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分析:從玉米不可思議的大牛市說起(轉) [打印本頁]

作者: 神農信科DJ    時間: 2009-9-24 10:06
標題: 分析:從玉米不可思議的大牛市說起(轉)

  如果有人和你說,剛剛過去的
9個月,是玉米價格自2004年以來漲幅最大的九個月,抑或說出現(xiàn)了一個持續(xù)9個月的玉米大牛市。如果你不諳此道,又或你沒有進行深入的調研,你肯定一笑置之。在經濟危機肆虐全球的情況下,在國內經濟遭遇改革開放30年以來最大挑戰(zhàn)的情況下,在國際玉米跌跌不休的情況下,中國玉米怎么可能如此的牛?!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shù)中,上半年玉米生產價格指數(shù)不還是下跌了7.4%嘛!然而當你轉而想到同樣在經濟陰云密布的2009年,中國股市也走出了一波歷史上少有的大牛市的時候,你也許不會那么草率地作出判斷了。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調查求證的功課我們已經做過了。你只需花點時間將本文讀下去,當然在讀之前,你肯定會有疑問:令人不可思議的玉米大牛市是怎樣形成的?背后有著怎樣的秘密?你關心的,就是我們關注的,我們就從這個談起。

  附上我們的功課之前,簡單地解釋一下前面提到的玉米生產價格指數(shù)問題,很多人不容易搞明白。上半年玉米生產價格指數(shù)下跌7.4%當然不虛,但是這和今年玉米是不是牛市基本沒多大關系。國家統(tǒng)計局說今年上半年玉米生產價格指數(shù)下跌7.4%,其準確意思是,今年1-6月,玉米生產價格指數(shù)和去年同比下跌7.4%。我們說今年玉米大牛市,意指今年玉米價格在不斷上漲,是一個環(huán)比的概念。玉米價格今年雖然漲聲不輟,但整體價格水平低于去年同期完全是有可能的。一個可比的概念是,上證指數(shù)今年1-7月份,上漲了100%,但是整體指數(shù)水平卻是大大低于去年同期的。區(qū)分環(huán)比和同比的概念是很重要的,非專業(yè)人士容易搞混淆,特此說明。從上圖可以看出,2008年12月下旬以來,南北玉米價格持續(xù)上漲,迄今累計9月有余。期間漲幅可觀。上圖對應的數(shù)據表明,9個月期間,長春玉米從1350元/噸上漲到1620元/噸,漲幅20%;從大連港玉米從1450元/噸上漲到1770元/噸,漲幅22%;廣州港玉米從1530元/噸上漲到1900元/噸,漲幅24%。雖然從上圖可以看出,玉米價格自2005年以來,整體上呈持續(xù)上漲態(tài)勢,并且漲幅也可觀(玉米價格上漲幅度最高時候超過50%),但是這樣的漲幅是3年半時間累積的結果(從2005年1月到2008年6月)。本次9個月時間,玉米價格累計上漲超過20%,自2004年以來還是第一次,在國內玉米價格波動歷史上也是少見的。
  牛市本常見,然而出現(xiàn)在2009年卻有點不可思議,一如2009年股市的瘋狂——它的表現(xiàn)使得年初最大膽的預測都相形見絀。2007年糧食危機甚囂塵上之際,國內玉米全年價格上漲幅度僅在5%左右。2008年石油危機、玉米乙醇概念炒作最為火熱時,玉米價格達到頂點,漲幅也不超過10%,全年下來,玉米價格反而是負增長。2007、2008年出現(xiàn)玉米大牛市,相信大多數(shù)人是可以理解和泰然處之的,然而近6年來的最大牛市卻出現(xiàn)在2009年,出現(xiàn)在一個人們在年初就普遍悲觀的年份,著實令人不可思議。然而奇跡是怎樣煉成的?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一切還得從供求說起。
  國際糧價暴漲暴跌的秘密
  2007年以來,包括玉米在內的國際糧價暴漲暴跌。在對現(xiàn)象的解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是前后不一致的。比如許多人將2007至2008年上半年的國際糧價暴漲歸之于美元貶值,但是2009年以來美元貶值依舊,國際糧價卻還在下跌。又比如有人將糧價的暴漲歸之于當時全球流動性泛濫,又由于2008年下半年發(fā)生經濟危機導致流動性收緊,糧價于是下跌。這個理由表面看似乎都說得通,確實危機發(fā)生時,由于去杠桿化,流動性驟然吃緊,但是這僅是短暫的,危機發(fā)生后全球央行聯(lián)手迅速向經濟體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由于全球的救市,流動性反而呈現(xiàn)更大的泛濫之勢,這可以從2009年以來股市以及以石油、金屬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反彈得到證實。然而糧價在2009年卻沒有反彈。因此流動性的解釋在前后也不能自圓其說。還有人將糧價上漲歸之于能源危機,特別是玉米價格,由于在油價高漲時,大量玉米被用于生物乙醇的生產,因此一直以來玉米價格和油價亦步亦趨。但是2009年以來油價反彈幅度超過100%,國際玉米價格卻停滯不前甚至還有下跌,玉米石油價格此前牢靠的聯(lián)動性在2009年被擊得粉碎,又是一個前后不一致的解釋。

