。而江東的君臣談虎色變,魂飛魄散,膽顫心驚,紛紛向孫權提出立即投降曹操。但是34歲的青年將領周瑜卻不把曹操的幾十萬人馬放在眼里,他頭上戴著青絲做的頭巾,手上拿著羽毛做的扇子安之若素、指揮若定,談笑風生之間曹操的幾十萬人馬就灰飛煙滅了!不可一世的敵人就立即遁逃了。 ?。?通過以上易中天先生對《赤壁懷古》這首詞的分析,可以看出,作為赤壁之戰(zhàn)的主角周瑜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形象。而根據小說《三國演義》的描寫,赤壁之戰(zhàn)的主角應當是諸葛亮,周瑜不過是作為襯托諸葛亮智謀形象的配角而已,是一個氣量狹小之人。那么,歷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一個具有怎樣性格的英雄呢? 事實上歷史上的周瑜確實是這樣一個英雄的形象,他24歲的時候就被孫策任命為建威中郎將,吳中呼為周郎,就是當時他們這個地方的人都管他叫周郎,叫孫策為孫郎?!袄伞笔切』镒拥囊馑迹@個時候呼他們?yōu)槔捎匈澝赖囊馑?,所以孫郎就是孫帥哥,周郎就是周帥哥,帥哥都是招美女喜歡的,帥哥也都是喜歡美女的。我們古人有兩句話,自古美女愛英雄,自古嫦娥愛少年,所以美女最喜歡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和孫策恰恰就是這樣的少年英雄。而且,他們也都娶到了江東最美麗的女孩子,那就是喬公的兩個女兒,大喬和小喬。這個時候的周瑜真可謂官場、戰(zhàn)場、情場場場得意。 想想看吧,一個24歲的年輕人,擔任了一個地方的高級將領,馳騁戰(zhàn)場,建功立業(yè),而且娶得這個地方最美麗的女孩子為妻,作為一個男人還有比這更令人羨慕的嗎?連蘇東坡提起這件事情來還表現(xiàn)出他的無限羨慕吶!我們去品讀一下蘇東坡的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家了”是什么樣的一種感受?反正我是羨慕他,你想這樣的一個人他怎么可能會去忌妒別人呢?我們忌妒他還差不多。他又怎么可能因為忌妒別人而會被別人氣死呢?那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歷史上的周瑜氣量是非常大的,《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就是氣量大,品質好;當時的人對他的評價也非常高,劉備說他“器量頗大”;蔣干說他“雅量高致”。順便說一句,蔣干這個人也是受冤枉的,蔣干確實到過周營,因為蔣干和周瑜是同學,但是蔣干沒有盜什么書??磥須v史有時候離我們真的是非常地遙遠啊,我們已經很難弄清楚歷史的本來面目是什么樣子了。 事實上任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有三種形象。一種是歷史的本來面目,我們稱之為歷史形象,這是歷史學家主張的樣子,比方說《三國志》的記載。第二種是文學藝術作品當中的面目,我們稱之為文學形象,這是文學家、藝術家主張的樣子。還有一種,是一般老百姓主張的樣子,我們稱之為民間形象,比方說民間信仰中歷史人物的形象,以及我們每個人心目中歷史人物的形象。其實我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自己的歷史人物的形象,因此一個歷史劇,電視連續(xù)劇,或者電影拍出來以后,我們的觀眾會發(fā)表評論說某某演員演得不像,這個曹操不像,這個周瑜不像,這個林黛玉不像,這個賈寶玉不像。你怎么能說不像,你見過嗎?可見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形象,這個我們稱之為民間形象。 這三種形象是有差距的,對于三國來說,形象最離譜的是諸葛亮。 ?。?一提起諸葛亮,人們就會想到空城計,而說起空城計,則展現(xiàn)出了人們對諸葛亮軍事天賦的無比推崇。那么,諸葛亮的空城計究竟發(fā)生過沒有?人們對諸葛亮的追捧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易中天先生對諸葛亮的歷史形象又有著怎樣獨辟蹊徑的品評呢? 諸葛亮這個人,至少從晉代開始就已經是很多人追捧的對象。當時有一個叫郭沖的人,郭沖這個人大概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覺得現(xiàn)在大家對諸葛亮的評價遠遠不夠,于是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條亮五事,隱沒不聞于世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這里還有五件事情是你們大家不知道的,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計。諸葛亮的空城計最早見于郭沖的這篇文章。 后來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引用了這個材料,并予以駁斥,說當時在陽平這個地方根本不可能發(fā)生這樣一件事情。為什么呢?因為當時的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扎在宛城,不在陽平戰(zhàn)場,怎么可能有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空城計呢?但是這個空城計的故事實在是太精彩了,所以文學作品是一說再說,戲劇作品也就一演再演,但是這個事情是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邏輯的。我們簡單地說一下這個空城計吧,大體上的意思就是說司馬懿率兵來進攻,諸葛亮派馬謖去守街亭,馬謖這個人是個書呆子,空談可以,打仗不行,把街亭給丟了,于是司馬懿就率領幾十萬軍殺奔而來。當時諸葛亮手上已經沒有兵了,只好把城門,四個城門全部打開,派了20個老兵在門口掃地,諸葛亮自己搬了一張琴,焚了一爐香,帶了兩個小孩子,坐在城樓之上唱卡拉OK。司馬懿的大軍跑來一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馬懿自己打馬上前,大為驚詫,說牛鼻子老道搞什么搞?城門大開他開Party啊。于是撤軍。 這個事情不合邏輯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軍隊嗎,派一個偵察連進去看看,探個虛實可不可以?第二,司馬懿親自來到城門樓下看見諸葛亮在城樓上面神色自若,琴聲不亂,說明距離很近,看得見聽得清,那你派一個神箭手把他射下來行不行?第三,根據這個郭沖的說法和《三國演義》的說法,兩軍的軍力懸殊是很大的,有說司馬懿帶了二十萬大軍的,有說司馬懿帶了十幾萬大軍的,反正至少十萬,你把這個城圍起來圍他三天,圍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頭就走呢?所一是不合邏輯的,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子虛烏有。 其他的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等等都是編出來的。其中最可笑的是借東風,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三國演義》,當時諸葛亮借東風是個什么形象?披頭散發(fā),光著腳丫,穿一身道袍,所以魯迅先生說《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這個妖不是妖精也不是妖怪,是妖人。妖人就是當時那些裝神弄鬼的,什么巫婆啊,神漢啊,這類的人物。諸葛亮當然不是妖人,諸葛亮不但不是妖人,而且是帥哥。《三國志》說諸葛亮身長八尺,這個八尺是漢尺,漢尺的八尺合現(xiàn)在市尺五尺五寸,相當于一米八四。而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年齡是多少呢?26歲,大家想一想26歲的年齡一米八四的個子該是什么形象?和我們心目中的,我們舞臺上的一樣不一樣?借東風這個事情當然也是沒有的。而且就算有,去借東風的人也不該是諸葛亮,該是周瑜啊。我們讀杜牧的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沒說東風不與諸葛便啊。 實際上諸葛亮在赤壁之戰(zhàn)期間的主要功績,是促成了劉備軍事集團和孫權軍事集團的聯(lián)合,這是他的主要功績,而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績也是為劉備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說諸葛亮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值得懷疑的。現(xiàn)在成都的武侯祠還有清人趙藩寫的一對攻心聯(lián),他說“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边@一幅攻心聯(lián)其實是委婉地批評了諸葛亮,批評他在劉備去世以后主持蜀國工作的時候窮兵黷武,寬嚴戒誤。但是到了《三國演義》里面諸葛亮就變成杰出的軍事家了,而且神機妙算,算無遺策,其他的軍事將領都變成了提線木偶,傻乎乎地帶著軍去打仗,走到地方掏出一口袋,軍師給我的錦囊妙計,打開看看,哦,這么辦。這個實在是太離譜了,這個表現(xiàn)了什么呢?表現(xiàn)了人們對他的崇拜。 ?。?易中天先生認為,諸葛亮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而未必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像以上分析的空城計和借東風等,只不過是文學家們把諸葛亮神話了,所以歷史形象并不等于文學形象。而對三國人物崇拜達到最不可思議的當屬關羽,關羽已經成為民間信仰的對象,而且他還被奉為行業(yè)祖師爺。那么,民間為什么那樣崇拜關羽呢?易中天先生對民間的關羽崇拜又有著怎樣的精彩點評呢? 文化人是非常崇拜諸葛亮的,而民間信仰更多的是崇拜關羽,關羽也是一個值得崇拜的人,因為關羽特重情義,這是關羽最大的特點。關于被曹操俘虜以后,曹操對他非常非常好,關羽也非常感激曹操對他的收留和信任,但是關于仍然心向劉備。那么這個時候關羽就面臨一個選擇,是效忠曹操呢,還是效忠劉備呢?而關羽采取了一個什么做法呢,就是我重重地報答曹操以后,回到劉備身邊,這就是重情重義。當然關羽走的時候曹操也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大度,當時有人提出來要追殺關羽,曹操說不用,這樣的義士我們應該尊重他。可惜現(xiàn)在民間只記住了關羽的情,忘掉了曹操的義,正是由于關羽如此地重情義,因此關羽成為民間信仰崇拜的對象。 但是這個民間信仰呢有時候想起來也是有點怪怪的,我們知道這個民間信仰受兩本書的影響最大,一本是《水滸傳》,一本是《三國演義》。雖然在文化人那里《紅樓夢》的地位最高,認為《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NO.1,但是民間喜歡的還是《水滸》和《三國》。比如說民間行業(yè)會用《水滸》和《三國》的人物做祖師爺,比如說強盜以宋江為祖師爺,小偷以石遷為祖師爺,編制業(yè)以劉備為祖師爺,屠宰業(yè)以張飛為祖師爺,沒有以《紅樓夢》人物什么賈寶玉啊,王鳳姐做祖師爺的。那么這些都還有些道理,奇怪的是剃頭匠以關羽為祖師爺,關羽沒有剃過頭啊,而且東漢的時候這個我們中國人是不興剃頭的,是留全發(fā)的。那么想來想去一點聯(lián)系,無非是剃頭匠和關帝爺手上都有一把刀嘛,但是關羽的刀是殺頭的,不是剃頭的。我就想起來清代有一個剃頭匠在門口貼出一幅對聯(lián)來,倒是蠻像關羽的口氣,怎么說呢:“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我不知道有人敢去剃頭不? 這是一個奇怪的事情,還有一個奇怪的事情,關羽現(xiàn)在變成財神爺。你看我們現(xiàn)在很多的企業(yè)里面,民營企業(yè),或者是個體商販他的家里面都供者關羽的像。這個關羽是一個軍事將領,你說他是戰(zhàn)神這個話還說得過去,他怎么是財神呢?是不是意味著所有的財都是槍來的?而且依我看,關羽總有一天會變成愛神,會供奉在婚姻介紹所。為什么呢?因為關羽這個人對愛情追求也是很執(zhí)著的,當時劉備帶著他都投奔曹操,曹操是和呂布作戰(zhàn)。戰(zhàn)前關羽就提了一個要求,說曹公我可以英勇奮戰(zhàn),但是打下呂布以后,有一個女人你要把他嫁給我。曹操說好,劉備也去幫著說,然后到了決戰(zhàn)前夕,這個關羽又去提醒曹操,那你說話要算數的,我們打贏了以后那個女人你一定要嫁給我的。曹操說不對啊,這個關羽怎么就認準了這個人,我去看看,曹操一看,哎呀,國色天香啊,我曹某人還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吧。結果弄得關羽非常的郁悶。 不過曹操這個人雖然搶了別人的老婆,他也被別人搶了功勞,搶了什么功勞呢?在《三國演義》里面被諸葛亮搶走了空城計的“發(fā)明權”,實際上空城計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發(fā)生在諸葛亮的身上,而是發(fā)生在曹操的身上。是曹操和呂布作戰(zhàn)的時候,有一次曹操的軍隊出城收麥子去了,突然呂布的軍隊開了過來。曹操情急之下,把他的隨軍家屬全部都弄到城墻上去站崗,等呂布開過來一看,滿城都是鶯歌燕舞,姣聲嗲氣。再一看呢,城外面有一個樹林子,深不可測,呂布想曹操這個賊,狡猾狡猾的,肯定是把埋伏買在樹林子里面了,撤!撤回去以后想想呢,又不甘心,第二天他又來了,這回曹操真的把伏兵埋伏到樹林子了。 ?。?歷史上的空城計看來是有的,但是它不屬于諸葛亮,而是屬于曹操。通過易中天先生的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三國歷史,每個人也都會站在不同的角度點評三國人物,所以這就造成了空城計這種張冠李戴的冤假錯案。那么,我們現(xiàn)代人應該根據什么標準來看待三國這段歷史呢? 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歷史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那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歷史呢?我個人的看法還是首先要弄清楚歷史的本來面目,就是弄清楚歷史形象。 對于三國來說,還是要讀《三國志》。三國志的作者叫陳壽,是現(xiàn)在四川省南充市人。陳壽完成《三國志》這部著作的時間距離西晉統(tǒng)一中國只有五年,就是相隔的時間不是很久。第二點呢,陳壽這個人治學非常嚴謹,他收集來的材料但凡是他覺得可疑的,他寧肯不用,留下來的應該說是基本可靠。但是正是因為陳壽有這樣一個特點,所以《三國志》這本書非常地簡略,不是太好看。所以過了130年,又有裴松之來為《三國志》做了注。一般人為古書做注主要是進行一些解釋,比方說名詞解釋、動詞解釋、時代背景介紹,怕你看不懂,做一個注。裴松之的注不一樣,裴松之把陳壽棄而不用的材料,以及陳壽寫《三國志》所看不到的材料有選擇地補充了進去。補充的時候裴松之也做了一個甄別工作,就是他認為不可靠的材料,他會在后面加以說明,就是我認為這個東西是靠不住的,我認為這個時不可能的,理由是什么什么什么。那么如果幾個材料是矛盾的,裴松之就采取并存的方式,羅列在這里,讓后來的讀者自己去甄別。所以裴松之的注也是比較可靠的。 所以要弄清三國的歷史面目,歷史形象,也就是這兩個東西:陳壽的《三國志》、裴松之的注,壽志裴注。但是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也不是沒有意義的,比方說空城計這個故事,錢鐘書先生就認為是“不欺售欺”的典型,什么叫“不欺售欺”呢?就是以不欺騙來欺騙。我這里面沒有人,我明明白白就告訴你是沒有人啊,結果呢,對方還不相信。你越是說我這城里面真的沒有兵,他越不相信。這叫做“不欺售欺”,錢先生認為這是一個典型。 因此《三國演義》這本書歷來被當作兵書來看。明清之際,清人要入關,他們就用《三國演義》做教材。當時把《三國演義》翻譯為滿文,印了一千份,作為內部文件發(fā)給一定級別的貴族和官員閱讀。甚至還有這樣的故事,說是有一個滿洲將軍結識了一個漢人,成了朋友以后這個滿洲將軍說,你這漢人不錯,來來來,你到我房間來,我給你看一個內部文件,不公開的。打開一看,《三國演義》。因為哪怕就像空城計那樣的例子,它也有心理學的問題,它實際上是一個心理戰(zhàn)。所以為三國演義做批文的毛宗崗父子他有個說法,他說只有謹慎的人才不會做大膽的事,也只有謹慎的人才最能夠做大膽的事,因為這個謹慎的人他一生都小心謹慎,他突然大膽一回沒人相信。諸葛亮就是一個很謹慎的人,叫做諸葛一生惟謹慎,他謹慎了一輩子突然來一個空城計,那司馬懿不相信了,因為只記住了他平時的小心謹慎。當然這個事情也就是碰上了司馬懿是個知識分子,想問題比較復雜,所以后來有個叫魏禧的人說了,他說如果是碰上一伙山賊,一伙強盜,土匪,他哪想那么多,管他娘的老子進去再說!諸葛亮不就抓走了嗎? 所以,三種形象,各有各的道理。那么我們這個系列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三種形象都告訴觀眾朋友,然后進行討論。也就是說我們要做三件工作:第一是還原,就是還原到歷史的本來面目;第二是比較,就是比較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有什么不同;第三是分析,就是分析一下這個形象為什么會演變。實際上,品讀歷史也可以有三種意見,一種是站在古人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叫歷史意見;第二種是站在今人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叫做時代意見;第三種是站在個人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叫做個人意見。 任何人研究歷史都難免會有這三種意見,因為歷史畢竟是歷史,歷史就是過去的事,也就是故事。故事里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宋代詞人張升的詞說,“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實際上進入漁樵閑話的又何止是六朝興廢事呢?那是可以包括一切歷史的,正所謂,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在今后的節(jié)目里,我將給大家笑談三國,品讀三分。而我們要講的第一個人,就是一個在歷史上爭論最大、意見最分歧、形象最多樣的人,那么這個人是誰呢?請看下集——真假曹操。 論壇模式 推薦 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TAG: 心情雜談 hrdong 發(fā)布于2006-12-25 17:26:40 re:他曾經叱咤風云,他死后罵名最多。在演義中... 他曾經叱咤風云,他死后罵名最多。在演義中,為什么他是白臉的奸臣?在歷史的記載中,為什么他的所作所為自相矛盾?他是奸賊,是奸雄,還是英雄?眾多說法不一的形象中,哪一個是真實的曹操?《易中天品三國之真假曹操》即將播出,敬請關注! 在上一集中,易中天先生認為,任何歷史人物都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而三國中,形象最復雜、分歧最多的當屬曹操。