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頸蛭病 | |
中華頸蛭病是由中華頸蛭寄生而引起的魚病。中華頸蛭俗稱螞蝗。蟲體呈橢圓形,背部稍隆起,體長3.4-5.5厘米,寬0.8-2.2厘米。呈淡黃色或白色,環(huán)帶 | |
區(qū)粉紅色。前端有一個前吸盤,下接一狹而短的頸部;后吸盤較前吸盤大,其大小僅次于體寬。體側(cè)有膜質(zhì)圓形的皮膚囊11對,這些小囊具有呼吸作用,并能有節(jié)律地搏動。 中華頸蛭主要寄生在鯉、鯽魚的鰓蓋內(nèi)和鰓上,吸取魚的血液,寄生處的表皮組織被破壞,引起貧血和繼發(fā)性疾病,嚴重時,病魚因失血過多,體質(zhì)瘦弱,呼吸困難而死亡。此病多流行于春季,我國南北方地區(qū)均有發(fā)現(xiàn)。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有積極預防作用; 2、對病魚應撥除蟲體,用火焚毀。 |
彎體病 | |
彎體病又稱畸形病、龍尾病。魚類發(fā)生彎體病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由于水中含重金屬鹽類,刺激魚的神經(jīng)和肌肉收縮所致。新開的魚池,由于土壤中的重金屬鹽類溶解在水 | |
中,所以魚種患彎體病的現(xiàn)象較多。養(yǎng)魚較久的舊魚池,土壤中的重金屬鹽類大都溶解完了,一般不易發(fā)生此病。二是由于魚缺乏鈣質(zhì)而產(chǎn)生彎體病。患彎體病的魚,主要的癥狀是身體呈"S"形彎曲,有的病魚身體彎二三具屈曲,有的只尾部彎曲,有的鰓蓋凹陷或嘴部上下腭和鰭出現(xiàn)畸形。 防治方法: 1、新開魚池先養(yǎng)1-2年成魚,以后再養(yǎng)魚苗魚種; 2、病魚池經(jīng)常注入新水,改良水質(zhì); 3、加強飼養(yǎng)管理,多喂營養(yǎng)全面的餌料; 4、若缺鈣質(zhì),在5千克豆?jié){中加0.5千克石灰投 |
彎體病 | |
彎體病又稱畸形病、龍尾病。魚類發(fā)生彎體病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由于水中含重金屬鹽類,刺激魚的神經(jīng)和肌肉收縮所致。新開的魚池,由于土壤中的重金屬鹽類溶解在水 | |
中,所以魚種患彎體病的現(xiàn)象較多。養(yǎng)魚較久的舊魚池,土壤中的重金屬鹽類大都溶解完了,一般不易發(fā)生此病。二是由于魚缺乏鈣質(zhì)而產(chǎn)生彎體病。患彎體病的魚,主要的癥狀是身體呈"S"形彎曲,有的病魚身體彎二三具屈曲,有的只尾部彎曲,有的鰓蓋凹陷或嘴部上下腭和鰭出現(xiàn)畸形。 防治方法: 1、新開魚池先養(yǎng)1-2年成魚,以后再養(yǎng)魚苗魚種; 2、病魚池經(jīng)常注入新水,改良水質(zhì); 3、加強飼養(yǎng)管理,多喂營養(yǎng)全面的餌料; 4、若缺鈣質(zhì),在5千克豆?jié){中加0.5千克石灰投 |
鰓霉病 | |
鰓霉病是由鰓霉菌寄生在魚鰓上引起的魚病。國內(nèi)發(fā)現(xiàn)的鰓霉有兩種類型:寄生在草魚鰓上的鰓霉,菌絲體比較粗直而少彎曲,通常是單枝延長生長,分枝很少,不進入血管和 | |