  我們認為國際糧價大幅波動還得從供求上找原因。國際糧價因糧食危機而大漲(其時不斷下降的庫存讓人們似乎看不到改善的希望,催生了人們對糧食危機的恐懼,恐懼催生了非理性),又因糧食危機的迅速消退——至少是暫時的消退而大跌,人們低估了價格對糧食產能的刺激作用(在高糧價的刺激下,美國小麥產量在短短兩年內增加了近2000萬噸,玉米更是增產4000萬噸),也就是說市場低估了糧食庫存的及時修復能力,或者說市場高估了糧食危機的嚴重程度。人們對未來很難用平常心對待,經常在過于悲觀和過于樂觀的兩極搖擺,這是市場動蕩之源。

  在討論國內玉米價格問題之前,說這么多國際糧價的問題,是要讓大家堅定一個基本的信念,那就是供求才是決定糧價最為核心的因素,所有的因素只有通過影響供求才能最終影響價格,國際糧價如此,國內亦如此。

  國內市場的“中國特色”
  那么回到國內,我們考察國內糧食供求關系的變化??傮w來說,國內糧食經過連續(xù)5年的增產(小麥已經是連續(xù)6年增產),供求關系大為改善,各品種庫存均處于歷史較好水平,如果按照庫存消費比排序,那么三大品種依次是小麥、稻谷、玉米。我們再考察2007年以來國內小麥、稻谷、玉米價格變化:小麥價格持續(xù)上漲,期間雖有波動,但波幅小、時間短;稻谷價格整體上也呈持續(xù)上漲態(tài)勢,但是波動幅度比小麥稍大;玉米價格波幅明顯大于小麥、稻谷,2007年至2008年7月,玉米價格持續(xù)上漲,接下來約半年時間大幅下挫,幅度超過20%,2009年以來強勁反彈,價格接近歷史高位。

  在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似乎和供求規(guī)律相矛盾的現(xiàn)象,那就是庫存消費比越高的品種價格越堅挺,越低者價格反而相對疲軟。供求規(guī)律在中國不起作用了嗎?當然不是,在中國,庫存越高的品種,其供給并不一定越多。而在國際上,庫存和供給基本上是一個等同的概念,因為國際糧食庫存基本是民間庫存,遵循經濟利益最大化法則。在中國,糧食儲備中,政府居于主導地位。而政府儲備并不是經常遵循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的。也就是說,糧食到了政府手中,能不能轉化成有效供給,并不是單純受價格規(guī)律的支配。并且中國近年推行的托市收購政策(包括臨儲收購政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糧食進來容易出來難??傊?,因政府的介入,減少了供給,放大了需求,糧價傾向于上漲。

  因此,單純看庫存我們難以得出準確的結論,我們還要看不同品種庫存中政府庫存的比例或者說政策對不同品種的干預程度。按此排序,我們發(fā)現(xiàn)依次是小麥、稻谷、玉米。三大品種中,小麥的政策性收儲規(guī)模最大,2008年國家托市收購4203萬噸小麥, 2009年截至9月5日已經托市收購小麥3998萬噸,超過去年的規(guī)模指日可待,如果小麥商品率以50%計,那么這兩年光托市收購就造成70%左右的商品小麥為政府所掌握,政府對小麥市場超強的壟斷可見一斑。這就是小麥庫存消費比例最大價格卻最堅挺的似乎違背供求規(guī)律的最大原因:大量小麥躺在官家倉庫里難以及時形成有效供給。稻谷這幾年本身的庫存消費比例是遠低于小麥的(約是小麥的一半),增產幅度上也趕不上小麥,但是因為稻谷庫存的社會化程度相對高于小麥,并且近幾年基本沒什么托市收購,所以稻谷價格的堅挺程度反而遜于小麥。