從北宋的時候,人們談起曹操,就非常痛恨。到了《三國演義》里面,曹操更是被看作是一個謀權篡位的奸臣。那么,歷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個什么形象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用當代視角回顧三國史料,他心目中的曹操究竟是什么形象呢? 易中天: 今天我們講曹操,講三國是不可能不講曹操的,所謂三國就是魏蜀吳嘛,而魏的開國皇帝實際上是曹操。當然曹操在位的時候沒有稱帝,是他死了以后他兒子曹丕才稱帝,追認他為魏武帝,但可以肯定曹操是魏的實際上的開創(chuàng)者。曹操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太好,客氣的說法叫奸雄,不客氣的說法叫奸賊,但是魯迅先生說,曹操其實是一個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然不是曹操一黨,但非常佩服他。魯迅先生可以說是近代以來第一個為曹操翻案的人,這樣一來對曹操就有了三種評價——英雄、奸雄、奸賊,那么哪一個評價是準確的呢? 但是當我們弄清楚曹操的歷史形象的時候,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就是這個歷史形象它也不是那么好弄清楚的。比方說,民間都說曹操奸,很多人不喜歡曹操。蘇東坡就講到,在北宋的時候,民間有很多講史的,就是說書的,說三國,一說到劉備失敗,聽眾就痛哭流涕;一說到曹操失敗了,大家拍手稱快。那么說明至少在北宋的時候,曹操就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那么曹操為什么不討人喜歡呢?他又干了些什么不討人喜歡的事呢?那么也無非是三條: 一個是曹操這個人為人奸詐。但是這個不能算數,因為兵不厭詐嘛,打仗的人總是要詐它一詐的,不過你說敵人你就說他是奸詐狡猾,說自己就叫足智多謀,實際上一回事,兵不厭詐。 第二件事情呢說他篡漢。這個事情跟我們沒有關系,這個王朝的皇帝為什么一定要姓劉呢,為什么就不能姓曹呢?說這個姓曹的代替姓劉的就是奸,這個說不過去。 那么最為民間所不滿意的是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所以一個人寧肯自己對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讓天下的人對不起自己,這個人就太壞了,所以老百姓討厭曹操。那么我們就要搞清楚這個事情是事實,還是不是事實;如果不是事實,那豈不是一樁冤案嗎;如果是冤案的話,我們豈不是就該給曹操平反嗎。那么這個事情史書上的記載是矛盾的,大體上是這樣一個故事:就是曹操因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從京城里逃出來,路過了他一個老朋友家,這個老朋友的名字叫呂伯奢,曹操到呂伯奢家里的時候呂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發(fā)生了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慘案。 這個故事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說的是呂伯奢不在,呂伯奢的兒子和呂伯奢家里的那些客人看見曹操帶著錢財很多,起了歹心,要搶劫曹操,而且拉走了他的馬,這個時候曹操起來拔出劍來把這些人殺了。這個叫做正當防衛(wèi)。這個故事記載在什么史書里面?在《魏書》里,《魏書》是他們魏國人寫的史書,所以也不一定靠得住,因為曹操是他們的太祖啊,那他們可能要給曹操打一個圓場,這個也很難講。 那么第二個記載是說,曹操住在呂伯奢家里面聽見呂伯奢的孩子在那弄鍋碗瓢盆,有聲音,曹操自己又是受董卓通緝追拿的罪犯,他起了疑心,“疑其圖己”,把呂伯奢一家殺了。這個叫做誤殺。 第三個版本,差不太多,也是說曹操懷疑呂伯奢的家里人要害自己,然后把他們一家都殺了。殺了以后,曹操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我們現(xiàn)在來看第三種情況,就算我們相信曹操是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也說了那句話,看看是個什么樣的場景。是曹操懷疑這些人要害自己,當然這個疑心太重了一點,太過分了,然后把他一家人殺了。殺了以后發(fā)現(xiàn)是誤殺,然后凄愴曰,“凄愴”這兩個字很重要,就是殺錯了人,然后,唉,他也是很難過的,算了算了,寧肯我辜負別人,不可以別人辜負我啊。我們體察一下這個語境,曹操說這個話是一種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所以很勉強地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做了一個辯護。而到了《三國演義》里面他變成了理直氣壯,而且把“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前面加了天下兩個字,這個就大不一樣了。曹操當時說這個話只是就事論事,雖然我錯了,我錯殺了人家我對不起人家,我現(xiàn)在也沒有辦法,我現(xiàn)在走投無路,也只好是寧肯我對不起人家,不要讓人家對不起我了。這里面應該說他還保留了一部分善意在里面,而到了《三國演義》變成理直氣壯說我對不起天下人,不可以天下人對不起我,那就是一個大大的奸賊。 所以曹操的奸險歹毒這一點,應該說是有疑問的。但是即便如此,《三國演義》的毛批還說了這樣的話,他說什么呢,他說“此亦孟德之過人處也”。他說即便是這樣,這也是曹操比一般人不一樣的、超過我們的地方!他說為什么呢,他說如果換了別人一定說,寧肯天下人都對不起我,不可以我對不起天下人的。他說換了別人都會這樣說,但是實際上怎么樣呢?實際上他們干的就是曹操的勾當,只有曹操一個人坦率地說出了這個話。那么也就是毛批認為,曹操雖然奸詐,但是奸詐里面也有坦誠,他至少敢把奸詐的話公開地說出來,他是真小人,不是偽君子。所以他說這是曹操超過其他人的地方,因為這個世界上偽君子實在是太多了。 奸詐當中有真誠,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個特征。曹操這個人是奸詐的,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他也有坦誠的一面,甚至有可愛的一面。我們就來看看曹曹性格當中矛盾的地方。 先說曹操的奸詐,最能體現(xiàn)曹操這個人奸詐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紹戰(zhàn)爭中發(fā)生的一件事。我們知道三國時期有三大戰(zhàn)役,第一次戰(zhàn)役就是曹袁官渡之戰(zhàn),第二戰(zhàn)役是曹孫赤壁之戰(zhàn),第三大戰(zhàn)役是孫劉彝陵之戰(zhàn)。曹操就是在官渡之戰(zhàn)以后奠定了他的歷史地位,這場戰(zhàn)爭打得非常地艱苦,非常地艱巨。當時兩軍對峙相持不下,而曹軍軍糧已經不多了,我們知道打仗拼什么?除了拼勇敢、拼武器、拼實力以外,很重要的是拼糧餉,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糧食這個仗是打不下去的,曹操這個時候實際上是快要斷糧了,一籌莫展。這個時候袁紹陣營里面有一個謀士叫做許攸的突然來投奔曹操,曹操聽說這個消息以后大喜過望,“跣足而出”。什么叫跣足呢?就是光著腳,那么曹操這個時候跣足而出迎接許攸是什么原因,什么意思,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叫做來不及穿鞋,可能在洗腳在干什么,一聽說許攸來了光著腳就往外跑,大喜過望;第二種可能是表示尊敬,因為古禮光腳是尊敬。我們知道曹操后來地位很高了以后,漢獻帝給了曹操一個特殊待遇,叫做帶劍鞋履上殿,叫“劍履上殿”,劍就是帶劍,你可以佩著劍去見皇帝,履就是穿鞋,這說明一般的人是不能穿鞋見皇帝的。能不能穿襪子呢,看地位,地位高的人可以“襪而登席”,穿著襪子走到席位上,地位再低一點一定要光腳。所以光腳可能是表示尊重。 這個曹操光著腳沖出去以后怎么樣呢?撫掌而笑,摸著手掌哈哈大笑,說哎呀呀呀,子遠你來了,“吾事濟矣”,我的事情就好辦了,然后把許攸請到軍帳里坐下。許攸就問了,說曹公,你的情況怎么樣啊,“軍糧尚有幾何”,還有多少軍糧???曹操說呵呵呵,這個我的軍糧很充足啊,足夠用一年的。許攸說,錯了,重講。曹操說,半年。許攸說又錯了,見到老朋友都不說老實話,說實話吧,再給你一次機會。曹操說,哎呀這個,不好意思,剛才開玩笑,實話告訴你,只夠一個月。接著曹操說了一句劉邦最愛說的話,“為之奈何”,怎么辦吧?許攸說:“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機之日也?!闭f你帶著一支軍隊,孤軍深入,糧草已經沒有了,這是非常危險的,怎么辦呢?我告訴你,在某某地方袁紹藏了一批糧食,有一條什么樣的小路你可以過去,你趕緊率輕騎到那個地方焚其糧草,不出三日,袁軍必亂。 曹操說太好了,然后自己親自率領五千騎兵,連夜抄小路過去,換上袁軍的服裝,碰上沿路的崗哨說是袁公讓我們來干什么什么事的,沖到袁營。袁營一看,來了曹軍燒糧食,當然也拼死奮戰(zhàn),當時情況非常地緊張。曹操左右的人跑過來說,曹公,敵人來了。曹操說,慌什么?敵人到我背后以后再說這話,上。然后把袁紹的糧草全部燒光,從而扭轉了這個局勢。 所以曹操的這個性格里面確實有奸詐的一面,但是我覺得他這種奸詐某種意義上也是逼出來的。那樣一個險惡的環(huán)境,他如果事事都說老實話,這還能夠克敵制勝嗎?他不能不撒謊啊,他甚至養(yǎng)成撒謊的習慣了。 曹操也是一個溫情的人。在曹操和張繡的戰(zhàn)爭中,他的長子曹昂在戰(zhàn)斗中犧牲了,他的原配丁夫人悲痛得死去活來。因為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妻,她是沒有生育能力的,曹操的妾生下了長子,這就是曹昂,生下來以后曹昂的母親就去世了,生母就去世了,就把曹昂交給丁夫人來撫養(yǎng),丁夫人把這個兒子看作自己的兒子,情感非常地深。而曹操之所以打敗這一仗,是因為他當時得意忘形,他跟張繡的戰(zhàn)爭沒有怎么打張繡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后曹操不但收編了張繡的部隊,還收編了張繡的嬸嬸,張繡的嬸嬸是一個美女,曹操這個人是很好色的,走到哪他都要收編一些美女,于是把張繡的嬸嬸收編了。張繡的面子上就下不來,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張繡后來就反叛他,對他進行突然襲擊。這次戰(zhàn)爭中曹昂也死了,曹操的侄子草安民也死了,還有曹操的愛將典韋也死了,丁夫人就不愿意了,就哭著鬧著跟曹操要兒子,你還我兒子,你把我兒子弄哪兒去了!而且就是你這個家伙,一天到晚地泡爛妞,害得我兒子死掉的,不依不饒。曹操一煩,滾,回你老家去。走就走嘛,我回娘家去,不跟你過了,真回娘家了。 過了半年,大概幾個月以后,曹操后悔了,然后自己駕著車子,就到丁夫人的娘家想把丁夫人接回來。這個事情在我們今天也稀松平常啦,小兩口一吵架,老婆跑回娘家去了,那還不是老公最后賠個笑臉,說點好話,就把老婆接回來了。曹操這樣做就不容易了,是吧,你想曹操那閻王脾氣,他也這么做,也去接丁夫人。丁夫人在家干什么,織布,曹操來了以后她也不站起來迎接,也不搭理,曹操很沒意思,訕訕地走過去:織布呢?……別織了,跟我回家吧?!懿倬妥哌^去,用手摸著丁夫人的背:唉,別使小性子了,寶貝,跟我回家好不好?我們坐車子回家好不好?要知道這個動作是很重要的,這個“撫其背”是男人對女性的一種愛的動作。丁夫人繼續(xù)“咔嚓”“咔嚓”。曹操就很沒意思啦:你不回???不回那我可是走了啊?!斑青辍薄斑青辍薄2懿倬妥咦咦?,往外走,走到門口的時候又回了一次頭:別鬧了,跟我回家,好不好?“咔嚓”“咔嚓”。唉,看來我們夫妻緣分已盡,算了。然后找到老丈人:岳父大人,是我對不起你女兒,但是她也不肯跟我回去,這樣吧,她還年輕,別讓她守著,你把她嫁了,讓她改嫁。 你想想以曹操那種鐵石心腸、閻王脾氣,做到這一步已經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說明他是很重情的。當然,最后丁夫人的父親也沒敢把丁夫人嫁出去,丁夫人沒有改嫁,最后也沒有改嫁。估計老丈人也不敢嫁,丁夫人也不肯嫁,也沒人敢娶,你說誰敢娶閻王的前妻?不是找不自在嗎。這個事情曹操一直耿耿于懷,曹操臨死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我這一生好事干過,壞事也干過,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錯誤的地方,我不在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到了地下、到了九泉,子休——子休就是曹昂的字,曹昂字子休,就是指曹昂了——說子休如果哭著鬧著跟我要媽媽,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想曹操這一生犯多少錯誤,他居然認為他最大的錯誤就是這個,就是把她的妻子氣走了!說明曹操是一個多情的人,是一個兒女情長的人,是一個重感情的人,這是曹操的溫情。 但是你要認為曹操多么溫柔,那就錯了。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說是翻臉就不認識人。比方說我前面說的那個許攸,許攸來投奔曹操是起到了關鍵作用的,所以許攸也很得意,許攸經常跟曹操說,哎,阿瞞,他不叫他什么曹公啊、什么明公啊、或者什么丞相這些,他叫他小名。曹操有兩個小名,一個叫吉利,一個叫阿瞞,叫他小名:阿瞞啊,要是沒有我許某人,你可是沒有今天?。〔懿僦缓觅r著笑臉說,啊是是是,許先生說得對,沒有你的幫忙我確實是沒有今天。但是許攸不停地說,這個就很討厭了,對不對,這好比說你送了我這件衣服,我穿上很漂亮我當然很高興,但是我每穿這件衣服你就要站出來對著大家說,哎大家伙看看啊,他這件衣服是我送給他的,我要不送給他這件衣服他可是沒衣服穿啊。我能高興嗎?那何況是曹操呢?有一次曹操打下鄴城,許攸又在那兒對大家說,大家看,如果沒有我的話,他們曹家人就進不了這個門了。曹操實在是忍無可忍,殺了,把許攸殺了,這就是曹操的狠毒。 曹操殺了于他有恩的許攸,卻放了很多對不起他的人。比方說有一個人叫做魏種,原來是曹操的手下。曹操有一段時候我們知道他是不順的,處于逆境,處于困境的,那個時候很多手下的人都背叛曹操,曹操非常自信地說讓他們走吧,我的人不會走完的,比方說魏種,他就不會背叛我。結果呢,這個魏種也背叛了,魏種也跑掉了。曹操氣壞了,曹操說好你個魏種啊,你也背叛我,你有本事跑到天涯海角,北邊有本事你跑匈奴去,南邊有本事你跑到越南去,你只要跑不了那么遠我就要把你抓回來,絕饒不了你。 后來在后面的戰(zhàn)斗中,魏種被俘虜了,所有的人都給魏種捏一把汗,說曹操肯定要殺他。曹操怎么樣?曹操想了一下,算了吧,魏種是個人才,放了,該做什么官還做什么官。這是曹操的寬容啊。 曹操確實是一個很寬容的人。曹操和袁紹作戰(zhàn)的時候,袁紹找了一個文人,叫做陳琳,起草一篇檄文。什么叫檄文呢,就是聲討書,因為古代作戰(zhàn)他講究師出有名,就是你要打誰誰誰你總要有個名目,有了名目以后你這個軍隊才叫做正義之師,袁紹就請陳琳寫一篇檄文。陳琳是個筆桿子,下筆千言,洋洋灑灑,痛罵曹操。從哪罵起呢,從曹操的祖宗罵起,這實在說起來是在中國文化當中一種很不好的東西,一罵人就罵到人家父母親,一罵人就罵到人家祖宗八代,動不動就是怎么你祖宗八代,這是不好的一個傳統(tǒng),陳琳也是這樣。那么后來袁紹打敗了,陳琳做了俘虜,下面人把陳琳抓到曹操跟前,曹操說:陳琳啊,兩軍交戰(zhàn),都要發(fā)表這樣的聲討書,這個很正常,不過呢,你罵罵我就算了嘛,你罵我父母干什么,我父母又沒得罪你,不好吧!陳琳說,對不起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曹操說,好好好,算了算了,你也是個人才,還做你的筆桿子吧。陳琳以后就成了曹操的筆桿子,所以曹操是很寬容的。 但是曹操又是一個報復心極強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幾乎沒有不報復的。當時有一位名士,叫做邊讓,邊讓是個大學問家,也是大文學家,文章著作寫得非常好的,看不起曹操。因為曹操這個人出身不好,曹操的祖父是個太監(jiān),這個東漢朝代是叫太監(jiān)給搞壞的,所以那些讀書人、那些文化人、那些士大夫最看不起的、最痛恨的就是太監(jiān)。那么曹操的父親是太監(jiān)的養(yǎng)子,曹操就等于是太監(jiān)養(yǎng)子的兒子,他們看不起,邊讓也看不起他,很說了一些侮辱曹操的話。所以后來曹操過去把那個地方打下來以后,毫不留情地就把邊讓殺了,和邊讓一案的還同時有好幾個文化人,有的就跑掉,跑掉以后又逃不掉,然后又回來自首。其中有一個叫桓邵的向曹操自首,跪下來求,磕頭,痛哭流涕,求饒,曹操怎么說呢?哼哼,呵呵呵呵,哭了,怕了,下跪了,求饒了,下跪就不殺嗎?求饒就不殺嗎?拖出去,殺了。這件事情影響極壞,當時就引發(fā)了一場叛亂,就是你怎么可以這樣對待文化人?你怎么可以這樣對待以前得罪過你的人? 其中有一個叫陳宮的,就是由于這個原因離開了曹操,投奔了呂布?!度龂萘x》里面說,陳宮離開曹操是因為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不是,史實是曹操殺了邊讓、桓邵這些人陳宮看不下去,離開曹操,死心塌地地幫助呂布打曹操。后來呂布戰(zhàn)敗以后,陳宮做了俘虜,曹操還不想殺他,曹操跟陳宮說只要你投降,既往不咎。因為曹操這個時候他也覺得以前的做法不對了,他也覺得宰相肚里要撐船,將軍額上跑馬,應該有一些大將風度了,所以他也不殺陳宮。陳宮堅決不投降,曹操沒辦法,只好殺他,臨殺他之前曹操問了這樣的話,陳宮的字叫公臺,他說公臺啊公臺,你要是死了,你的母親可怎么辦???陳宮說,我聽說以孝治天下的人不會殺害他人的父母,我的母親怎么樣,就靠曹公你看著辦。曹操說好,公臺啊公臺,你死了以后你的老婆孩子又怎么辦?陳宮說,我聽說以仁治天下的人不傷害人家的子女,我的老婆孩子如何,也請曹公你看著辦。啊,曹操說好吧,那我送你上路。然后就開始哭,一邊哭一邊送陳宮上刑場去死,然后把陳宮的家人接到自己家里來,對待陳宮的家人比陳宮和他翻臉之前還好。 所以曹操這個人是個很復雜的人,剛才我們已經講到了他的方方面面,這還不是他性格的全部,是他性格的一部分。他既狡詐又老實,既溫情又狠毒,既寬容又報復。如果你只看曹操的一個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你得出的結論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那么在我們看來,曹操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性格最復雜、形象最多樣的一個人。他這個人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詐,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可以說是大家風范,小人嘴臉;英雄氣概,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他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身上好像長了很多的臉,一會兒出現(xiàn)的是這張臉,一會兒展示給我們的是另一張臉。