軟骨,僅在鰓小片的組織中生長;另一種是寄生于青、鳙、鯪魚鰓上的鰓霉,它的菌絲常彎曲成網(wǎng)狀,分枝特別多,分枝沿著鰓絲血管或穿過軟骨生長,縱橫交錯。 感染鰓霉病急性型的病魚,出現(xiàn)病情后幾天內(nèi)即大量死亡,表現(xiàn)為鰓出血,部分鰓絲顏色蒼白,魚不攝食,游動緩慢。慢性型發(fā)病的病魚,死亡率稍低,壞死的鰓絲部分腐爛脫落,鰓絲貧血,呈蒼白色。診斷鰓霉病必須借助顯微鏡確診。剪少許腐爛的鰓絲,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鰓霉菌的菌絲。 防治方法: ①經(jīng)常向池中注入新水,改善魚池水質(zhì),可減少此病發(fā)生。 ?、诟挠玫静菁S肥直接漚水法為混合堆肥法來培育魚苗魚種,改茶餅清塘法為生石灰清塘法,可以預防鰓霉病的發(fā)生; ?、勖苛⒎矫姿w用漂白粉1克全池遍灑。 |
錨頭鳋病 | |
魚類錨頭鳋病的病原體有鯇錨頭鳋,鯉錨頭鳋、多態(tài)錨頭鳋。鯇錨頭鳋多寄生于草魚,鯉錨頭鳋多寄生于鯉、鯽魚,多態(tài)錨頭鳋多寄生于鰱、鳙魚。錨頭鳋的雌 | |
蟲營寄生生活,雄蟲營自由生活。雌蟲體細長如針,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呈鐵錨狀,鉆入魚體組織中。胸部細長如管,前端細,向后逐漸粗大。胸、腹部露在魚體組織外面。在生殖季節(jié)腹面生殖孔掛著一對細長的卵囊。錨頭鳋把頭部鉆入魚體內(nèi)吸取營養(yǎng),使魚體消瘦。魚體被錨頭鳋鉆入的部位,鱗片破裂,皮膚肌肉組織發(fā)炎紅腫,組織壞死,水霉菌侵入?yún)采?。錨頭鳋露在魚體表外面的部分,常有鐘形蟲和藻菌植物寄生,外觀好像一束束的灰色棉絮。魚體大量感染魚種,有3-5個錨頭鳋寄生,就能引起死亡。以秋季流行最嚴重。 防治方法: ?、儆蒙仪逄料?,可以殺滅水中的錨頭鳋幼蟲; ②魚種在放塘以前,用1/10萬-1/5萬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5-2小時; ?、塾?/5萬的高錳酸鉀浸洗草、鯉、鯽病魚。水溫15-20℃,浸洗1.5-2小時,可殺死全部幼蟲和部分成蟲; ④用農(nóng)藥二溴磷全池潑灑,每立方米水用藥0.12克,7天后向魚池注新水; ?、萦?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每立方米水體用藥0.5克,隔7天潑灑1次,連續(xù)潑灑3次; ?、抻?-5根號筒桿枝葉扎成捆,每666.7平方米水面放7-9捆,浸出汁液,有一定防治效果。 |
毛細線蟲病 | |
毛細線蟲病是由毛細線蟲寄生于魚腸中引起的魚病。蟲體如細長線狀,頭端尖細,往后逐漸變粗,尾部鈍圓,體表光滑。雌蟲長4.9-10.1毫米,雄蟲1.9-4.1毫 | |
米。卵生,卵隨寄主糞便排入水中,沉入水底,或附在水草及碎屑上,被魚吞食后感染。 蟲體以頭部鉆入宿主腸壁的粘膜層內(nèi),破壞腸壁組織,引起發(fā)炎,嚴重時可致使死亡。少量寄生,不顯癥狀,感染4條以上蟲體,魚體即消瘦,體色變黑,離群獨游,長度1.7-6.6厘米的草、青魚種,平均感染強度達7.5條時,就能引起大量死亡。主要危害草魚、青魚種,鰱、鳙、鯪魚也有感染,此病在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一帶較為流行。 防治方法: ?、購氐赘商粒癯氐字粮闪?; ?、谟闷追叟c生石灰合劑清塘,每立方米水體用漂白粉10克,生石灰120克,單用生石灰無效; ?、郯l(fā)病初期,可用90%晶體敵百蟲,按每千克魚每天用0.1-0.15克,拌入豆餅粉30克,做成藥餌投喂,連喂6天,可有效地殺死腸內(nèi)毛細線蟲。 |
黃顙似嗜子宮線蟲病 | |
