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谷實類飼料的加工與保存
[打印本頁]
作者:
lxf1567
時間:
2009-6-11 14:54
標題:
谷實類飼料的加工與保存
(一)谷實類飼料的加工
1
.粉碎
谷實是最主要的一種能量飼料。若將谷粒完整投喂動物,則其消化率一般較低。其原因是種皮和其內淀粉粒具有抗裂解性。將谷粒粉碎,可增大谷料與消化酶接觸面,從而提高其消化率和利用率。但將谷粒磨得過細,一方面降低其適口性,另一方面在消化道內易形成小團,因而也不易被消化。對魚類來說,谷粒粉碎的適宜程度為:粉料
98%
通過
0.425mm (40
目
)
篩孔,
80%
通過
0.250mm
(
60
目)篩孔(李愛杰,
1996
)。對用作豬、禽的谷粒料,可磨碎。玉米、高梁等谷實類飼料粉碎的粒度在
700
微米左右時,豬對其消化率最高(
李德發(fā)
,1994
)
。對用于喂牛、羊、馬的谷粒料,可破碎。谷粒粉碎后,與空氣接觸面增大,易吸潮、氧化和霉變等,不易保存。因此,應在配料前才給谷粒粉碎或破碎。
2
.焙炒
籽實飼料,特別是禾谷類籽實飼料,經過
130
~
150
℃
短時間焙炒后,部分淀粉轉化成糊精,從而提高了淀粉的利用率。焙炒還可消滅有害細菌和蟲卵,使飼料香甜可口,因而飼料的衛(wèi)生性、誘引性和適口性增強。
3
.微波熱處理
近年來,歐美發(fā)明了飼料微波熱處理技術。谷物經過微波處理后飼喂動物,其消化能值、動物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都有顯著提高。這種方法是將谷類經過波長
4~6
μ
m
紅外線照射,使其中淀粉粒膨脹,易被酶消化,因而其消化率提高。經此法處理后,玉米消化能值提高
4.5%
,大麥消化能值提高
6.5%
。
90s
的微波熱處理,可使大豆中抑制蛋氨酸、半胱氨酸的酶失去活性,從而提高其蛋白質的利用率。
4
.糖化
糖化是利用谷實和麥芽中淀粉酶作用,將飼料中淀粉轉化為麥芽糖的過程。例如,玉米、大麥、高梁等都含
70%
左右的淀粉,而低分子的糖分僅為
0.5%~0.2%
。經糖化后,其中低分子糖含量可提高到
8%
~
12%
,并能產生少量的乳酸,從而改善了飼料的適口性,提高了消化率。
糖化飼料的方法是:將粉碎的谷料裝入木桶內,按
1:2~2.5
的比例加入
80
~
85
℃
水,充分攪拌成糊狀,使木桶內的溫度保持在
60
℃左右。在谷料表層撒上一層厚約
5cm
的干料面,蓋上木板即可。糖化時間約需
3
~
4
h
。為加快糖化,可加入適量(約占干料重的
2%
)麥芽曲(大麥或燕麥經過
3
~
4d
發(fā)芽后干制磨粉而成,其中富含糖化酶)。
糖化飼料儲存時間最好不要超過
10
~
14h
,存放過久或用具不潔,易引起飼料酸敗變質。
5
.發(fā)芽
籽實的發(fā)芽是一種復雜的質變過程。籽實萌發(fā)過程中,部分糖類物質被消耗,儲存的蛋白質轉變?yōu)榘被?,許多代謝酶以及維生素大量增加。例如,
1kg
大麥在發(fā)芽前幾乎不含胡蘿卜素,發(fā)芽后(芽長
8.5cm
左右)可產生
73
~
93mg
胡蘿卜素,核黃素含量由
1.1mg
增加到
8.7mg
,蛋氨酸含量增加
2
倍,賴氨酸含量增加
3
倍,但無氮浸出物減少。
谷實發(fā)芽的方法如下:將谷粒清洗去雜后放入缸內,用
30
~
40
℃溫水浸泡一晝夜,必要時可換水
1
~
2
次。等谷粒充分膨脹后即撈出,攤在能濾水的容器內,厚度不超過
5cm
,溫度一般保持在
15
~
25
℃,過高易燒壞,過低則發(fā)芽緩慢。在催芽過程中,每天早、晚用
15
℃清水沖洗一次,這樣經過
3
~
5d
即可發(fā)芽。在開始發(fā)芽但尚未盤根期間,最好將其翻轉
1
~
2
次。一般經過
6
~
7d
,芽長
3
~
6cm
時即可飼用。
(二)谷實類飼料的保存
谷實類等飼料在儲存期間,主要受霉菌侵害。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其保存技術主要是防霉技術。
植物為霉菌的良好宿主,霉菌通過水和空氣傳播,與田間作物或儲藏的飼料接觸。影響飼料感染霉菌及其程度的因素包括水分、溫度、氧氣、昆蟲、谷物飼料的完整性和飼料作物對霉菌的易感性等。
每種霉菌都需有一個理想的環(huán)境條件,在該條件下霉菌生長和繁殖。雖然一些霉菌可在極高或極低溫度下生長,但多數霉菌在中等溫度下才能增殖,若氧氣含量少于
1%~2%
時,則多數霉菌不能生長。一般認為,在料倉內,環(huán)境條件維持在以下范圍,霉菌生長可被抑制:空氣相對濕度低于
70%
;飼料水分含量低于
14%
;溫度低于
-2.2
℃;氧氣含量少于
0.5%
。
1
.冷藏
霉菌生長需要適宜的環(huán)境溫度。例如曲霉菌和青霉菌生長時所需的最適溫度為
20
~
33
℃
;鐮刀菌在
5
~
15
℃