但是大家注意一條,不管哪張臉,都是曹操的,不會認做是別人的。能夠把這樣一個復雜的性格統(tǒng)一于一個人,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體現(xiàn)的是什么呢?體現(xiàn)的是曹操的大氣。什么叫大氣?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個能夠容的,一個容量非常大的人,什么樣的矛盾的東西到他這兒都統(tǒng)一了。 而且他奸詐一生,最后歸于真實,曹操臨死的時候留下了一個遺令。當時寫這個遺令,就是遺囑,寫遺囑,大人物寫遺囑有一個格式的,說說我一生做了哪些功勞啊,也檢討一下自己,然后說我要埋在什么什么地方等等,是這樣的遺囑。曹操的遺囑不是這樣,曹操的遺囑對于自己的政治生涯提得非常少,他只說了這么一句話,他說我這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有對的也有錯的,總的來說是對的,至于犯的小錯誤、發(fā)的大脾氣不值得你們效仿。就這一句話交代完了,下面講什么呢?就嘮嘮叨叨地講一些家務事,他說我死了以后,我那個房子里放的那個香,就是熏香,香料,你們把它分掉,不要浪費了。我的那些小老婆,還有我那些歌女,她們一生都很辛苦,為我服務得很好,很到位,不要虧待她們,讓她們繼續(xù)住在銅雀臺,不要把她們趕走了,這些人閑著也是閑著,沒有事做,可以學習做什么呢,學習用絲帶編草鞋,萬一將來我們曹家破產了,可以拿這些鞋去賣換點飯吃。嘮嘮叨叨講了一大堆這種事,所以他這份遺囑當時很被人看不起,說一個大英雄臨死之前也不說點豪言壯語,也不說點勵志的話鼓勵一下我們后來人,“分香賣履,留戀妾婦”,成何體統(tǒng)!連蘇東坡都給了八個字的評價,叫做“平生奸偽,死見真性”,說這個家伙一輩子狡猾奸詐,臨死之前露了馬腳,狐貍尾巴露出來了,原來是這么一個小人。 但是我對蘇東坡先生一貫尊敬,對于他這句話是不以為然的,我認為這恰恰表現(xiàn)出曹操的大氣。我就不說豪言壯語,我就不談政治功勞,我就不談國家大事,我就要談這些小事,你們把我怎么樣?你能把我咋地?你們說我是小人我就是小人又怎么樣?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曹操才不在乎你們怎么評價我呢,我就是這樣的人。這叫什么?“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曹操能夠如此地本色,說明他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過這個英雄是很狡猾的,很奸詐的,因此是奸猾的英雄,簡稱奸雄。而這個奸雄呢,又是非??蓯鄣?,所以我認為對曹操的評價就是這五個字——可愛的奸雄,那么曹操又如何是個奸雄呢,他怎樣地奸雄呢,他又怎樣地可愛呢?請看下集奸雄之謎,謝謝。 綠緣 發(fā)布于2006-12-25 19:54:15 re:我有易中天品三國視頻,不過太大了,傳補上... 我有易中天品三國視頻,不過太大了,傳補上來,呵呵 龍城狼與羊 發(fā)布于2006-12-25 20:04:01 re:這是個好東西[em09] 這是個好東西 hrdong 發(fā)布于2006-12-26 09:34:27 re:第三集 奸雄之謎 ... 第三集 奸雄之謎 他曾經叱咤風云,他死后罵名最多。在歷史的記載中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亂世中平定四方,人們稱他“奸雄”,他是奸雄嗎?他“奸”在哪里,又“雄”在哪里?《易中天品三國之奸雄之謎》即將播出,敬請關注。 在上一集中,易中天先生分析了曹操的多重性格,認為性格復雜的曹操是一個肚量很大的人,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魄,這體現(xiàn)了曹操的大氣和本色。但是據史書記載,曹操在小時候游手好閑,喜歡胡作非為,這樣的人長大了為什么會有出息?曹操又為什么被稱為奸雄?對于曹操是亂世奸雄的說法,易中天先生的看法是什么呢?他是怎樣分析和評價的呢? 易中天: 今天我們繼續(xù)講曹操,在上一集我們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曹操是可愛的奸雄,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先來說“奸雄”,再來看“可愛”。 什么叫奸雄?“奸雄”這個概念包括了兩個內容,就是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夠叫做英雄。比如像明朝的奸臣嚴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使用的是陰柔手段,奸而不雄,這個只能叫奸賊;如果像東漢末年的董桌那樣,橫行霸道,專橫跋扈,雄而不奸,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只能叫梟雄。梟雄就是強硬而又有野心的人物,奸賊就是奸猾而又有賊心的人物,奸雄是奸詐而又有雄心的人物,那么曹操是不是這樣的人呢?是。 曹操這個人從小就奸猾。曹操的家庭出身是不太好的,史書上的說法說他是相國曹參之后,這是胡說,為什么呢?因為曹操的父親叫曹嵩,曹嵩是什么人呢?是太監(jiān)曹滕的養(yǎng)子,太監(jiān)是不生孩子的,曹嵩是養(yǎng)子而非生子,那么我們即便考證出曹騰的祖上是西漢初年的相國曹參,跟曹操有什么關系?而且在東漢末年我們知道,“亂國者宦官也”,那么一個宦官的養(yǎng)子的兒子,在當時的上流社會是沒有地位的,人家是看不起的,認為這是一個孽種。所以曹操的出身是不好的。 當然家境很好,因為他的這個養(yǎng)祖父和他的父親都在朝廷中做官,家境好,而出身門第應該說不好。曹操小時候受的教育也不好,曹操后來有一首詩回憶自己的童年,“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什么叫“三徙教”呢?三徙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孟母擇鄰的故事,孟子的母親為了給自己的兒子有一個好的教育環(huán)境,三次搬家,叫做三徙,所以孟子母親的這種教育叫做三徙教,曹操說這個事兒我們家是沒有的;“不聞過庭語”是什么意思呢?講的是孔子和他兒子孔鯉的故事,說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什么叫“趨”呢,“趨”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動作,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著頭,很快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那么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著頭“趨”,孔子說站住,學詩了嗎?沒有。不學詩何以言,你不學詩你怎么會說話?是,退而學詩。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說,站住,學禮了嗎?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你怎么做人?是,退而學禮。這個故事就叫做“過庭語”,也叫“庭訓”,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訓”。曹操說這個事情我們家也是沒有的。所以家教不好。 曹操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時候的表現(xiàn)也不好。喜歡什么呢?飛鷹走狗,四處游蕩,不務正業(yè),游手好閑,和一群紈绔子弟胡作非為。那他的紈绔子弟的朋友有袁紹,有張邈,都是些高干子弟了,這些人當中就數曹操的壞主意和鬼點子最多。大概當時也是鬧得不太像話,于是曹操有個叔叔就跟他父親說,說你這個兒子實在是調皮搗蛋,不守規(guī)矩,管教管教。曹操的父親就來管教他,曹操就對他叔叔有意見,他就想了一個歪主意,有一天他叔叔走過來以后,曹操馬上把嘴巴一歪,叔叔說你怎么了?中風了。叔叔一看很緊張,馬上向他父親報告說你兒子中風了,你快看看。曹操的父親過來以后,曹操非常正常。他說你不是中風了嗎?誰中風了,誰說我中風了,沒中風啊,誰說的?你叔叔說的啊,你叔叔說你中風了。爸,我叔不喜歡我,看見我就煩,他說我中風爸你能相信嗎?曹操的爸爸從此不相信他的叔叔。 更離譜的是什么呢?是有一天這幾個高干子弟在那兒百無聊賴,說今天都沒有什么好玩兒的,那個時候的確好玩的東西也不多,不像現(xiàn)在可以上網。我們都無聊啊,有什么好玩的嗎?曹操說,有件好玩兒的事,今天有人結婚,我們去鬧一鬧。袁紹他們說,鬧什么鬧?偷新娘子。袁紹說好,我們就去偷新娘子。然后一伙人就跑到結婚的人家,到了晚上快要入洞房了,大家都在喝喜酒,曹操就大喊一聲:有賊??!所有的賓客都跑出來抓賊,賊在哪兒?曹操就沖進洞房,把新娘子偷出來,偷出來往外跑,袁紹笨一點,一頭鉆進一個灌木叢,灌木把衣服都鉤住了,跑不脫。袁紹說曹操你快幫忙,我這個地方跑不出來了!曹操又把手往袁紹那一指:大家看,賊在這兒!袁紹一聽著急,這么一使勁蹦出來了。所以曹操是一個從小就調皮搗蛋的家伙,也很狡詐,這樣的孩子大概是不討人喜歡的。其實啊依我看,這個男孩小時候也是要搗蛋一點,男孩小時候不搗蛋長大了沒出息,可是大家都不喜歡他,史書上的說法是世人“未之奇也”,當時的人也沒把他當回事。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講述我們可以看到,小時候的曹操鬼點子多,調皮搗蛋,不討人喜歡,也不被人重視。但曹操在青年時期卻受到當時最高軍事長官的另眼相看,而且還得到另一個著名人物的高度評價,這個評價竟然流傳千古。那么,這個著名人物是誰?他到底是怎樣評價曹操的呢? 但是有一個人非??粗夭懿?,這個人就是當時的太尉橋玄,太尉是什么官?三軍總司令,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橋玄非??粗夭懿伲f曹操這個人是個難得的人才。所以橋玄找到曹操說,我們現(xiàn)在遇到的將是一個亂世,這個亂世非“命世之才”不可,我看你就是將來平定天下的人,我橋某已經老了,我把我的妻子和我的子孫就托付給你了。那時候曹操才二十歲啊,那么橋玄為什么這樣看重曹操呢?就是因為曹操雖然調皮搗蛋,不守規(guī)矩,胡作非為,但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紈绔子弟。第一,他才藝過人,文章寫得好,文筆非常之好,自己就是文學家;第二,武功好,據說曹操有一次行刺張讓的時候被人發(fā)現(xiàn),他是用手武著戟,一邊武戟一邊往后退,全身而退。武藝好,而且好讀書。這點非常重要,好讀書,尤好兵書,跟據史書上的記載,曹操終其一生都是愛讀書的,即便是行軍打仗的時候也手不釋卷。那么這樣一個文武全才,又很狡猾,那就是亂世當中平定天下的人。 而且橋玄不但自己賞識他,還介紹他去拜見許劭,許劭是什么人呢?許劭是當時有名的鑒賞家。東漢末年有一個風氣,就是要進行人物鑒賞,或者叫人物品評,一個人要成為一個人物,要出人頭地,要進入上流社會,必須有著名的人物鑒賞家給他寫一個鑒定,這樣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許劭就是一個有名的鑒賞家,他在,每個月初的初一,要對當時的人物發(fā)表一次評論,就像我們現(xiàn)在開新聞發(fā)布會一樣,每月初一,所以叫月旦評。橋玄就跟曹操說,你曹操要進入上流社會,出人頭地,你一定要得到許劭的評語。那么曹操就決定去找許劭,許劭拒絕發(fā)表意見,許劭為什么拒絕發(fā)表意見呢現(xiàn)在我們不知道,也可能他是看不上曹操,也可能他覺得曹操這個人不好說,也可能有別的什么考慮反正不知道什么原因,許劭是死活都不肯講。但是我們現(xiàn)在也不知道曹操使了一個什么手段,這個沒有任何記載,但是我估計曹操是使用了一點不正當的手段,逼著許劭發(fā)表意見,許劭逼得沒有辦法說了一句有名的話,他說你這個人啊,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那么曹操聽到這句話后的反應是什么,也就是說曹操是否認奸雄可這個評語?正史上的記載是這樣的,“太祖大笑”,就是曹操一聽許劭說你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就哈哈大笑,哈哈哈哈……這句話到了《三國演義》里面做了改動,改成什么呢,“操聞之大喜”。一個是大笑,一個是大喜,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別,表現(xiàn)了什么呢,表現(xiàn)了小說的膚淺,《三國演義》這個小說他是要貶低曹操的,它為了貶低曹操他不惜把大笑改成大喜?!按笙病苯o人的感覺就是曹操這個人好像從小立志就要當一個奸雄,聽說我可以當個奸雄,他高興得不得了!這不是事實,它也不合邏輯,你說哪有一個人從小立志我就是要當個賊,我從小就下定決心要當個強盜,我從小就立下志向要當竊國大盜,不可能的,奸雄那是逼出來的,奸雄要碰到亂世嘛,碰到亂世他當能臣當不了,他只好去當奸雄了。所以改成大喜是很膚淺的。 我們來看許劭的這個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什么意思?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你曹操如果身逢治世,那你能夠成為一個能臣;你如果身逢亂世,那你就是一個奸雄。那也就是說曹操是做能臣還是做奸雄,看什么呢,看客觀條件,是不是,看你處于一個什么時代。第二種解釋是你曹操如果治理天下,那你就是能臣;如果擾亂天下,那你就是奸雄。成為能臣還是成為奸雄看曹操的主觀愿望,所以他這一句話是有兩種可能的,有兩種解釋的,而甚至可能許劭說的這兩層意思都有。 那么曹操大笑就有三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我怎么會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呢,太可笑了,呵呵太可笑了,大笑。第二種是,哦,我如果處在治世就是能臣,處在亂世就是奸雄,成為一個能臣“固所愿也”,哎,打個折扣,成奸雄也不錯,哈哈哈哈哈大笑。第三種,哦,我要想成能臣我就能成能臣,我想做奸雄就能做奸雄,我想治理天下我就是能臣,想擾亂天下我就是奸雄,反正我什么都能干,哈哈哈哈,這太好了。那么曹操完全有可能是這三種原因大笑,但是在我們看來曹操這個人可能是后兩種原因大笑,因為曹操這個人是一定要做一番事業(yè)的,這個是肯定的,我立志要做一番事業(yè),我要轟轟烈烈地活在這個世界上,逢治世則造福一方,逢亂世我就稱霸一方,反正我不能碌碌無為地平平淡淡地了此一生。這就是我曹操,這話說到我心里去了,哈哈哈哈——。至于給我一個什么頭銜,是能臣的頭銜呢,還是奸雄的頭銜呢,無所謂。這種無所謂的精神正是一種大氣,是一種雄視天下、笑傲江湖的英雄氣。所以我們說曹操雖然被稱為奸雄,雖然很多人都關注到他的奸,但是我認為更本質的是雄,曹操一生都表現(xiàn)出了這種雄,我行我素,笑傲江湖。曹操是非常喜歡笑的,如果我們去讀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許多書上講到曹操遇到什么事情的時候都有笑這個字。當然曹操的笑有各種各樣的笑,有放聲大笑,也有自我調侃的苦笑,還有譏笑,還有冷笑,甚至是充滿殺機的冷笑,但是曹操始終在笑。 如果比較一下《三國演義》里面的劉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兩個人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劉備在干什么呢,劉備不停地在哭,而曹操不停的在笑。曹操也哭,他的戰(zhàn)友去世,他的朋友去世,他的親人去世,曹操也會嚎啕大哭,但是曹操如果做錯了事情,曹操打了敗仗,曹操遭到人家的羞辱,曹操絕對不會哭,他一定會笑。因為曹操是一個大氣磅礴的人,我們去讀讀曹操的詩,就可以感覺到這種大氣,所以古人評價曹操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你去讀讀曹操的詩,“東臨碣石,以觀滄?!镲L蕭瑟,洪波涌起。日出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多大的氣派??!所以毛澤東后來回憶說,“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指的就是曹操的詩,是非常大氣。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是一個大氣的人,他雖然被稱為亂世之奸雄,但他身上的奸和雄更本質的是雄,在他身上自有一種英雄氣概。而曹操除了英雄氣概以外,他的性格和普通人有什么區(qū)別呢?生活中的曹操又是怎樣的呢? 正是由于這種大氣,使曹操這個奸雄平添了許多可愛。曹操這個認識很可愛的,他在生活當中非??蓯?,他是一個生活很隨和的人,吃不講究,穿不講究,住也不講究,飯能吃飽就行,衣能穿暖就行,房子能避風雨就行,惟一的嗜好就是女人啊,不知道他這方面講究不講究,不過我看他到處留情的做法,好像也不太講究。他平時如果不是正式的場合,他是喜歡穿便服的,而且隨身還帶個小包包,包包里面裝些個手絹啊,七七八八的東西掛在腰上晃蕩晃蕩,他也不在乎,如果不是正式開會,不是討論什么問題,不是上朝,不是禮儀性活動,和朋友們一起吃吃飯,他是很隨便的,說說笑笑,開玩笑,說段子,誰要說一個好笑的話,曹操哈哈大笑,笑得彎了腰,結果頭會栽到菜盤子里面去,弄得滿臉都是湯水,他也不在乎。所以生活當中的曹操是一個非??蓯鄣娜耍瑧?zhàn)場上的曹操也很可愛。 有一次曹操西征,率領軍隊和敵人正面交鋒,決戰(zhàn)前夕對方聽說是曹操親自來了,秩序大亂,將士們都伸長了脖子,踮起腳尖看看曹操,都想看曹操,結果后面的人往前面擠,前面的人也再往前擠,混亂不堪。曹操打馬上前,一個人騎著馬:諸位是想看曹操吧,我就是曹操,我就是,大家看啊,看清楚了吧,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也是個人,跟你們一樣啊,沒什么兩樣啊,要說我比你們多點什么吧,告訴你,我比你們多一點智慧。非常精彩,大實話,是啊,你我都是人,不多手不多腳,但是我多智慧,很可愛吧! 那么朋友之間的曹操,就更可愛了。我們知道使曹操能夠進入上流社會,最先給予曹操極高評價的就是那位太尉橋玄,橋玄死了以后曹操曾經去祭奠他,曹操路過他的墳前的時候,舉行了一個盛大的祭祀儀式,使用了太牢的標準,太牢的祭祀儀式,至少要用一頭牛。然后發(fā)表一篇祭文,悼詞。曹操的悼詞怎么說呢,說橋公啊,我來看你老人家了,記得你老人家當年和我約定,說將來我路過您的墳前的時候,如果不拿一只雞、一壺酒來祭拜的話,我走出三步以外我肚子就要疼。這是你老人家當年跟我的約定吧,今天我?guī)е蝸砑赖炷憷先思伊耍业亩亲泳筒惶哿税?!你說有這樣的悼詞嗎?這也就是曹操寫得出來。這個是曹操性格所使然,也是當時的風尚所使然,當時的風尚,魯迅先生有個說法,叫“尚通脫”,就是大家都很開朗,曹操的兒子曹丕也是這樣的。曹丕有個好朋友叫王粲,也是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王粲去世以后曹丕這個時候已經就是接班人,雖然不能叫皇太子,但已經是接班人,地位很高,五官中郎將,他帶著一幫文學界的朋友,就是當時文聯(lián)作協(xié)的人一起去給王粲送行,開追悼會。