此病又叫"瞎眼病"。是由一種似嗜子宮線蟲的雌蟲引起的魚病。蟲體粗壯,呈血紅色,體兩端鈍圓,體中稍粗,體表布滿不規(guī)則排列的透明疣突。發(fā)育成熟的雌蟲子宮充滿活動的幼蟲。繁殖方法與 | |
嗜子宮線蟲相似。雌蟲體長20-40毫米,中間宿主是臺灣劍水蚤,每年4-6月繁殖。幼蟲能在水中自由生活4天,懸浮于水上層,黃顙魚吞食陽性臺灣劍水蚤而被感染。每年9-10月雌蟲由腹腔遷至眼窩中定居下來,發(fā)育成熟,壽命為1年。病魚眼眶四周發(fā)炎充血,蟲體不斷長大,導致眼球突出,以每年4-5月魚體病癥為最明顯。 對紅腫、突眼的病魚,先剪開眼周外的肌肉組織,逐漸向眼窩剖進去,如有線蟲,就可見蟲體盤曲在眼窩內(nèi),有時數(shù)條纏繞在一起。此病主要流行于長江中游一帶地區(qū),除危害黃顙魚外,長吻?、粗唇?也?;即瞬?。 防治方法: 因此病常在水庫等大水面發(fā)生,尚無有效控制方法。 |
鯉嗜子宮線蟲病 | |
鯉嗜子宮線蟲病又叫紅線蟲病,是由鯉嗜子宮線蟲引起的體表寄生蟲病。對魚危害的主要是雌蟲。蟲體盤曲在鯉魚鱗片下的鱗囊內(nèi),蟲體長10-13.5厘米,呈圓筒形,活體為血紅色。雌蟲寄生在魚 | |
的腹腔和鰾中,個體很小,乳白色。幼蟲寄生在劍水蚤體內(nèi),鯉魚吞食陽性劍水蚤而感染,幼蟲通過腸壁而鉆到鯉魚腹腔中生長發(fā)育。雌、雄蟲在腹腔或鰾中成熟交配,雌魚遷移到鱗下寄生。雌蟲在鱗片下吸取魚的營養(yǎng),發(fā)育長大,并破壞皮下組織,使鱗囊脹大,鱗外松散,豎起,有時導致鱗片脫落,周圍組織又由于蟲體活動損傷,引起肌肉發(fā)炎,繼續(xù)感染水霉和細菌,嚴重時會造成死亡。此病在長江流域、華北、東北地區(qū)均有流行,主要危害2齡以上的大鯉魚。 防治方法: ?、儆蒙?guī)逄粒詺缬紫x和陽性劍水蚤等。切忌用茶餅,因茶餅不僅不能殺死幼蟲,還可延長其壽命; ?、谟?%-2.5%食鹽水浸洗魚體15-20分鐘,效果顯著; ?、塾?%高錳酸鉀或碘酒涂擦病灶部位,注意防止藥液流進魚鰓; ?、苊苛⒎矫姿w用0.2-0.5克晶體敵百蟲(90%)全池遍灑,以殺滅劍水蚤中間宿主。 |
舌形絳蟲病 | |
舌形絳蟲病是由舌狀絳蟲,雙線絳蟲的裂頭蚴寄生在魚體腔引起的魚病。蟲體身體扁平,乳白色,肉質(zhì)肥厚,呈帶狀但不分節(jié),體表略有皺紋,俗稱"面條蟲" | |
蟲體長度從3-4厘米到數(shù)米。舌狀絳蟲的背、腹面中線各在一條凹陷的縱槽,雙線絳蟲則各有兩條縱槽。這類絳蟲的終寄主是鳥類,蟲卵隨鳥糞落入水中,孵化出鉤球蚴,被劍水蚤等吞食,在其體內(nèi)發(fā)育成原尾蚴。魚類吞食水蚤后,原尾蚴穿過腸壁,在魚體腔內(nèi)發(fā)育成裂頭蚴,鳥類吃了這些魚后,裂頭蚴就在鳥腸內(nèi)發(fā)育成成蟲。 病魚腹部膨大,但身體消瘦。常側(cè)游或腹部朝上,游動緩慢無力。剖開魚腹,即可見腹腔內(nèi)充塞白色卷曲的蟲體。此病在我國流行很廣,從小水面的池塘到湖泊、水庫及江河均有病例,特別是對水庫漁業(yè)影響甚大。病魚的感染率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 防治方法: ?、偬裂叩刃∷?,可用含90%的晶體敵 百蟲,每立方米水體用0.3克,或用粉劑敵百蟲,每立方米水體用藥1-2克,全池遍灑,以殺滅水蚤太蟲卵; ②槍擊和驅(qū)趕鷗鳥,以控制此病蔓延。 |
黑點病 | |
黑點病又叫黑斑病,是由一種未定名的吸蟲引起的一種體表寄生蟲魚病。這種吸蟲與復口吸蟲相似,也分前后體,囊蚴的前體中可見口、腹吸盤和粘附器,但前端兩側(cè)無側(cè)器官,后體較長,并可見 | |