時增殖活動旺盛,產生的毒素也多。正是這個原因,在南方,飼料易感染曲霉菌;而在北方,鐮刀菌對飼料污染較嚴重。雖然少數霉菌在很低的溫度下生長,但大多數霉菌均是喜溫的。因此,冷藏是有效保存飼料的一種方法。
〈
1
〉冷藏飼料的原理與方法
由于谷粒(如玉米籽實)和顆粒料導熱性差,故一旦經冷藏處理,其內部的冷涼環(huán)境就能保持較長時間。堆垛可使谷?;蝾w粒料冷藏效果更好。在相同的冷環(huán)境(
10
℃)下,飼料含水量越少,安全儲藏的時間越長。
若
不
對
儲料塔或倉內飼料冷處理
,則在夜間氣溫降到
10
℃以下時,靠近塔或倉壁的谷?;蝾w粒料溫度也下降,達到露點,于是塔或倉壁內出現冷凝水,因此,該處飼料潮濕,易霉變和受蟲害。相反,若將存料冷卻到
10
~
12
℃,則可避免這種情況,因為塔或倉壁的內外兩側溫差小,故不會出現冷凝水。
冷藏飼料的方法如下:冷卻系統吸收外界空氣,并將吸入的空氣冷卻和睦干燥,以形成干冷氣體(相對濕度低于
65%
,溫度在
10
~
12
℃)。而后,該氣體由風扇扇入儲料塔或倉的底部,于是氣體就穿過谷?;蝾w粒料堆而緩慢上升,在上升過程中,吸收料堆內熱量和水分,最后變成較濕熱氣體,通過塔或倉頂部氣孔逸散。
冷卻系統內的濕度控制裝置能很好地調節(jié)空氣濕度。因此,冷藏飼料時無需考慮外界氣候條件。由于冷卻可使飼料中水分含量進一步降低,故飼料在加工期間,其含水量一般可比正常情況下稍高
1%
~
2%
,而后將之冷藏,可減少干燥對飼料成分的破壞作用。
〈
2
〉冷藏飼料的能耗
冷藏飼料的能耗取決于多種因素,如待儲料水含量和環(huán)境溫度。溫帶和熱帶兩種地區(qū)冷藏飼料能耗有很大差異??茖W家對儲存料一次冷處理所需的能量作了以下粗略的估計:溫帶地區(qū)每噸谷?;蝾w粒料約需
3.0
~
6.0
kwh
;
熱帶地區(qū)每噸谷粒或顆料約需
8.0
~
12.0
kwh
。
〈
3
〉飼料冷藏法的優(yōu)點
飼料冷藏法是新近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經濟而實用的方法,具有以下優(yōu)點:避免了在儲藏飼料中使用防腐殺蟲劑,因而飼料無藥物污染;能耗少,成本低,設備簡單,易推廣使用;在潮熱地區(qū),一般難以儲藏飼料,但用冷藏法,能使飼料安全儲藏。
2
.減少飼料中
“有效水”
飼料中霉菌活動需要易利用的水,
可將這種水稱為“有效水”
。飼料中“有效水”可通過飼料中相對水活性控制。相對水活性是指飼料中氣態(tài)水壓與液態(tài)水壓之比。不同種類飼料,其水相對活性不一樣。不同種類的霉菌,適應飼料中水相對活性的能力也不同。
飼料中水相對活性的概念強調了將外來自由水加入谷粒的危險性,因為這種自由水對霉菌生長十分有效。飼料中“有效水”或自由水的另一來源是:飼料與環(huán)境溫差造成飼料表面出現冷凝水,而該冷凝水可由局部擴散到飼料堆各處。
減少飼料中“有效水”的措施是盡可能使飼料干燥和減少飼料與外界環(huán)境界面的溫差,從而杜絕冷凝水的出現。
3
.保持
飼料顆粒的
完整
霉菌在生長活動過程中需要營養(yǎng)源,
包括
能源和氮源。籽粒料能以由粗纖維或聚酯組成的表皮保護著內部的養(yǎng)分,從而能較有效地阻斷霉菌營養(yǎng)源。只要這種表皮完整,則霉菌僅能很慢地生長。谷粒脫殼,很大程度上撤除了這種物理屏障;若加以磨碎,則完全破壞了這種屏障結構,這給霉菌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源。因此,對于待儲籽實料,不能破碎,并且盡可能推遲飼料的粉碎時間,直至飼用前。
上述
3
種防霉法均是通過撤除霉菌生命要素而設計的,是一種物理性方法。對飼料無污染,因而這些方法越來越受重視。
4
.飼料的化學防霉技術
飼料的化學防霉就是在飼料中加一些化學制劑,以期達到防霉目的。常用的化學制劑有有機酸、有機酸鹽或酯和
復合防霉劑。
5
.飼料的綜合防霉技術
采取單一的防霉措施,可能有時難以達到飼料的根本防霉目的,因此有必要采取綜合措施,以保證飼料不染霉菌。在飼料作物生產時,須用無病蟲害種子、輪作和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在飼料作物成熟后,要及時收獲,并盡早脫水干燥;在飼料儲藏時,要保證料倉低溫、通風、干燥和無鼠、蟲害等,必要時,可適當地用些化學防霉劑;對于谷粒飼料,在收獲和儲藏時,要盡可能保證其完整性,在飼用前才將其粉碎或磨碎;要盡可能地縮短飼料的儲藏期。
作者:
邂逅激情
時間:
2009-6-11 15:13
很好的資料 保存環(huán)節(jié) 一般容易被忽視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m.ffer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