那當然是曹丕出來致悼詞,曹丕怎么致悼詞呢,曹丕說咱也別說什么套話、官話、屁話了,王粲這個人生前喜歡聽驢叫,我們每人都學一聲驢叫。結果王粲墓前響起一片驢叫聲,追悼會就開完了。非??蓯郯 ? 那么曹操最可愛之處,是他說真話。大家可能要說了,曹操不是個奸雄嗎,不是個奸詐的人嗎,他會說真話嗎?是的,曹操也說假話,他要進行政治斗爭,要進行軍事斗爭,要在官場上混,一點假話不說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曹操只要有機會他就說真話。他有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讓縣自明本志令》,又叫做《述志令》,這可以算得上是曹操的政治綱領,那是一點官話都沒有,說得非常實在。 曹操一開始說,我這個人其實是沒有什么雄心壯志的,因為我知道我出身不好,當然他沒有說我是太監(jiān)的養(yǎng)子的兒子,他說我知道我自己不是那種很清高的、很知名的那些人士,所以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當一個郡守,“好作政教”,好好地把這個地方治理好,讓大家都知道我曹操雖然出身不好,工作能力還是有的。后來國家遇到了動亂,我覺得一個男子漢應該為國家效勞,建功立業(yè),我出來帶兵打仗,這個時候我的要求也不高,我想當個什么呢?我想當個征西將軍,我死了以后能夠在我的墓碑上寫上一行字,“故征西大將軍曹侯之墓”,哎呀,我就心滿意足了??墒呛髞矶涝靵y,諸侯并起,我這個時候不能不出來保衛(wèi)國家,保衛(wèi)皇上。即便是這個時候,我也不想多帶兵,所以我每打一次勝仗,我的部隊增加了以后,我要裁軍。為什么呢?因為我的實力越大,我的敵人就越多啊,人家都要來打我,我保不住自己,所以我勝利一回我裁軍一回。這說明什么,說明我的志向是有限的,但是我也沒有想到怎么現(xiàn)如今我給弄出這么大動靜來了!那么現(xiàn)在我的野心大一點了,我想當個什么呢?當個齊桓公,晉文公,因為現(xiàn)在是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我只想稱霸,不想稱帝,我現(xiàn)在已經是漢朝的丞相了,作為人臣之貴,已經到了極點,我心滿意足,再無奢望。但是我必須在這個位置上坐著。 他下面說了句有名的話,他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辈皇俏也懿僭谶@個地方鎮(zhèn)住,什么孫權,什么劉備,七七八八的那些人不早就稱皇帝了,就是因為我曹某人在這兒鎮(zhèn)住嘛!我這些話不光是跟諸位說說,我經常跟我的老婆孩子說,甚直我對我的老婆、我的那些妾們說,我死了以后你們一定要改嫁,為什么呢?以便把我這個志向傳播出去啊。但是現(xiàn)在有人說我曹操應該功成身退了,我應該到我封的那個侯國去安度晚年啊,我應該把我的職務和權力交出來了。對不起,不行,職務我是不辭的,權力我是不交的,為什么?我現(xiàn)在手握兵權,才有了這一呼百應的權威,我一旦把這軍權交出去,那你們不害我嗎?你們肯定都起來害我,那我的老婆孩子就不能保全,而且皇上也不得安全,所以我絕不交權。至于皇上封給我的一些土地,那是不需要的,我要那么多土地干什么呢?這個我讓出去。 所以曹操說了這么十六個字,“江湖未靜,不得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本褪俏铱梢宰屢恍┨摰臇|西出去,實的東西那我是不讓的,這叫做“不得幕虛名,而處實禍也?!边@話說得實在吧!說得再實在沒有了,你說我沒有野心,我有一點,而且我的野心是一點一點大起來的;你說我有很大的野心,我不想當皇帝,我只想當晉文公,齊桓公,九合諸侯,統(tǒng)一中國;你說我清高,我不清高,我實在得很,我的權力、我的實惠我一點都不讓;你說我不忍讓,我忍讓啊,你封給我那些虛的東西,什么土地啊、頭銜啊我都讓出去。而且最可愛的在于什么,曹操還明明白白說,我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我為什么要說這些話?就是想讓你們天下人都沒話可說,都給我把嘴巴閉起來。實在是不能再實在了。這種話也只有曹操這樣大氣的奸雄才說得出來。 曹操這樣做也是非常英明的,因為他非常知道在一個人人都說假話的時代最有力的武器是真話。因為人家都說假話,你說真話,人家就沒轍了,他的戲就演不下去了,西洋鏡就拆穿了,把戲就不能玩了,只好不吭起了。當然曹操這樣說也不完全是出于斗爭的策略,也出于他的天性,他確實是一個天性愛說真話的人,因此只要有機會,他是一定會說真話的。哪怕是說假話,或者說一些半真半假的話,或者是把假話藏在真話的后面,曹操也做得非常自然。現(xiàn)在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曹操是可愛的奸雄,他的奸與雄統(tǒng)一于雄。 hrdong 發(fā)布于2006-12-26 12:20:12 re:第三集 奸雄之謎 ... 第三集 奸雄之謎 他曾經叱咤風云,他死后罵名最多。在歷史的記載中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亂世中平定四方,人們稱他“奸雄”,他是奸雄嗎?他“奸”在哪里,又“雄”在哪里?《易中天品三國之奸雄之謎》即將播出,敬請關注。 在上一集中,易中天先生分析了曹操的多重性格,認為性格復雜的曹操是一個肚量很大的人,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魄,這體現(xiàn)了曹操的大氣和本色。但是據史書記載,曹操在小時候游手好閑,喜歡胡作非為,這樣的人長大了為什么會有出息?曹操又為什么被稱為奸雄?對于曹操是亂世奸雄的說法,易中天先生的看法是什么呢?他是怎樣分析和評價的呢? 易中天: 今天我們繼續(xù)講曹操,在上一集我們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曹操是可愛的奸雄,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先來說“奸雄”,再來看“可愛”。 什么叫奸雄?“奸雄”這個概念包括了兩個內容,就是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夠叫做英雄。比如像明朝的奸臣嚴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使用的是陰柔手段,奸而不雄,這個只能叫奸賊;如果像東漢末年的董桌那樣,橫行霸道,專橫跋扈,雄而不奸,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只能叫梟雄。梟雄就是強硬而又有野心的人物,奸賊就是奸猾而又有賊心的人物,奸雄是奸詐而又有雄心的人物,那么曹操是不是這樣的人呢?是。 曹操這個人從小就奸猾。曹操的家庭出身是不太好的,史書上的說法說他是相國曹參之后,這是胡說,為什么呢?因為曹操的父親叫曹嵩,曹嵩是什么人呢?是太監(jiān)曹滕的養(yǎng)子,太監(jiān)是不生孩子的,曹嵩是養(yǎng)子而非生子,那么我們即便考證出曹騰的祖上是西漢初年的相國曹參,跟曹操有什么關系?而且在東漢末年我們知道,“亂國者宦官也”,那么一個宦官的養(yǎng)子的兒子,在當時的上流社會是沒有地位的,人家是看不起的,認為這是一個孽種。所以曹操的出身是不好的。 當然家境很好,因為他的這個養(yǎng)祖父和他的父親都在朝廷中做官,家境好,而出身門第應該說不好。曹操小時候受的教育也不好,曹操后來有一首詩回憶自己的童年,“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什么叫“三徙教”呢?三徙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孟母擇鄰的故事,孟子的母親為了給自己的兒子有一個好的教育環(huán)境,三次搬家,叫做三徙,所以孟子母親的這種教育叫做三徙教,曹操說這個事兒我們家是沒有的;“不聞過庭語”是什么意思呢?講的是孔子和他兒子孔鯉的故事,說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什么叫“趨”呢,“趨”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動作,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著頭,很快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那么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著頭“趨”,孔子說站住,學詩了嗎?沒有。不學詩何以言,你不學詩你怎么會說話?是,退而學詩。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說,站住,學禮了嗎?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你怎么做人?是,退而學禮。這個故事就叫做“過庭語”,也叫“庭訓”,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訓”。曹操說這個事情我們家也是沒有的。所以家教不好。 曹操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時候的表現(xiàn)也不好。喜歡什么呢?飛鷹走狗,四處游蕩,不務正業(yè),游手好閑,和一群紈绔子弟胡作非為。那他的紈绔子弟的朋友有袁紹,有張邈,都是些高干子弟了,這些人當中就數曹操的壞主意和鬼點子最多。大概當時也是鬧得不太像話,于是曹操有個叔叔就跟他父親說,說你這個兒子實在是調皮搗蛋,不守規(guī)矩,管教管教。曹操的父親就來管教他,曹操就對他叔叔有意見,他就想了一個歪主意,有一天他叔叔走過來以后,曹操馬上把嘴巴一歪,叔叔說你怎么了?中風了。叔叔一看很緊張,馬上向他父親報告說你兒子中風了,你快看看。曹操的父親過來以后,曹操非常正常。他說你不是中風了嗎?誰中風了,誰說我中風了,沒中風啊,誰說的?你叔叔說的啊,你叔叔說你中風了。爸,我叔不喜歡我,看見我就煩,他說我中風爸你能相信嗎?曹操的爸爸從此不相信他的叔叔。 更離譜的是什么呢?是有一天這幾個高干子弟在那兒百無聊賴,說今天都沒有什么好玩兒的,那個時候的確好玩的東西也不多,不像現(xiàn)在可以上網。我們都無聊啊,有什么好玩的嗎?曹操說,有件好玩兒的事,今天有人結婚,我們去鬧一鬧。袁紹他們說,鬧什么鬧?偷新娘子。袁紹說好,我們就去偷新娘子。然后一伙人就跑到結婚的人家,到了晚上快要入洞房了,大家都在喝喜酒,曹操就大喊一聲:有賊??!所有的賓客都跑出來抓賊,賊在哪兒?曹操就沖進洞房,把新娘子偷出來,偷出來往外跑,袁紹笨一點,一頭鉆進一個灌木叢,灌木把衣服都鉤住了,跑不脫。袁紹說曹操你快幫忙,我這個地方跑不出來了!曹操又把手往袁紹那一指:大家看,賊在這兒!袁紹一聽著急,這么一使勁蹦出來了。所以曹操是一個從小就調皮搗蛋的家伙,也很狡詐,這樣的孩子大概是不討人喜歡的。其實啊依我看,這個男孩小時候也是要搗蛋一點,男孩小時候不搗蛋長大了沒出息,可是大家都不喜歡他,史書上的說法是世人“未之奇也”,當時的人也沒把他當回事。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講述我們可以看到,小時候的曹操鬼點子多,調皮搗蛋,不討人喜歡,也不被人重視。但曹操在青年時期卻受到當時最高軍事長官的另眼相看,而且還得到另一個著名人物的高度評價,這個評價竟然流傳千古。那么,這個著名人物是誰?他到底是怎樣評價曹操的呢? 但是有一個人非??粗夭懿伲@個人就是當時的太尉橋玄,太尉是什么官?三軍總司令,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橋玄非常看重曹操,說曹操這個人是個難得的人才。所以橋玄找到曹操說,我們現(xiàn)在遇到的將是一個亂世,這個亂世非“命世之才”不可,我看你就是將來平定天下的人,我橋某已經老了,我把我的妻子和我的子孫就托付給你了。那時候曹操才二十歲啊,那么橋玄為什么這樣看重曹操呢?就是因為曹操雖然調皮搗蛋,不守規(guī)矩,胡作非為,但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紈绔子弟。第一,他才藝過人,文章寫得好,文筆非常之好,自己就是文學家;第二,武功好,據說曹操有一次行刺張讓的時候被人發(fā)現(xiàn),他是用手武著戟,一邊武戟一邊往后退,全身而退。武藝好,而且好讀書。這點非常重要,好讀書,尤好兵書,跟據史書上的記載,曹操終其一生都是愛讀書的,即便是行軍打仗的時候也手不釋卷。那么這樣一個文武全才,又很狡猾,那就是亂世當中平定天下的人。 而且橋玄不但自己賞識他,還介紹他去拜見許劭,許劭是什么人呢?許劭是當時有名的鑒賞家。東漢末年有一個風氣,就是要進行人物鑒賞,或者叫人物品評,一個人要成為一個人物,要出人頭地,要進入上流社會,必須有著名的人物鑒賞家給他寫一個鑒定,這樣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許劭就是一個有名的鑒賞家,他在,每個月初的初一,要對當時的人物發(fā)表一次評論,就像我們現(xiàn)在開新聞發(fā)布會一樣,每月初一,所以叫月旦評。橋玄就跟曹操說,你曹操要進入上流社會,出人頭地,你一定要得到許劭的評語。那么曹操就決定去找許劭,許劭拒絕發(fā)表意見,許劭為什么拒絕發(fā)表意見呢現(xiàn)在我們不知道,也可能他是看不上曹操,也可能他覺得曹操這個人不好說,也可能有別的什么考慮反正不知道什么原因,許劭是死活都不肯講。但是我們現(xiàn)在也不知道曹操使了一個什么手段,這個沒有任何記載,但是我估計曹操是使用了一點不正當的手段,逼著許劭發(fā)表意見,許劭逼得沒有辦法說了一句有名的話,他說你這個人啊,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那么曹操聽到這句話后的反應是什么,也就是說曹操是否認奸雄可這個評語?正史上的記載是這樣的,“太祖大笑”,就是曹操一聽許劭說你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就哈哈大笑,哈哈哈哈……這句話到了《三國演義》里面做了改動,改成什么呢,“操聞之大喜”。一個是大笑,一個是大喜,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別,表現(xiàn)了什么呢,表現(xiàn)了小說的膚淺,《三國演義》這個小說他是要貶低曹操的,它為了貶低曹操他不惜把大笑改成大喜?!按笙病苯o人的感覺就是曹操這個人好像從小立志就要當一個奸雄,聽說我可以當個奸雄,他高興得不得了!這不是事實,它也不合邏輯,你說哪有一個人從小立志我就是要當個賊,我從小就下定決心要當個強盜,我從小就立下志向要當竊國大盜,不可能的,奸雄那是逼出來的,奸雄要碰到亂世嘛,碰到亂世他當能臣當不了,他只好去當奸雄了。所以改成大喜是很膚淺的。 我們來看許劭的這個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什么意思?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你曹操如果身逢治世,那你能夠成為一個能臣;你如果身逢亂世,那你就是一個奸雄。那也就是說曹操是做能臣還是做奸雄,看什么呢,看客觀條件,是不是,看你處于一個什么時代。第二種解釋是你曹操如果治理天下,那你就是能臣;如果擾亂天下,那你就是奸雄。成為能臣還是成為奸雄看曹操的主觀愿望,所以他這一句話是有兩種可能的,有兩種解釋的,而甚至可能許劭說的這兩層意思都有。 那么曹操大笑就有三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我怎么會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呢,太可笑了,呵呵太可笑了,大笑。第二種是,哦,我如果處在治世就是能臣,處在亂世就是奸雄,成為一個能臣“固所愿也”,哎,打個折扣,成奸雄也不錯,哈哈哈哈哈大笑。第三種,哦,我要想成能臣我就能成能臣,我想做奸雄就能做奸雄,我想治理天下我就是能臣,想擾亂天下我就是奸雄,反正我什么都能干,哈哈哈哈,這太好了。那么曹操完全有可能是這三種原因大笑,但是在我們看來曹操這個人可能是后兩種原因大笑,因為曹操這個人是一定要做一番事業(yè)的,這個是肯定的,我立志要做一番事業(yè),我要轟轟烈烈地活在這個世界上,逢治世則造福一方,逢亂世我就稱霸一方,反正我不能碌碌無為地平平淡淡地了此一生。這就是我曹操,這話說到我心里去了,哈哈哈哈——。至于給我一個什么頭銜,是能臣的頭銜呢,還是奸雄的頭銜呢,無所謂。這種無所謂的精神正是一種大氣,是一種雄視天下、笑傲江湖的英雄氣。所以我們說曹操雖然被稱為奸雄,雖然很多人都關注到他的奸,但是我認為更本質的是雄,曹操一生都表現(xiàn)出了這種雄,我行我素,笑傲江湖。曹操是非常喜歡笑的,如果我們去讀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許多書上講到曹操遇到什么事情的時候都有笑這個字。當然曹操的笑有各種各樣的笑,有放聲大笑,也有自我調侃的苦笑,還有譏笑,還有冷笑,甚至是充滿殺機的冷笑,但是曹操始終在笑。 如果比較一下《三國演義》里面的劉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兩個人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劉備在干什么呢,劉備不停地在哭,而曹操不停的在笑。曹操也哭,他的戰(zhàn)友去世,他的朋友去世,他的親人去世,曹操也會嚎啕大哭,但是曹操如果做錯了事情,曹操打了敗仗,曹操遭到人家的羞辱,曹操絕對不會哭,他一定會笑。因為曹操是一個大氣磅礴的人,我們去讀讀曹操的詩,就可以感覺到這種大氣,所以古人評價曹操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你去讀讀曹操的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出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多大的氣派??!所以毛澤東后來回憶說,“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敝傅木褪遣懿俚脑姡欠浅4髿狻?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是一個大氣的人,他雖然被稱為亂世之奸雄,但他身上的奸和雄更本質的是雄,在他身上自有一種英雄氣概。而曹操除了英雄氣概以外,他的性格和普通人有什么區(qū)別呢?生活中的曹操又是怎樣的呢? 正是由于這種大氣,使曹操這個奸雄平添了許多可愛。曹操這個認識很可愛的,他在生活當中非??蓯?,他是一個生活很隨和的人,吃不講究,穿不講究,住也不講究,飯能吃飽就行,衣能穿暖就行,房子能避風雨就行,惟一的嗜好就是女人啊,不知道他這方面講究不講究,不過我看他到處留情的做法,好像也不太講究。他平時如果不是正式的場合,他是喜歡穿便服的,而且隨身還帶個小包包,包包里面裝些個手絹啊,七七八八的東西掛在腰上晃蕩晃蕩,他也不在乎,如果不是正式開會,不是討論什么問題,不是上朝,不是禮儀性活動,和朋友們一起吃吃飯,他是很隨便的,說說笑笑,開玩笑,說段子,誰要說一個好笑的話,曹操哈哈大笑,笑得彎了腰,結果頭會栽到菜盤子里面去,弄得滿臉都是湯水,他也不在乎。所以生活當中的曹操是一個非??蓯鄣娜耍瑧?zhàn)場上的曹操也很可愛。 有一次曹操西征,率領軍隊和敵人正面交鋒,決戰(zhàn)前夕對方聽說是曹操親自來了,秩序大亂,將士們都伸長了脖子,踮起腳尖看看曹操,都想看曹操,結果后面的人往前面擠,前面的人也再往前擠,混亂不堪。