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調整牛群結構,及時凈化牛群
1.1、以前養(yǎng)牛效益不好很多都和牛群結構不合理有關。自繁自養(yǎng)是對的,可是我們以前留養(yǎng)了所有的母牛犢,也就是說我們養(yǎng)牛始終處于擴群狀態(tài)。牛群結構不合理,產奶牛數量少,犢牛和育成牛比例較大,導致牛場少盈利、不盈利或虧損。這種發(fā)展固定資產是增加了,但是牛場始終掙扎度日,當風險來臨是不得不把一部分牛低價淘汰掉,最終一算還是不盈利。
1.2、調整一下牛群結構可能會扭轉乾坤。把牛群調整為:成母牛占:60% ,青年牛占15%,育成牛戰(zhàn)15% ,犢牛占10%左右的牛群比例,其中成母牛中干奶牛占12~15%,泌乳牛占85%左右。調整順序和依據:
1.2.1、老、弱、病、殘及難孕牛;
1.2.2、計算年飼養(yǎng)成本,淘汰年效益低于飼養(yǎng)成本的成母牛;
1.2.3、根據系譜檔案結合線性評分淘汰部分小母牛。
2、降低成本
一提到降低成本很多人都會很自然的想到奶牛日糧,其實這里說的降低成本是降低每公斤牛奶的成本。牛場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牛奶,如果生產一公斤牛奶的成本增加農場的經濟效益就會下降。調整牛群結構也是降低牛奶生產成本方法之一。以下方法也能降低牛奶生產成本:
2.1、加強小母牛的飼養(yǎng)管理,縮短投產時間。
2.2、調控營養(yǎng),抓好圍產期管理,及時配種縮短胎間距。
2.3、加強管理,提高峰值產量。
2.4、優(yōu)化日糧,增加全期泌乳量。
3、加強牛群改良
想要提高牛群單產僅從飼養(yǎng)的精細化管理是不夠的,通過我對一些牛場的調整感覺到平均每頭泌乳牛每天也值提高了3~5kg的產量。這樣產量牛場可能會有效益了,還達不到效益的最大化,很多都被牛的品種所限制。
3.1、建立詳細繁殖檔案,制定詳細的育種計劃。
3.2、對牛群做線性評分,根據評定結果選擇適合自己牛群種牛來改良牛群。
3.3、選擇有后以測定的種牛來改良牛群。 3.4、選擇要看價值而不是價格。
4、加強細節(jié)管理牛場的效益是從細節(jié)管理來的。
我們都會注意到奶牛日糧配方的設計合理性,但很少有人真正注意到牛的實際干物質攝入量;我們添加日糧時都有計量,但是很少有退槽草的數量和質量的記錄;犢牛,育成牛和青年牛都設計了日糧配方和管理程序,但很是真正進行實際的體尺和體重測量;育成牛根據牛場規(guī)定參加配種,但很少能查到第一次發(fā)情記錄;牛犢產到擠奶廳里就不用說了;每天每頭牛的奶產量變化很能反應出個體牛和整群牛的管理情況,但是對比的卻很少;每頭牛每個月的奶量變化和泌乳持續(xù)力很能反映問題,……
這只是我個人拙見,大家來討論一下,有疑議請附貼我會及時答復的。
:handshake:handshake
支持|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m.ffers.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