到雛形的生殖腺。成蟲寄生在吃魚的鳥類腸中,如蒼鷺、翠鳥等。第一中間寄主是椎實螺,在其中有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各發(fā)育階段,尾蚴為叉尾型。第二中間寄主是魚類,在魚的皮膚中發(fā)育成囊蚴。 病魚身體消瘦,體表及鰭條、鰓蓋、下顎等部位布滿黑點,手摸有粗糙感,嚴重時,可引起魚體彎曲,甚至脊椎變彎。主要危害草、鰱、鳙等魚苗魚種。長江流域都有發(fā)現(xiàn),春末至秋末均有流行。 只要挑下黑點,置于顯微鏡下觀察,鑒定吸蟲囊蚴便可確診。 防治方法: ①徹底清塘消毒,殺滅椎實螺; ?、诎l(fā)病魚池,可用硫酸溶液全池潑灑,每立方米水體用藥0.7克,殺滅椎實螺; ③槍擊或驅(qū)趕鷗鳥。 |
鯪單極蟲病 | |
鯪單極蟲病是由鯪單極蟲寄生而引起的魚病。鯪單極蟲病原體通過血液循環(huán)進入尾鰭或鱗片下的鱗囊中生長、發(fā)育、繁殖,形成一個橢圓形鱗片狀扁平胞囊,往往使鱗片豎起。 | |
最大的胞囊,可像乒乓球大小。在鯪魚尾鰭上寄生的鯪單極蟲,孢子呈狹長瓜子形,前端逐漸尖細,后端鈍圓,縫脊直,極囊約占整個孢子2/3-3/4。 鯪單極蟲病主要危害鯪魚和2齡以上鯉,鯽魚,此外,散鱗鏡鯉、鯉鯽雜交種也有患此病的。鯪魚的胞囊大多在尾鰭上,用放大鏡可清楚看見。鯉、鯽魚的胞囊多在鱗片下,嚴重的病魚,大部分鱗片下都有鯪單極蟲胞囊,呈淺黃色,胞囊把魚體鱗片豎起,病魚在水邊緩緩游動,那種全身鱗片豎起的病狀,使人望而生畏,失去商品價值。此病在長江一帶甚為流行。 取下少許胞囊,在玻片上加水壓成薄片,用顯微鏡可觀察到大量鯪單極蟲。 防治方法: 1、徹底清塘可預防此病; 2、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錳酸鉀,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魚20-30分鐘。 |
鯪魚碘泡蟲病 | |
鯪魚碘泡蟲病是由野鯉碘泡蟲、佛山碘泡蟲寄生而引起的魚病。佛山碘泡蟲的蟲體殼片內(nèi)前端有兩個瓶狀極囊,內(nèi)有螺旋形極絲,細胞質(zhì)內(nèi)有兩個胚核和一個明顯的嗜碘泡,孢子 | |
為橢圓形。而野鯉碘泡蟲的孢子為長卵形。受碘泡蟲侵害的鯪魚種,體表出現(xiàn)肉眼可見的小量乳白色瘤狀胞囊,使魚體消瘦,無力游動直至死亡。越冬鯪魚種體表往往有許多點狀胞囊,雖不會使魚種致死,但會影響其生長發(fā)育。此病主要流行于兩廣地區(qū)。 取下體表胞囊,在顯微鏡下壓成薄片觀察,可發(fā)磧大量碘泡蟲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徹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減少此病發(fā)生; 2、魚種放養(yǎng)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錳酸鉀,攪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濃度的溶液,浸洗魚種30分鐘,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攪拌成懸浮液,浸洗魚種30分鐘。 |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m.ffers.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