曹操打馬上前,一個人騎著馬:諸位是想看曹操吧,我就是曹操,我就是,大家看啊,看清楚了吧,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也是個人,跟你們一樣啊,沒什么兩樣啊,要說我比你們多點什么吧,告訴你,我比你們多一點智慧。非常精彩,大實話,是啊,你我都是人,不多手不多腳,但是我多智慧,很可愛吧! 那么朋友之間的曹操,就更可愛了。我們知道使曹操能夠進入上流社會,最先給予曹操極高評價的就是那位太尉橋玄,橋玄死了以后曹操曾經去祭奠他,曹操路過他的墳前的時候,舉行了一個盛大的祭祀儀式,使用了太牢的標準,太牢的祭祀儀式,至少要用一頭牛。然后發(fā)表一篇祭文,悼詞。曹操的悼詞怎么說呢,說橋公啊,我來看你老人家了,記得你老人家當年和我約定,說將來我路過您的墳前的時候,如果不拿一只雞、一壺酒來祭拜的話,我走出三步以外我肚子就要疼。這是你老人家當年跟我的約定吧,今天我?guī)е蝸砑赖炷憷先思伊?,我的肚子就不疼了吧!你說有這樣的悼詞嗎?這也就是曹操寫得出來。這個是曹操性格所使然,也是當時的風尚所使然,當時的風尚,魯迅先生有個說法,叫“尚通脫”,就是大家都很開朗,曹操的兒子曹丕也是這樣的。曹丕有個好朋友叫王粲,也是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王粲去世以后曹丕這個時候已經就是接班人,雖然不能叫皇太子,但已經是接班人,地位很高,五官中郎將,他帶著一幫文學界的朋友,就是當時文聯(lián)作協(xié)的人一起去給王粲送行,開追悼會。那當然是曹丕出來致悼詞,曹丕怎么致悼詞呢,曹丕說咱也別說什么套話、官話、屁話了,王粲這個人生前喜歡聽驢叫,我們每人都學一聲驢叫。結果王粲墓前響起一片驢叫聲,追悼會就開完了。非??蓯郯?。 那么曹操最可愛之處,是他說真話。大家可能要說了,曹操不是個奸雄嗎,不是個奸詐的人嗎,他會說真話嗎?是的,曹操也說假話,他要進行政治斗爭,要進行軍事斗爭,要在官場上混,一點假話不說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曹操只要有機會他就說真話。他有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讓縣自明本志令》,又叫做《述志令》,這可以算得上是曹操的政治綱領,那是一點官話都沒有,說得非常實在。 曹操一開始說,我這個人其實是沒有什么雄心壯志的,因為我知道我出身不好,當然他沒有說我是太監(jiān)的養(yǎng)子的兒子,他說我知道我自己不是那種很清高的、很知名的那些人士,所以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當一個郡守,“好作政教”,好好地把這個地方治理好,讓大家都知道我曹操雖然出身不好,工作能力還是有的。后來國家遇到了動亂,我覺得一個男子漢應該為國家效勞,建功立業(yè),我出來帶兵打仗,這個時候我的要求也不高,我想當個什么呢?我想當個征西將軍,我死了以后能夠在我的墓碑上寫上一行字,“故征西大將軍曹侯之墓”,哎呀,我就心滿意足了??墒呛髞矶涝靵y,諸侯并起,我這個時候不能不出來保衛(wèi)國家,保衛(wèi)皇上。即便是這個時候,我也不想多帶兵,所以我每打一次勝仗,我的部隊增加了以后,我要裁軍。為什么呢?因為我的實力越大,我的敵人就越多啊,人家都要來打我,我保不住自己,所以我勝利一回我裁軍一回。這說明什么,說明我的志向是有限的,但是我也沒有想到怎么現(xiàn)如今我給弄出這么大動靜來了!那么現(xiàn)在我的野心大一點了,我想當個什么呢?當個齊桓公,晉文公,因為現(xiàn)在是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我只想稱霸,不想稱帝,我現(xiàn)在已經是漢朝的丞相了,作為人臣之貴,已經到了極點,我心滿意足,再無奢望。但是我必須在這個位置上坐著。 他下面說了句有名的話,他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辈皇俏也懿僭谶@個地方鎮(zhèn)住,什么孫權,什么劉備,七七八八的那些人不早就稱皇帝了,就是因為我曹某人在這兒鎮(zhèn)住嘛!我這些話不光是跟諸位說說,我經常跟我的老婆孩子說,甚直我對我的老婆、我的那些妾們說,我死了以后你們一定要改嫁,為什么呢?以便把我這個志向傳播出去啊。但是現(xiàn)在有人說我曹操應該功成身退了,我應該到我封的那個侯國去安度晚年啊,我應該把我的職務和權力交出來了。對不起,不行,職務我是不辭的,權力我是不交的,為什么?我現(xiàn)在手握兵權,才有了這一呼百應的權威,我一旦把這軍權交出去,那你們不害我嗎?你們肯定都起來害我,那我的老婆孩子就不能保全,而且皇上也不得安全,所以我絕不交權。至于皇上封給我的一些土地,那是不需要的,我要那么多土地干什么呢?這個我讓出去。 所以曹操說了這么十六個字,“江湖未靜,不得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本褪俏铱梢宰屢恍┨摰臇|西出去,實的東西那我是不讓的,這叫做“不得幕虛名,而處實禍也?!边@話說得實在吧!說得再實在沒有了,你說我沒有野心,我有一點,而且我的野心是一點一點大起來的;你說我有很大的野心,我不想當皇帝,我只想當晉文公,齊桓公,九合諸侯,統(tǒng)一中國;你說我清高,我不清高,我實在得很,我的權力、我的實惠我一點都不讓;你說我不忍讓,我忍讓啊,你封給我那些虛的東西,什么土地啊、頭銜啊我都讓出去。而且最可愛的在于什么,曹操還明明白白說,我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我為什么要說這些話?就是想讓你們天下人都沒話可說,都給我把嘴巴閉起來。實在是不能再實在了。這種話也只有曹操這樣大氣的奸雄才說得出來。 曹操這樣做也是非常英明的,因為他非常知道在一個人人都說假話的時代最有力的武器是真話。因為人家都說假話,你說真話,人家就沒轍了,他的戲就演不下去了,西洋鏡就拆穿了,把戲就不能玩了,只好不吭起了。當然曹操這樣說也不完全是出于斗爭的策略,也出于他的天性,他確實是一個天性愛說真話的人,因此只要有機會,他是一定會說真話的。哪怕是說假話,或者說一些半真半假的話,或者是把假話藏在真話的后面,曹操也做得非常自然?,F(xiàn)在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曹操是可愛的奸雄,他的奸與雄統(tǒng)一于雄。 hrdong 發(fā)布于2006-12-26 16:15:53 re:第五集 何去何從 ... 第五集 何去何從 東漢末年的政治腐敗使曹操做不了能臣,接下來的天下大亂又讓他面臨新的選擇。身處亂世,是茍全性命還是挺身而出?如果要有所作為,是做英雄,還是做梟雄,或者是做奸雄?曹操該怎么做,又是怎么做的呢?《易中天品三國之何去何從》即將播出,敬請關注。 在《能臣之路》節(jié)目當中,易中天先生從曹操到底是“治世之能臣”還是“亂世之奸雄”展開了多方位的分析。在易中天先生看來,曹操本來的志向是想做一個“治世之能臣”,可是在那個亂世年代,隨著中央政權失控,軍閥割據一方,曹操的能臣之路肯定是走不下去了。這時,他的人生道路就面臨著新的選擇,那么曹操的選擇是做什么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將從當代視角為我們精彩品讀三國——何去何從。 易中天: 我們知道曹操再一次被朝廷招回來的時候,靈帝已經死了。靈帝死了以后,朝局大亂,董卓入京把持了朝政。董卓入京以后他也很明白一個道理,他自己帶來的西北軍,那是一群土匪,搞破壞可以,搞建設是不行的。要搞建設,要得天下,還得依靠東漢王朝原來的那些官員和將領。于是董卓他也拉攏人才,集中就包括曹操,董卓任命曹操為驍騎校尉。這個時候曹操的政治遠見、政治敏銳和政治眼光就表現(xiàn)出來了,曹操一眼就看穿了,追隨董卓的結果只能是禍國殃民和自取滅亡。于是曹操就從京城里逃了出來,準備逃回老家。 曹操走到陳留,陳留就在現(xiàn)在開封市的東南面,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他在這個地方停下來了。為什么呢,他得到陳留一個叫衛(wèi)茲的人贊助,這個衛(wèi)茲大概是家里很有錢的,贊助了曹操一大筆錢財,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歷來不太被人注意。就是三國時代的那些英雄,比方說曹操,比方說劉備,他們能夠起兵,能夠成為一方諸侯,都是得到財團贊助的,而且這個地方財團通過資助他們認為的英雄人物來參與政治,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一個政治傳統(tǒng)。那么曹操得到了衛(wèi)茲的贊助以后就在當地招兵買馬,最后公開打出旗號,要成立義軍討伐董卓,這是曹操成為“亂世英雄”做的第一件事情:“首倡義兵”。曹操的這個倡議得到了天下英雄的響應,各路諸侯各路豪杰紛紛起兵,舉起義旗,要討伐董卓,匡復漢室。 公元190年,后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遣、濟北相鮑信同時起兵,組成聯(lián)軍,并公推袁紹為盟主。這支軍隊由于他們的駐地都在函谷關以東,因此被稱為“關東義軍”,也叫“關東聯(lián)軍”,簡稱“關東軍”。而董卓的部隊則叫做“西北軍”。曹操被“關東盟軍”的盟主袁紹任命為“奮武將軍”。 ?。?曹操欣然接受了“奮武將軍”的稱號,因為據易中天先生分析,曹操從公元174年出山,到公元189年起兵,他一直是向做能臣的。這次,曹操接受這個稱號,本來是想為國家、為民族做點大事,可是就在他準備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赴湯蹈火的時候,卻感到了報國無門。那么,曹操究竟看到了什么而使他如此失望呢? 首先是“關東軍”的盟主首領袁紹徒有其表。袁紹這個人被推為盟主也是有道理的,第一,袁紹出身高貴,他的家族號稱“四世三公”,什么叫“四世三公”呢?就是他這個家族有四代人連續(xù)地擔任了“三公”的職務,我們知道在漢代“三公”這個職務的地位是很高的,僅次于皇帝的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袁家一連四代人,就是袁紹以上太祖、高祖、祖、父這四輩都有出任這樣官職的人,那在官場上是炙手可熱的顯赫家族啊。第二,袁紹自己一表人才,長得非常漂亮,聰明伶俐能說會道,也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和當時的名流、士大夫都有來往。更重要的是袁紹因為反對董卓,而聲名大振。 董卓進京以后就琢磨著換皇帝,他要廢掉當時的皇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xié)為帝,因此找袁紹商量。為什么找袁紹商量呢,因為袁紹的叔叔當時是太傅,于是董卓就想讓袁紹傳話給他的叔叔,請他的叔叔來支持一下這個事情。當場遭到袁紹的拒絕,這個皇帝怎么能隨便換呢,皇帝就是你換的嗎?董卓這個土匪勃然大怒,就罵袁紹,臭小子,豎子,天下的事難道不是我說了算嗎?你以為我董卓的刀不快嗎?當時袁紹是軍官,按照制度軍官開會是可以帶刀的,董卓把刀拔出來這么一罵,袁紹唰一把把刀拔出來,一把橫過來橫在胸前,刀刃對外刀背對內,說天底下難道只有董大人的刀是快的嗎?然后后退,退出會場,連夜逃出京城。那么這件事情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的時候認為這不是事實,《三國志》的記錄也不是這樣的,《三國志》的記錄是袁紹對這個董卓說,那我回去跟叔叔說說,然后就跑掉了。反正袁紹確實是反對了董卓的,這個是事實。所以讓他來做討伐董卓的“關東聯(lián)軍”的盟主還是有道理的。 但是袁紹這個人沒有政治頭腦。董卓是怎么入京的,就是他袁紹弄來的。因為當時漢靈帝去世以后,士人集團和宦官集團在一個問題上發(fā)生沖突,就是誰來坐下一任的皇帝。漢靈帝是想立劉協(xié)的,就是小兒子,而且把這個事情交待給了當時西園八軍的上軍校尉蹇碩。而劉辯是漢靈帝的皇后何皇后所生,何皇后當然是希望他的兒子來當皇帝,而何皇后的哥哥,就是當時的大將軍何進。大將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三公”那個時候已經是名譽職務了,掌實權的是大將軍。所以這兩個集團就為這個事情打將起來,那么第一回合,士人集團取勝,上軍校尉蹇碩被何進殺掉,何進接管了上軍。這個時候袁紹就給何進出了一個主意,說既然如此我們乘勝追擊,把所有的太監(jiān)統(tǒng)統(tǒng)殺個一干二凈,從此天下太平。這個何進是有點動心的,因為何進是什么出身呢,屠夫,本來就是個殺豬的。但是何進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何太后為什么不同意呢,因為當年何太后毒殺了劉協(xié)的生母王美人,就是那個小兒子是一個叫王美人的這么一個級別地位比較低的女人生的,生了以后何太后給她送了一杯酒給王美人喝,王美人喝了就死了。漢靈帝勃然大怒要廢皇后,是宦官們跪下來求情才保住了何太后的皇后地位,所以何太后就不愿意對太監(jiān)下手。這時候袁紹又給何進出了一個主意,說那就請董卓進京,讓董卓來嚇唬一下何太后。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餿主意,老百姓都知道請神容易送神難,何況你請來的還是兇神。 這個事情當時曹操得到消息以后,哈哈大笑,曹操是非常喜歡笑的。曹操呵呵呵呵,哈呀,犯得著嗎?不就是幾個太監(jiān)嗎,幾個宦官嗎?太監(jiān)和宦官為什么能夠得勢?那是皇上寵信他們,皇上不寵信他們他們能怎么樣?。慨斎徊诲e了,有幾個太監(jiān)是很壞的,是要整治整治的,派一個刑事警察去就夠了,“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我們從這個事情就可以看出來這個曹操和袁紹這兩個人的政治水平了,曹操的觀點很簡單吶,殺雞焉用牛刀,何況這把刀還不在你的手上,兵者兇器也,刀是不能隨便出鞘的,刀出鞘,就要見血,沒有雞殺就要殺牛。何進、袁紹這是該著被殺的,犟牛,蠢牛,結果怎么樣呢?董卓還沒有進京,何進就先被太監(jiān)殺了,何進被太監(jiān)殺了以后袁紹再帶著軍隊打過去再去殺太監(jiān),殺得一塌糊涂以后,董卓這個虎、這個狼就來了。再來殺他們。 是的,政治斗爭是要先下手為強,那不等于到處樹敵呀!最嚴重的打擊只能施于最頑固和最兇殘的敵人。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首惡必辦,脅從不問。你怎么能把太監(jiān)統(tǒng)統(tǒng)殺光呢?再說太監(jiān)里面也有好人嘛。但是袁紹是怎么殺的呢,袁紹下一道命令,凡是沒長胡子的就殺,弄得洛陽城里面那些還沒來得及長出胡子的小伙子見了袁紹的軍隊就脫褲子驗明正身。所以曹操碩我預見他一定會失敗。 這個盟主是這樣一個人,其他的人呢,也不咋地。比方說孔伷,是個夸夸其談的,史書上的說法說他是“噓枯吹生”,什么叫“噓枯吹生”呢,就是能把死的說成活的,能把活的說成死的,反正是特能說,可惜不能干。又比方說濟州牧韓馥,那是個沒注意的,當時橋瑁寫信給韓馥,說曹操那邊已經起了義兵,我們也準備起義兵,大家聯(lián)合起來去對付董卓。一封信寫到韓馥這里,韓馥居然拿出來問大家說,你看,這個董卓和袁紹他們要打起來了,我們是幫董卓啊還是幫袁紹???居然問這樣的問題。結果他手下一個謀士叫做劉子惠的,馬上就頂回去說,我們起兵是為了國家,怎么要問是為了袁紹還是董卓呀!一句話說得這個韓馥滿臉通紅,“那為之奈何”啊,劉子惠就跟他出了個主意說,按兵不動,“兵者兇器也,不可為首”,啊,做人不要為天下先,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是先爛的,我們看一看人家怎么樣,人家動咱也動,人家不動咱也不動。看來這個劉子惠也不咋的,但這個話韓馥他聽進去了,因為韓馥他最怕的是丟地盤,因為韓馥是在冀州,冀州這個地方是很富庶的在當時,據說冀州當時的糧食足夠吃十年的,所以韓馥最怕人家來墻他的地盤,尤其怕袁紹。 袁紹從這個京城里逃出來的時候,董卓準備是要追殺袁紹的,這個時候京城里面有幾位名士跟袁紹關系很好,就去勸董卓。說大人不要這樣,這個袁紹他是個年輕人,他不懂事,他不識大體,一不小心得罪了您老人家他又害怕,他當然要跑嘛,他沒有別的意思,但是袁氏家族的“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您不如任命他做一個太守,他必然會感恩戴德,袁紹如果對董大人您感恩戴德,那么太行山以東不都是閣下的了嗎?哎董卓說這有道理啊,好,任命他做渤海太守,就任命袁紹做渤海太守。袁紹當時逃出來以后逃到哪兒,逃到冀州,韓馥馬上就緊張了,袁紹來了,還是渤海太守,怎么辦呢,搶我地盤來了。韓馥馬上派兵把袁紹看起來,直到最后“關東聯(lián)軍”成立,袁紹當了盟主,韓馥才把袁紹放出去讓他行動。韓馥就是這么一個玩意,你說他怎么回去打頭陣? 其他人也差不多,他們雖然組織了一直聯(lián)軍,誰也不愿意沖鋒陷陣,都在觀望。曹操看不下去了,曹操對他們說了這樣的話: “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 就是說我們成立這樣一支義軍,而且已經聯(lián)合起來了,你們還有什么可懷疑的?而且曹操跟大家說,現(xiàn)在是消滅董卓最好的時候,為什么呢?這個時候董卓已經把洛陽城燒了,然后把皇上西遷到長安。曹操說了,如果過去董卓還在洛陽京城的時候,手上有皇上,我們去打他不大講得過去;但是他現(xiàn)在已經把我們的首都都燒毀,把皇上都劫持了,按現(xiàn)在的話說那就可以定位為恐怖組織了,已經天下震動了,不得人心了。這個時候我們只要跟他決一死戰(zhàn),一戰(zhàn)而天下可定。但是沒有人聽他的,曹操說好吧,好吧,你們不打我自己去吧,自己帶了一支部隊西進。這個時候只有張邈表示同情,派了一支小部隊也隨著曹操西進。但是這個時候曹操的實力是非常的弱小,根本不是董卓那個“西北軍”的對手,所以一敗涂地,曹操自己本人差一點陣亡,是他的堂弟曹洪把馬讓給曹操,曹操才逃出來。當時最緊急的時候曹洪跟曹操說,天下可以沒有我曹洪,不能沒有哥哥你,騎上我的馬,走吧!曹操才逃回了他們的大本營,大本營在酸棗。 等曹操帶著一身的塵土、一身的血污回到酸棗大營的時候,看見大營里面的各路諸侯在干什么呢?“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也就是說整天都在開Party,泡酒吧,打電子游戲!曹操實在是忍無可忍,說國家民族已經到了這個份上,你們還居然天天都在喝酒!曹操悲憤地說: “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 我為你們這些人感到恥辱!還是沒有人聽他的,曹操再一次感到了報國無門。 ?。?曹操為什么再一次感到報國無門?因為曹操已經看出,當時那些割據一方的諸侯都是一些自私自利、膽小怕事、無所作為的人。東漢王朝已經不可救藥,天下大亂已不可逆轉。即使不亂,腐朽的朝廷和官場也不需要什么“治世之能臣”,所以曹操不得不重新選擇他的人生道路。那么,曹操做后選擇了一條什么路呢? 曹操的選擇是自己干。 實際上對于曹操人生道路的選項歷來是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許劭說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另一種說法見于《世說新語》,據說是橋玄說的,說法是“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所以當曹操處于亂世的時候,他其實是有兩個選項的:一個是英雄,一個是奸雄。但是我認為至少,從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這十年當中,曹操不愧為“亂世之英雄”。因為只有曹操才用自己微弱的一己之軀擔負起天下的興亡。如果說還有人的話,那就是孫權的父親孫堅,但是孫堅的謀略顯然不如曹操。 那么在這十年間曹操干了些什么事呢?三件事:一是略地,二是募兵,三是屯田。這三件事情都與黃巾起義有關系,那么黃巾起義我們知道是地地道道的官逼民反,但是在曹操他們看來,卻是必須予以剿滅的反賊。在這個天下大亂的時候,黃巾軍趁著帝國的官僚、將領、諸侯們爭權奪利的時候發(fā)展壯大起來了,于是在公元192年聚集在青州的黃巾軍進入了兗州,兗州刺史劉岱不聽鮑信的勸告,結果被黃巾軍所殺。這個時候鮑信和陳宮就請曹操來代理兗州牧,曹操代理兗州牧以后就跟黃巾軍作戰(zhàn),最后戰(zhàn)敗了黃巾軍,黃巾軍向曹操投降。這個黃巾軍是個奇怪的軍事組織,它并不是一個純粹的部隊,它還有隨軍的家屬和農民,就是當時的青州的黃巾軍戰(zhàn)斗員是三十萬,隨軍家屬和農民加起來一共是一百萬,而且還帶著農具和耕牛。那么曹操接受了黃巾軍投降以后,就把當中能打仗的人把他編成一隊,叫做“青州兵”。代理了兗州牧,曹操就有了根據地;收編了青州軍,曹操就有了戰(zhàn)斗隊。 但是曹操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么多人你如何安置,如何養(yǎng)活?這個時候他的一個重要的謀士叫做毛玠,就向他提出了一個戰(zhàn)略性的意見。毛玠說: “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民生廢業(yè),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國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yè)可成也?!? 毛玠的這一段話,我認為可以稱之為曹操版的“隆中對”,他是從一個很高的角度對曹操提出了一種戰(zhàn)略性的意見。毛玠說現(xiàn)在國家的局勢是什么樣的?天下大亂,四分五裂,國本動搖,皇帝被人劫持著走過來走過去,經濟崩潰,所有的老百姓都不能安居樂業(yè),災難流行,又是天災又是人禍。那么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最重要的就是做這樣一件事情:第一要把現(xiàn)任皇帝把他安定下來,國本就保住了,然后自己發(fā)展自己的實力。毛玠的這個曹操版的“隆中對”世紀上講出了這樣兩個道理,就是在這樣一個動亂的時代你要成就一番事業(yè),也就是他所說的霸王之業(yè),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正義,二是實力。而實力當中首先是經濟實力,戰(zhàn)爭確實拼的是武力,但是戰(zhàn)爭武力比拼的背后是經濟實力的支撐,之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支持,你這場戰(zhàn)才能打得久,才能打得贏,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嘛,所以你必須修耕植、蓄軍資。除了經濟實力的比拼以外,戰(zhàn)爭作為政治的延續(xù),還要比拼政治實力,政治實力靠什么呢?靠正義的旗幟,你必須表現(xiàn)自己是師出有名,是堂堂正正的正義之師,至少你必須有一面正義的旗幟。 所以毛玠的這個建議是一個綱領性的文件,包括三個內容:“奉天子”,就是整治策略;“修耕植”,就是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這是經濟策略;“蓄軍資”,這是軍事策略。這番話說下來以后,曹操非常地高興,《三國志》用了四個子,叫做“敬納其言”,馬上實行。 公元196年,曹操開始屯田,當時因為連年的戰(zhàn)爭,許多土地都已經沒有業(yè)主了,也沒有人耕種。曹操說,好嘛,無主田畝收歸國有,統(tǒng)統(tǒng)收給他自己的政府所有。然后把這些田地拿出來一部分交給自己的軍隊和黃巾軍投降的那些士兵去耕種,叫做軍屯,還有一部分招募了那些失地的農民,那些流民來耕種叫民屯。耕牛和農具是由政府提供,然后軍人和農民向政府交五成到六成的地租,這個就叫做屯田。屯的意思就是居住方式軍事化,耕作方式集體化。也就是說,曹操建設了一個古代的生產建設兵團,曹操的軍政府就變成了農場主。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政策,也是一筆非常合算的買賣:第一,土地是人家丟下來的,耕牛和農具是從黃巾軍那里繳獲的,曹操沒有一點本錢的投入,叫做無本生意;第二點,收五成到六成的地租,這是高利啊,因為漢代初年定下的地租是十五分之一,后來收得最少的時候甚至到了三十分之一,你現(xiàn)在變成了二分之一,暴利,但是對于士兵和農民來說現(xiàn)在有飯吃了,總比原來餓肚子好,所以大家也愿意;第三,屯田制度是居住方式軍事化、耕作方式集體化,這就等于建設了一個軍民合一的新社會,和一支耕戰(zhàn)合一的新軍隊,這些人平時能干,急時能戰(zhàn),既是兵源,又是糧庫,豈不是一舉兩得,而且還解決了一個讓人頭疼的流民問題,這豈不是一舉多得。 曹操的屯田制,證明他不愧為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曹操在頒布他的《屯田令》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本驼f怎樣才能平定天下呢?第一要強兵,第二要足食,兵不強、(食不足)你何以得天下?而其他的那些諸侯就沒有這個戰(zhàn)略眼光,后來《魏書》有這么一段話: “諸軍并起,無終歲之計,饑則寇略,飽則棄馀,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這話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在天下大亂、諸侯并起的時候,除了曹操,沒有一支軍隊有一個長遠的打算?!梆噭t寇略”,肚子餓了就去搶老百姓的,“飽則棄馀”,吃飽了以后就把多余的糧食都扔了。最后是什么呢?最后是不攻自破,因為你如果斷了糧你就沒有戰(zhàn)斗力了。實際上就在曹操的軍隊豐衣足食的時候,袁紹的軍隊在河北吃桑椹,袁術的軍隊在江南吃河蚌,沒有桑椹和河蚌吃的,就吃人。我們去讀《三國志》可以多處發(fā)現(xiàn)這樣的字眼,大災人相食,蝗蟲起人相食,人饑相食,人吃人啊。那樣的軍隊怎么可能會有戰(zhàn)斗力呢?這樣的人怎么可能和曹操爭雄?和這樣的人相比曹操又怎么可能不是英雄? 從“首倡義兵”到“屯田備戰(zhàn)”,曹操在戰(zhàn)爭中已經由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將領成長為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高手。其他那些和他一起起兵的那些人卻沒有什么長進和出息,他們或者明哲保身、畏首畏尾,或者醉生夢死、得過且過,或者心懷鬼胎、混水摸魚,或者爭權奪利、自相殘殺。那邊西北軍還在肆虐,這邊關東軍已經火并;先是兗州刺史劉岱殺死了東郡太守橋瑁,后是渤海太守袁紹干掉了冀州牧韓馥。那么這個事情鬧完了以后,接下來就是袁紹和袁術兄弟兩個開始窩里斗,當時袁紹在北方,袁術在南方,袁術怎么做呢?袁術聯(lián)絡更北方的公孫瓚來牽制袁紹;袁紹怎么辦呢?袁紹聯(lián)絡更南方的劉表來對付袁術,兄弟兩個都“沅交近攻”,禍起蕭墻。不過實在地說起來,袁紹和袁術兄弟兩個最大的問題還不是窩里斗,也不是不懂得備戰(zhàn)備荒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們兄弟兩個,包括董卓,都在一個重大政治問題上犯了嚴重的錯誤,那么這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是什么呢?他們是怎樣犯錯誤的?曹操在這個問題上又怎樣表現(xiàn)出自己的遠見卓識呢?請看下集,一錯再錯。 hrdong 發(fā)布于2006-12-26 18:57:31 re:第七集 深謀遠慮 ... 第七集 深謀遠慮 董卓廢立、袁紹另立、袁術自立,說明他們充其量不過是亂世梟雄,也反過來證明,只有曹操才是天才的政治家,因為只有曹操才在這個混亂的時代采取了一種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政治策略。這是一種什么策略?曹操采用這一策略背后的玄機又是什么呢?《易中天品三國之深謀遠慮》即將播出,敬請關注。 易中天: 在上一集我們講了當時的亂世梟雄們對待皇帝的三種態(tài)度和做法,第一種是董卓的,叫做廢立,就是把現(xiàn)任皇帝廢掉然后再立一個皇帝;第二種是袁紹的,叫另立,就是在現(xiàn)任皇帝之外他另外再立一個皇帝,當然這個沒有得逞,未遂;第三種是袁術的做法,叫自立,自己當皇帝,失敗了,那么這三種態(tài)度和做法他們共同的問題是成本高、風險大、效益低。相比較而言曹操就高明多了,曹操他不換皇帝,他利用這個現(xiàn)成的皇帝,而且把這個皇帝客客氣氣地供奉起來,利用皇帝這張牌來號令天下、號召諸侯,這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這個說法是可以討論的,曹操本人和曹操集團的人從來沒有說過“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何去何從》一集中,易中天先生告訴我們,曹操的謀士毛玠曾經向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曹操采納了謀士毛玠的建議,并予以實施。也就是說,曹操的路線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那么,“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說法又是怎么來的呢?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說法是人家說曹操的,比方說諸葛亮就說過這個話,他的說法是“挾天子而令諸侯”,但意思一樣的。也就是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話是曹操的敵人說他的,敵人的話不怎么靠得住吧!那么“挾天子以令諸侯”有沒有人說過呢?有,誰呢?袁紹的謀士沮授,叫做“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說這個皇帝現(xiàn)在是個廢物啊,這么一個廢物你把他接到我們這兒來干什么呢?你是朝拜他呢還是不朝拜他呢?你是請示他呢還是不請示他呢?那你肯定要朝拜、要請示,我現(xiàn)在把他弄來以后大事小事我都要跟皇帝請示,皇帝萬一意見和我們不一樣怎么辦呢?我是聽他的呢還是不聽他的呢?我聽他的顯得我們沒分量,我不聽他的我不又是違法嗎?算了算了。袁紹怎么想呢?袁紹一想,這現(xiàn)任皇帝那是董卓扶起來的,而且董卓要廢立皇帝的時候我袁紹是不干的,我現(xiàn)在又去尊奉他,我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嗎?當然我現(xiàn)在又不可能把我主張的那個皇帝再扶起來,那個已經被董卓謀殺了,拉倒吧。那么這個事情袁紹一猶豫,曹操就搶先了一步。 * 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漢獻帝在董卓死后,歷盡千辛萬苦,又回到了當時的首都洛陽。這時的洛陽已經是一片廢墟,破敗不堪,在洛陽,皇帝和百官的飲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到這一消息后,果斷地采納謀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想方設法把皇帝從洛陽接到了自己的根據地許縣。 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縣以后,立即就把自己的行轅騰了出來作為皇帝的行宮,客客氣氣地供奉起來,禮儀、禮節(jié)那是非常地到家,絕不像西北軍閥那樣子無法無天、吆三喝四。當年皇帝在從長安遷到洛陽的路上,每天他也是上朝的哩,就找一個農民的院兒,往當中一坐,大家都來行禮如儀。那些西北軍的軍閥、軍官和士兵們都在農家院外面看著鬧,啊,這皇帝上朝是這樣的。這種事情到曹操這里是沒有的,曹操完全按照漢官威儀、大漢王朝的禮儀中規(guī)中矩地來供奉這個皇帝,而且安排皇帝生活的時候做得非常地周到和細心,很像一個大管家的樣子。最讓皇帝感動的是什么呢?是曹操送來了大量急需的生活用品,你要知道這個皇帝他是個逃難的,他可能臉盆都沒有,曹操把所有的這些東西都送來了,然后上了一份奏折,叫做《上雜物疏》。《上雜物疏》怎么說呢,說陛下,現(xiàn)在臣獻上來的都是當年先帝賜給臣祖父和父親的,御用的器皿,這些器皿臣的祖父和臣的父親放在家里從來就沒敢用過,那是先帝的恩德,我們是供奉在家里的,現(xiàn)在臣覺得應該還給皇上了。 這一手是做得非常漂亮的,我們知道做人情的訣竅在什么地方?做人情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讓對方覺得你在做人情,不要讓對方覺得欠了你的。我們很多人不會做人情,錢也沒少花,還老提醒人家,你看我送了你什么東西啊。那么在這個時候皇帝已經是跟叫花子差不多,有人給他他就很感謝了,當然他還得擺個架子。那么其他的軍閥有沒有送東西的?有,叫做孝敬,但是你再孝敬那也是我孝敬的,這東西還是我的;曹操說這東西都不是我的,這東西本來就是皇上的,現(xiàn)在我是還給皇上,我是還東西,不是送東西。這樣表面上看曹操一點人情都沒有,皇帝用起來當之無愧、理直氣壯,大家想想這是種什么樣的心理感覺。漢獻帝雖然是個傀儡皇帝,他不是糊涂人,他是明白人,他馬上就明白了曹操的這樣一份用心。當然這個時候我估計漢獻帝是從好的方面去理解的,怎么理解的:大大的忠臣,這是天底下最難得的忠臣,看來我們漢家的這個國運恐怕是要儀仗曹某人了。這是我猜測的,我覺得這個猜測還是合邏輯的,他會產生這樣一種感動和這樣一種想法。 ?。?曹操的殷勤讓漢獻帝十分感動,他任命曹操為大將軍,這雖然是虛銜,但曹操得到了一面在當時看來是正義的旗幟。做事情師出有名,在政治上大大地撈了一把,這讓其他諸侯十分眼紅。那么,當時實力強大的諸侯袁紹又是如何對待這件事情的呢? 袁紹這個人的特點是什么呢?是反應慢,我們將來講官渡之戰(zhàn)的時候我還要講這一點,袁紹和曹操比他的反應總是晚半拍。曹操一搶先袁紹反應過來了,反應過來以后仗著他人多勢眾,他也提出來說他也要迎奉皇帝,他說皇帝不能住在洛陽,洛陽已經被董卓毀掉了;也不能住在許縣,許縣那個地方不好,地勢很低,很潮濕,我們皇上住那兒不舒服,應該把他移到甄城來,就是移到袁紹的地盤來,準備和曹操共享這一張王牌。曹操聽了以后肚子里好笑,我到手的肥肉說分一口給你,有這么好的事嗎?嘴巴上不能這樣說,于是曹操用皇帝的名義下一道詔書,一本正經地教訓了袁紹一番,說袁紹啊,你確實兵多將廣,你也確實實力雄厚,那么朕流離失所的時候怎么沒見到你來勤王???怎么一天到晚看見你不是發(fā)展自己的勢力,就是攻擊別人???你對大漢王朝的忠心何在???袁紹也清楚這個東西就是曹操寫的,那不會是皇帝寫的,但是是皇帝的名義蓋了皇帝的印發(fā)出來,只好寫一封檢討書。你說這不是政治上他又吃了一虧嗎? 曹操搶先一步把皇帝從洛陽迎奉到許縣以后,大家才恍然大悟,說曹操沒有吃任何虧啊!他得到了很多的頭銜,得到了很多的封地,得到了很多人的擁戴,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面在當時看來是正義的旗幟。曹操現(xiàn)在干什么事都顯得理直氣壯了,至少是“顯得”,他動不動都可以用皇帝的名義來下命令,來出兵,他師出有名了,他堂堂正正了。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曹操奉天子之后,就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政治上永遠正確的這樣一個不敗之地,所有的政敵先不先,政治上先不正確了。當然了,按照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規(guī)矩,其他各路諸侯也可以提出一個口號,叫做“清君側”,那皇帝身邊有小人吶,小人就是曹操啊,我們去把他除了。那總不如曹操用皇帝的名義直接下詔,說你就是小人,它來得便當嘛。所以現(xiàn)在曹操不管干什么事情,是打擊他的敵人也好,是任命他的親信也好,他都可以用皇帝的這樣一個名義,一個在當時看來正當的名義。因此在這一點上,曹操所有的敵人政治上矮了一頭。后來就連諸葛亮作《隆中對》的時候跟劉備他也說了一句話,他說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就是這一點我們確實是抵抗不了,諸葛亮都說抵抗不了。所以曹操這個舉動在政治上大大地合算。 實際上我們看,毛玠的建議和沮授的建議表面上看起來是一樣的,毛玠的建議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一條是尊奉天子,一條是發(fā)展實力;沮授的建議是什么呢,“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也是這個意思。但是你仔細一咂摸,這兩條建議的格調是不一樣的,毛玠的建議比沮授的建議格調高得多,高在哪里呢?他是奉天子,不是挾天子,“奉”是尊奉,是維護;“挾”是挾持,是利用,這豈可同日而語??!所以格調上曹操就高了一招。即便我們退一萬步說,就算曹操的想法和袁紹一樣,或者說毛玠的意思和沮授一樣,也是利用先任皇帝,那你先把這個牌拿到手,它在策略上也高了一招啊。王牌只有一張,誰搶先拿到手誰就是王,可惜袁紹不聽。 * 曹操搶先在袁紹的前面將皇帝遷到了自己的地盤,就可以利用皇帝這張牌來發(fā)展自己的力量,號令不肯臣服的諸侯。小說《三國演義》中也提到皇帝遷到許縣后,朝廷大小事物都有曹操決斷。那么在真實的歷史中,通過尊奉天子,曹操真的能夠順利發(fā)展自己的力量,號令那些不肯臣服的諸侯嗎? 不能。第一個,袁紹就不聽他的。曹操當了大將軍以后為了平衡,也知道袁紹這個人的實力很大,必須安撫一下,再說袁紹怎么說也是他小時候的哥們兒,于是建議皇帝任命袁紹做太尉。太尉是位居三公,是當時名義上的三軍總司令。誰知道袁紹不干,跳起來了,什么,我袁紹做太尉,他曹操做大將軍,那我上朝的時候站班排隊我不是要排在他后邊,哪有這個道理,曹操是什么玩意兒,曹操這個人我跟你們講,他曹操這個人死了好幾回了,都是我袁紹救他的,現(xiàn)在他倒爬到我頭上來撒尿了,他想干什么!袁紹說了這樣一句話:他難道想挾天子以令我嗎?這是原文。袁紹這個話說得是一點意思都沒有,你要知道當時就是大將軍也好,什么太尉也好,司徒也好,老實說那都叫做徒有虛名,因為當時天下已經分崩離析,每個地方都是地方軍閥在把持著的,朝廷的號令出去,反正這是叫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就是那感覺。大將軍和小將軍是沒有什么區(qū)別的,關鍵是你的地盤有多大,你何必要爭這口氣呢? 但是曹操卻是很大度,曹操一看,覺得這個時候還不能夠和袁紹公開翻臉。于是曹操上表,辭去大將軍職務,讓給袁紹,你不就想當大將軍嗎?我讓給你。最后,皇帝說,好,那就讓袁紹當大將軍,老實說這時候皇帝也實在是一個做不了什么主的人。袁紹當了大將軍他才不鬧了,其實袁紹得了一個什么?得了一個面子,一點實惠都沒有得到,他現(xiàn)在雖然官位在曹操之上,他誰也指揮不了,包括曹操。袁紹是想指揮一下曹操的,他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說,你現(xiàn)在不是在朝廷當中嗎,你不是大權在握嗎,你給我把兩個人殺了,一個叫楊彪,一個叫孔融,給我殺了。袁紹和楊彪、孔融有過節(jié),他想借刀殺人,曹操怎么會聽他的。第一曹操很明白現(xiàn)在是收拾人心的時候,不是濫殺無辜的時候,曹操不是王允,曹操也不是袁紹,他絕對不會擴大打擊面,根本現(xiàn)在就不是殺人的時候,何況還是殺名人。即便曹操要殺楊彪和孔融,坦率地說曹操也是不喜歡楊彪和孔融的,孔融最后也是被曹操殺掉的,但是要殺第一不是現(xiàn)在殺,第二也不是你袁紹讓我殺我就殺,我什么時候想殺再殺。于是曹操一本正經地跟袁紹回一封信,袁兄啊,現(xiàn)在天下大亂,所有的人都是不安的,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是朝不保夕的,人人自危啊,“此上下相疑之秋也”,在這個時候我們執(zhí)政,哪怕我們用最坦誠的心來對待大家恐怕大家還不相信我們呢,如果我們還隨隨便便地殺幾個人,那人家不是更不相信我們了嗎!不能這樣做。袁紹碰一鼻子灰,渾身氣都不打一出來,沒話說。 ?。?碰了一鼻子灰的袁紹是不了解曹操的真實想法,曹操迎奉天子到許縣當然有自己的打算。小說《三國演義》中,提到曹操把皇帝遷到許縣后,大權獨攬,要“挾天子以令諸侯”。那么,歷史上的曹操他的真實想法是這樣嗎? 我們現(xiàn)在也無法確切地知道曹操本人當時的想法,但是可以肯定一點,曹操的智囊團是主張奉天子的,其中最具有代表行的人物就是曹操的謀士荀彧。曹操前期五大謀士:荀彧、郭嘉、荀攸、賈詡、程昱,第一個就是荀彧。荀彧跟曹操也有一番對話,荀彧他談到這樣兩個觀點,他說第一點,當今之世,維護漢室、保衛(wèi)皇帝就是一面正義的旗幟。第二點,將軍您一貫正義,董卓造亂的時候,是將軍您最先舉起了正義的旗幟,叫首倡義兵;關東聯(lián)軍停滯不前的時候,是將軍您最先出兵去攻打董卓;皇上顛沛流離的時候,是將軍您派去了使節(jié);皇帝回到洛陽的時候,是將軍您把他接到了富庶的許縣,這說明什么呢?說明將軍您一貫就是維護王室、維護皇帝的,您的心無時無刻不在皇帝的身上。那么這個時候你應該趁這個機會趕緊把迎奉天子這件事情完成,如果等到將來我們這個國家真的四分五裂,天底下的人都有了諸侯割據一方的心思的時候,那就為時太晚了。 因此,荀彧向曹操提出了三大綱領:奉主上以從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義以至英俊。什么意思呢?就是尊奉天子以順從民意,大公無私以降服諸侯,弘揚正義以招攬英雄。荀彧說,尊奉天子以順從民意這是最大的趨勢,他稱之為大順;大公無私以降服諸侯這是最大的策略,他稱之為大略;弘揚正義以招攬英雄這是最大的道德,他稱之為大德。大順至尊,大略至公,大德至義,有此三大,將軍您一定是所向披靡、戰(zhàn)無不勝,即便有人出來跟您作對那也只能是螳臂當車、小丑跳梁,成不了氣候。 那么我們比較一下荀彧的這段話,和沮授的那段話,也是叫做高下立現(xiàn)。荀彧反反復復強調的是一個字:“義”;沮授對袁紹反反復復強調的是一個字:“利”。荀彧反反復復說,尊奉天子是最大的正義;沮授反反復復說,挾持天子是最大的利益。所以沮授反反復復強調利,只能說明袁紹重利;荀彧反反復復強調義,只能說明曹操重義,至少在公元196年,也就是漢獻帝建安元年的時候,曹操這個人還是講義的,或者是這個時候曹操還是裝著講義的。 荀彧和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個口號,他們兩個人的想法是要通過尊奉現(xiàn)任皇帝維護國家統(tǒng)一,反對國家分裂。這兩個人的心思我們可以肯定,但不能說這就是曹操的心思,曹操這個時候的心思,我們只能說他是可能是贊成這個觀點。但是這個說法它也給曹操戴了一個緊箍咒,就是曹操不敢太膨脹自己的個人野心,尤其是荀彧的話,他是用曹操自己的話來給曹操戴了一個帽子,戴高帽子的同時代了一個緊箍咒。所以到曹操晚年野心膨脹的時候,這兩個人就沒有好果子吃了,荀彧據說被曹操謀殺,毛玠下了大獄,這是后話。 現(xiàn)在我們還是回到漢獻帝建安元年這個時候,這個時候的曹操我個人認為,他還剛剛完成一個轉變,就是由一個熱血沸騰的青年將領,轉變?yōu)橐粋€政治成熟的亂世英雄。我個人的觀點是,這個時候的曹操還不是奸雄,是英雄,他還是主張國家統(tǒng)一、反對國家分裂的,為了這一點,他要維護現(xiàn)任皇帝,因為現(xiàn)任皇帝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國家統(tǒng)一的象征。 * 易中天先生認為,歷史上真實的曹操在建安元年的時候,還是想維護現(xiàn)任皇帝的。但小說《三國演義》中寫曹操迎奉天子后是要獨攬大權,朝廷上的事情是先稟告曹操,再上報皇帝?!度龂萘x》中這一段內容和歷史真實一樣嗎?歷史上的曹操在這個時候有個人野心嗎? 但是你要說曹操這個時候是一點個人野心都沒有,這個恐怕也不實事求是。據一條不太可靠的史料是這樣說的,當時有一個太史令,就是王朝的史官,叫做王立的,就老去跟漢獻帝說,說天命是要更改的啊,我是歷史學家啊,我懂歷史,歷史的規(guī)律就是什么呢?就是天命靡長,這個老天爺它不會總是喜歡某些人的,或者某個家族的,據我這個懂歷史的人看呢,這個天命現(xiàn)在要由漢移到魏了,將來能夠安天下的不是姓劉的是姓曹的了。老在說,結果曹操有一天就把他請到旁邊,拉著他的手說,說我知道先生是一個忠臣,但是天道微妙,天機不可泄漏,還是少說一點吧。那么這條材料我認為是不太可靠的,因為在這個時候如果就有人說是魏要取代漢,我總覺得不太可靠,但是你說曹操這個時候一丁點這個心思都沒有,恐怕也很難講??偠灾褪遣懿侔鸦实劢拥剿牡乇P里面,自己位居三公以后,隨著他的實力的強大,隨著他敵人逐漸地消亡,他的野心也是開始在膨脹。估計曹操后來變得越來越專橫,越來越跋扈,越來越霸道,越來越不把皇帝當皇帝,于是終于發(fā)生了衣帶詔案件。 這個事情的案發(fā)時間是建安五年的正月,挑頭的人就是漢獻帝的岳父董承。據說董承從漢獻帝手上接過了一個腰帶,腰帶里有一封密詔,密詔要他去殺了曹操。這個事情后來被曹操發(fā)現(xiàn)了以后,把董承這一伙全部殺了,劉備逃之夭夭,劉備據說也是參加了密謀的。那么這個事情,《三國演義》是大做了文章的,因為《三國演義》它是要反曹操的,逮住這個事情肯定是大做文章的,但是正史上只有寥寥幾行字,而且也有歷史學家提出質疑。那么我覺得至少這個事情可以說明兩個問題,說明什么呢?說明這個形同虛設的皇帝他還是管用的,當時這些人要做什么事情他都要打皇帝的旗號,在朝的像曹操這樣的人他就逼著皇帝下達對自己有利的詔書,那些反對曹操的人只好宣稱自己有皇帝的密詔,反正曹操手上拿的是公開的詔書,反對派手上拿的是秘密的詔書,每個人都說我得到了皇帝的授權,可見皇帝還是有用的。第二個說明了曹操這個時候野心開始膨脹,對皇帝的侍奉和尊崇已經開始變得言不由衷。 那么這個過程完全是曹操有計劃、有預謀地在完成呢,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呢?這個實話說,也搞不清。如果確有衣帶詔一事,說明漢獻帝恐怕也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因為這個皇帝從來沒有過過舒坦日子,應該說是早就學會了忍氣吞聲,如果不是太不像話,他不至于冒此風險。那么這件事情往往是用來證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個證據,既然這件事情我們不能夠很清楚地把它坐實了,我們也不能夠很清楚地坐實曹操這個時候究竟是奉天子還是挾天子。 其實在我看來,奉天子和挾天子在曹操這里不矛盾,而且曹操還得到了另外一個好處,就是他可以利用這面旗幟,或者說利用這張王牌來最大限度地廣納人才,他可以名正言順地在全國招賢。而當時國內的人才基本上都愿意到許都去,因為畢竟到許都去說起來是在中央做事情,它至少第一個有面子,第二個比較名正言順。結果是什么樣呢?是官位是國家的,人才是自己的,曹操做了一筆大大合算的買賣?,F(xiàn)在我們知道曹操把現(xiàn)任皇帝弄到他的地盤上以后,他就獲得了政治資本和人力資源,他的本錢翻倍地增長。于是,他一支手高高地舉起維護王室、保衛(wèi)皇帝這一面在當時看來是正義的旗幟,另一只手從背后悄悄地拔出了刀子,而且出手極快,他要用這把刀蕩平四海、一統(tǒng)九州,實現(xiàn)他九合諸侯、統(tǒng)一中國的理想。那么曹操他順利嗎?請看下集,鬼使神差。 hrdong 發(fā)布于2006-12-26 19:05:13 re:第十六集 三顧茅廬 ... 第十六集 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歷史。在《三國志》里,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五個字,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那么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什么會一再傳唱?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諸葛亮由此成為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這一段故事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傳神地演義,他用劉備的禮賢下士,烘托出了一個近似神仙般的人物諸葛亮?!度龂萘x》花了將近兩個章節(jié)的篇幅來描寫劉備與諸葛亮的會見,但是在史書《三國志》中,對于這一段只有五個字的介紹:“凡三往,乃見”。那么,三顧茅廬究竟是怎么回事?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發(fā)生過三顧茅廬的事情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易中天品三國》之“三顧茅廬”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留下了一個問題,就是劉備和諸葛亮這個君臣際遇,是劉備去找諸葛亮呢,還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呢?這個問題歷史上是有不同記載的,《三國志》說是劉備去找諸葛亮,用五個字做了記錄,就是“凡三往,乃見”,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說是諸葛亮去找劉備。 按照這個《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說這個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當時曹操已經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部中國,下一個要滅掉的目標就是荊州,所以荊州的形勢已經非常緊急了。于是諸葛亮就北上去見劉備,因為劉備當時駐兵樊城,諸葛亮見到劉備以后,劉備不認識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當做一般的讀書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來接待。大概當時也接待了很多這樣的人,大家一起吃了個飯,吃了一個飯以后就散了,但是諸葛亮沒走,劉備也沒理他,也不問他有什么事,自己就拿了一個牦牛尾巴在那編起工藝品來,諸葛亮就說,將軍的雄心壯志難道就是編工藝品嗎?劉備手上拿著牦牛尾巴往旁邊一扔,這什么話?聊以忘憂了。諸葛亮說,將軍,您想一想劉鎮(zhèn)南——劉鎮(zhèn)南是誰?就是劉表,劉表當時的職務是鎮(zhèn)南將軍,所以簡稱他劉鎮(zhèn)南——諸葛亮說請問將軍,劉鎮(zhèn)南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比不上。諸葛亮又問,那將軍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也比不上。諸葛亮說,劉鎮(zhèn)南也比不上曹操,將軍您也比不上曹操,難道你們就坐在荊州等死嗎?就等著人家來宰割嗎?劉備說,唉,我也發(fā)愁啊,沒有辦法!諸葛亮就給他出一個主意,說我們荊州現(xiàn)在的問題是什么呢?是北方來逃難的流民很多,而這些人都沒上戶口,不是我們的編戶齊民,那么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財力政府就沒有掌握,因此應該把這些人查清楚了,都給他們上上戶口,那么該交稅你交稅,該出力你出力,該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么荊州就強大了。 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那么這個記載它有一個問題,就是和《三國志》的說法相沖突。《三國志》有沒有根據呢?有,根據就在諸葛亮的《出師表》。我們現(xiàn)在習慣上說諸葛亮有兩份出師表,一份叫《前出師表》,一份叫《后出師表》,這個《后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的作品是有爭議的,歷史學家們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這是偽作,但是《前出師表》是沒有疑問的。那么《前出師表》諸葛亮說得很清楚,是劉備三顧茅廬,他才出山。另外裴松之編完諸葛亮的這個集子以后,有一個《上諸葛亮集表》里面也是這么記載的,所以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他注在注文里面了,同時他發(fā)了一個議論,他說歷史上由于歷史學家文件不同,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他的信息來源不同,是會有不同的記載,這很正常,但是這個事情如此沖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關于三顧茅廬,史書《魏略》《九州春秋》和諸葛亮《出師表》里的記載大相徑庭,不但如此,它還完全顛覆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小說中的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里,劉備三次走進臥龍岡,拜訪韜光養(yǎng)晦的諸葛亮,最終諸葛亮走出山林,輔佐劉備成就帝業(yè)。這一段被世代讀者傳唱的佳話,為什么在史書上卻是另外一副樣子呢?在歷史的真實上,到底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還是劉備的三顧茅廬呢?這個事情為什么如此奇怪呢? 其實這個也不能說很奇怪,而且諸葛亮登門自薦的這個說法,雖然是非主流意見,也還是有一批歷史學家支持這種說法。比方說有一位劉嘯先生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三顧茅廬”質疑》,他就認為“三顧”的說法靠不住,為什么呢?他認為,就劉備和諸葛亮雙方而言,劉備固然需要諸葛亮,而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因此他提出這樣三點意見,第一點,就是諸葛亮這個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為這個《三國志》里面說得很清楚:“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他就是要出將入相、建功立業(yè),要做事情的,而劉備對于他來說是最好的人選,就是作為一個老板的人選,這個道理我們在前面也已經說過了。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孫權,甚至不就近就便為劉表服務,他就是要為自己選一個最好的老板,而劉備無疑是最好的人選,他豈肯在隆中坐等劉備“三顧”呢?那劉備不顧呢,不來找他怎么辦?所以劉嘯說,這等于說諸葛亮在那兒下了一個決心,你劉備不出來請我三次,我就在這個地方做一輩子農民了,這可能嗎?你說他這樣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他待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二點,劉備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個人;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個老板。那么請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還是需要一個人的迫切呢?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劉嘯先生說,以諸葛亮的智慧和當時他的社會地位,他發(fā)現(xiàn)劉備應該比劉備發(fā)現(xiàn)他要早。劉備因為很有名了,天下梟雄了,真是天下誰人不識君,誰不知道有一個劉備呢?劉備未必知道有一個諸葛亮。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是諸葛亮去找劉備,何況當時形勢已經非常緊急,已經到了燃眉之急的這樣一個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隆中還去等這個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顧茅廬呢?所以劉嘯先生得出一個結論來,三顧茅廬在邏輯上無法讓人接受這個結論。應該說他這個分析還是有他的道理,那么這樣一來就意味著我們要否定《三國志》、否定《出師表》,而這個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國志》你可以否定,《出師表》否定不了,現(xiàn)在沒有任何證據說《出師表》是偽作,《出師表》怎么說呢?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說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許”這兩個詞把因果關系說出來了,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而且和他討論了當世之事,使他產生感激之心,這才同意追隨劉備,遂許嘛。所以《出師表》否定不了,那么現(xiàn)在問題就只有這樣一個辦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師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有一個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說的這個事情也是真的:諸葛亮去找了劉備,有了那一番談話,而且劉備也采納了他的建議,但是還是沒把他當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諸葛亮他又回去了?;厝チ艘院?,劉備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這個人才是幫助我成就大業(yè)的人,我必須把他請回來,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請回來。先有登門自薦,后有三顧茅廬。但是這個說法我說清楚,純粹是我的猜想,沒有任何其他的佐證。 ?。?三顧茅廬,這個被世代傳唱的經典故事,在史書《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卻是另外一個面孔,不是劉備親自上門邀請,而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這多少讓喜歡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記載的是事實的話,那么在諸葛亮的《出師表》里,“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句話又該如何解釋?難道是諸葛亮說了假話?還是《出師表》根本就不是諸葛亮所作呢?那么,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發(fā)生過三顧茅廬的故事呢? 要解清這個謎呀,這里面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劉備從袁紹那兒跑出來,然后投奔了劉表,在荊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為什么六年工夫諸葛亮和劉備都沒有見過面?這其實也是本案的一個關鍵,那么也有不少歷史學家試圖來解釋這個問題,因為覺得這個事情說不過去,于是提出一種說法,說實際上劉備是找過諸葛亮的,第一次去沒見著,第二次去又沒見著,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來荊州六年之后,第三次他才見著了。這個說法有點問題,你說劉備這三顧,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難說得通,平均兩年找他一次,更很難說通。也有人提出說,那是因為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隱秘,這個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們武俠小說里寫的那種躲避仇家追殺的大俠,隱姓埋名躲在一個旮旯里,你找他不著,他老早就來到了荊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劉表的親戚啊,他和荊州的官場,和荊州的上流社會,和荊州的士人集團是有往來的,他怎么是一個找不到的人呢?所以這些理由看來是不能成立的。 對于這個問題也有歷史學家試圖做出解釋,比方說尹韻公先生就提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他認為諸葛亮當時的知名度不夠。我們去讀《三國志》對諸葛亮的描述是什么呢?“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就是說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強的,但是當時荊州的士人集團并不是一致認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對他不以為然。那么劉備聽到別人對諸葛亮的介紹的時候,劉備會掂量一下,說這個是真呢還是假呢?他會猶豫,這么一猶豫幾年就過去了。 另一方面,在諸葛亮這方面有心理障礙。因為諸葛亮給自己設計的這個目標,是到了這個集團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要當首席謀士,要當這個集團的二號人物,而劉備和關羽、張飛的關系過于密切,食則同器,寢則同床,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你很難擠進去,他也要猶豫。 那么這兩個說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覺得還有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就是年齡。我們要知道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是多少歲?26歲,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多少歲?46歲,那么將心比心,讓一個46歲的身經百戰(zhàn)的天下梟雄把一個26歲的從來沒有表現(xiàn)過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輕人奉若上賓,幾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劉備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到一個鄉(xiāng)下去請出個二十歲的人來當他的總參謀長呢?所以年齡也是重要的一個原因,如果不是后來曹操那么咄咄逼人,這個事說不定還要拖下去??偠灾瑒渌隽怂簧凶钪匾臎Q定,就是決定放下皇叔和長輩的架子,下鄉(xiāng)去見一個比他小了二十多歲的沒有任何頭銜和功名的這么一個年輕人,所以三顧茅廬是可信的,登門自薦只能存疑。 ?。?根據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還是可信的。諸葛亮在當時的確小有名氣,他的出山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愿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劉備對諸葛亮的認識,以司馬徽和徐庶為代表的荊州士人集團起了推動作用,這也促成了后來的三顧茅廬。那么,三顧茅廬的真實過程是怎樣的呢?它是不是真如小說中所說的那樣呢? 劉備三顧茅廬,他是去了三次只見了一次呢,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一般人讀《三國志》,從這五個字里讀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見”,是覺得去了三次才見到。但是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讀陳壽《上諸葛亮集表》,不是這個意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沒有說去三次才見到一次。我們再去讀杜甫的詩,“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也沒有說去三次只見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釋“頻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見了三次,很可能還不止去了三次,這個“三”是多次的意思,因為在古書里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說只有三次嘛。可能去了多次,去了一次就談一次,按照《出師表》的說法,“咨臣以當世之事”,不停地提問題,談一談天下我們應該怎么辦怎么辦,越談越攏,越談越投機,越談越契合,越談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劉備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諸葛亮也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因此有可能是這種情況。 那么如果我們能確定這樣一些結論,那么《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義了,而且即便是劉備去了三次才見到一次,它也是演義,因為《三國志》里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但是《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寫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見一批農民在一邊種地一邊唱歌,走過去問,這個歌是誰創(chuàng)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說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農民說就住在那個山后面,一看這個山,哎呀,氣象非凡。然后興致沖沖地去了以后,碰上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兒看門,劉備說我來拜見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兒去了?不知道,行蹤不定。那先生什么時候回來呢?不知道,來去不定。碰了釘子,碰了釘子以后只好很惆悵地看了看風景,然后碰見了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當時劉備大喜過望,對面來一位先生,“道貌岸然”,這個“道貌岸然”是褒義詞,就像賈寶玉見了林黛玉一樣,賈寶玉見了林黛玉第一句話,哎呀,天上掉下來一個神仙似的妹妹,當時劉備看了對面走過來一個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談還是一個朋友,他就被打動了。 到了第二回來了以后,先是見到他的兩個朋友,一個是石韜石廣元,白面長須,第二個朋友孟見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劉備就去談。談完以后再到莊上去,見到一個少年抱膝擁爐而歌,好像搞“超級男聲”似的,又唱歌,又上去行禮,一問是諸葛亮他弟弟。然后再出來一老頭,也是風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個感覺,一問是他岳父。這么折騰了兩回以后,劉備都已經佩服得五體投地了,說這個諸葛亮他住在這個地方,他把那個農民弄得跟大學生似的,一邊勞動,一邊唱歌,他的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個個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還得了嗎! 所以到了第三次,劉備再去的時候,首先是擇吉齋戒,沐浴更衣,態(tài)度就變了,很端正。然后走到臥龍崗的時候,下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階下。說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擾,不要打擾,劉備就在這兒等,一等再等。這個時候的劉備他已經不像一個上門招聘的大老板,像一個上門求婚的癡情人,他這個癡情和《西廂記》里面的張生有得一比。大家都聽李昌集老師講過《西廂記》,這張生和崔鶯鶯一見鐘情,他想通過紅娘去傳遞一些信息,他見到紅娘是怎么說的呢?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并不曾婚娶,紅娘說什么,誰問你那么多了。那么劉備見到了諸葛亮看門的小孩子怎么說的呢,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把他所有頭銜都說出來,那小孩怎么說呢,我記不住那么多。 這兩個情節(jié)真是好有一比,實際上確實是這樣,如果說戲劇中的崔鶯鶯是待字閨中,那么小說中的諸葛亮就是待價隆中,他們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們知道在那樣一個時代,君臣關系是有點像夫妻關系的,講究什么呢?從一而終,在當時一個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選中了一個君主、一個老板,他會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從一而終的,是不能變節(jié)的。當然在那個時代變節(jié)的人也很多,改換門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認為就不道德,但是特別嚴格自律的人他是不變的,諸葛亮在道德上對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變的,所以他必須選準。那么這里面就有一個問題,對方一定要有誠意,因為小說中的諸葛亮也好,戲劇中的崔鶯鶯也好,都是心氣很高的人,絕不肯隨便地以身相許,他一定要考驗對方,他一定要擺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確確實實證明對方是誠心誠意,他才肯答應。 所以說《三國演義》這段描寫是精彩的,很精彩,非常精彩,可惜是假的。但是雖然三顧茅廬是虛構的,仍然有意義,意義在哪兒呢?我們現(xiàn)在可以把它看做古代版的營銷學教材,我們現(xiàn)在用現(xiàn)代視角看看這個事件就很有意思了,在這個事件中,劉備好比一家投資公司的大老板,他決定進行投資,要買斷某一個人才,諸葛亮呢,就像一個準備應聘行政執(zhí)行官的這個一個職業(yè)經理人,他們雙方都有一個互相試探、了解的需要和過程,所以他這一套東西用現(xiàn)代的眼光一看就覺得整個的這些什么唱歌的農民,不懂事的童子啊,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兒。這當然是我們今天站在現(xiàn)代視角回過頭看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甚至我也可以坦率地承認我這個推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純粹是我的個人意見,不是歷史意見,也不是時代意見,也不是羅貫中的意見。 那么羅貫中的意見是什么呢?也就是說羅貫中為什么要這樣寫呢?我猜,兩個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說一定要好看。我對小說有個定義,有人問我說小說是什么?我的定義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東西,小說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說”的本來意義,而羅貫中《三國演義》寫的這個三顧茅廬,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這是沒有問題的,確實好看,這是他小說家、文學家他的需要。 第二個原因,與羅貫中本人可能有關系。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史書上說羅貫中這個人有志圖王,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個想出來輔佐一個人成就帝王之業(yè)的,只不過在后來的斗爭中是朱元璋勝利了,他沒有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諸葛亮一樣是出師未捷,不過他身沒死就是了,羅貫中沒死,但是這種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樣的,所以他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難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況諸葛亮這個人確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個榜樣,中國古代讀書人差不多都是有諸葛亮情結的,就是自覺不自覺地就把自個比做諸葛亮了。 但是我們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古代作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飛也是精神偶像,還有很多這樣的人,為什么惟獨諸葛亮在中國讀書人、文化人、知識分子,在人民群眾當中他那個地位那么崇高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三顧茅廬,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飛、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請四請請出來的,就諸葛亮一個人請了三回。而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他有一個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來做事情,所謂學成文武藝,貸與帝王家,他這一肚子滿腹的經綸,一肚子的學問,一身的本事,他有一個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來,他只有找一個好老板,因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但是另一個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擊,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著臉找上門去讓人家踢出來,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門去請他出來,而這樣的例子只有這一個。那么羅貫中作為這樣的一個讀書人,這樣一個文化人,他擺出這個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嗎?他肯定要大寫特寫,這個我猜測可能就是《三國演義》這個“三顧茅廬”它背后的這樣一種心理。 那么不管怎么說,“三顧茅廬”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其實在我看來,是劉備先找諸葛亮,還是諸葛亮先找劉備,是見了三次談了三次,還是去了三次談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談了什么。如果說他們真的是談了三次,我們就無法知道它的全部內容,我們只知道一個結論性的意見,那就是隆中對,在“隆中對”里面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隆中對”也成為中國古代一篇有名的對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七年以前,也就是建安五年的時候,還有一個人向孫權提出了類似的建議,這個人也和諸葛亮一樣主張“先三分、后一統(tǒng)”,那么這個人是誰呢?請看下集——隆中對策。
作者:
xujinghua277
時間:
2007-9-24 11:06
:qinang: :qinang: :qinang: :qinang: :qinang: :qinang: :qinang: :qinang: :qinang: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m.ffer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