  玉米市場的重大變化
  一直以來,玉米價格基本上是很市場化的,國家的直接干預比較少,表現(xiàn)為玉米一直沒享有和小麥、稻谷一樣的最低收購價政策,玉米庫存的社會化程度相對最高。玉米價格走勢近年來一直是和國際聯(lián)系最緊密的品種(大豆除外),然而2008年底,或許是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的原因,或許是出于平衡地方利益的需要,政府有形之手首次強勢介入玉米市場(之前玉米市場當然也受政府干預,但是力度和這次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從2008年10月20日到12月25日,國家連發(fā)“三道金牌”,臨時收儲玉米,收購量從最初的500萬噸一路上升到3000萬噸。玉米快速下跌趨勢逐漸止住。為鞏固成果,2009年2月25日,國家下達第四批玉米收儲計劃,臨時收儲總量達到4000萬噸。玉米史無前例的大規(guī)模收購,短期內迅速扭轉了玉米市場的供求關系。
  應該說玉米是三大糧食品種中,需求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因為玉米的工業(yè)用途最廣,能源屬性最強,在經濟下滑的情況下,工業(yè)需求受到壓縮,油價大跌,能源屬性減弱,2009年以來,豬肉價格大部分時間在下跌,對玉米價格也是一大利空因素。這個時候,如果不是政府的及時托市,那么中國玉米很可能翻版美國玉米的行情——2009年維持繼續(xù)下跌態(tài)勢。2009年股市令人不可思議的表演的背后是政府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09年玉米大牛市背后則是政府的強力臨時收儲政策。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國政府對糧食市場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曾在小麥、稻谷市場上屢見不鮮,這一次在玉米市場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
  政策目標的考量
  政府的各種托市或臨時干預政策出發(fā)點肯定是不希望糧價下跌,否則也就不叫托市了,但是也不見得希望糧價大幅上漲。我們相信,政策目標本質上還是希望糧價在合理目標區(qū)間運行:不至于價格過低傷害生產者利益,不至于價格過高傷害消費者利益。此次國家首次強力托市收購玉米行為(包括首次強力托市收購大豆)是在玉米價格大幅下跌的時候發(fā)生的,目的顯然是為了保護生產者利益,防止谷賤傷農。但是正如前文所述,政策性糧食天然地具有推高糧價的內在動力(進來容易出去難),玉米因臨時收儲而持續(xù)上漲以致價格攀升歷史高位恐怕也是政府始料不及的。就政府而言,如何避免此類現(xiàn)象的發(fā)生使得政策效果恰到好處,值得深思。首先,對于糧食收儲庫點因內在利益驅動造成政策性糧食進庫易出庫難的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出庫難現(xiàn)象)進行治理查處當然是必要的,也是很多人自然而然的想法——嚴刑峻法總能起到阻止作用,但是這顯然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因為有利益就有人敢冒風險。因此務實之舉是政府在政策出臺之初就對這種“進易出難”情況進行考量。舉個例子,假設政府托市的初衷是扭轉玉米價格下行趨勢,使得玉米價格恢復到危機前一個合理的水平,而不是重返歷史高位。如果糧食的進出能100%按照政府意圖行事,那么托市收購4000萬噸就足以達到目的。于是政府就下達了4000萬噸的玉米收儲計劃。但是由于政府沒有考慮到“進易出難”的實際狀況,4000萬噸造成了玉米價格的過度上漲,突破了當初的預期目標。如果政府制定收儲計劃之初,就充分考慮到實際執(zhí)行中的“進易出難”,那么事先打個折扣,比如收儲3000萬噸,也許就能恰好達到預定目標。這顯然比定下4000萬噸計劃,然后采取嚴防死的方式來保證計劃100%執(zhí)行更現(xiàn)實、更能達到目的。

  結語
  總結此次玉米大牛市的探討,我們想傳達如下幾個觀點:
  第一,大牛市往往在悲觀的時候產生,這種在股市上屢見不鮮的規(guī)律在糧食市場也是適用的,今年的玉米市場就是一個明證。因此在眾人悲觀的時候保持一份信心是重要的,巴菲特說,“在大多數(shù)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在大多數(shù)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看問題要看本質,要抓住最核心的部分。決定糧食價格最關鍵的因素是供求,但是怎么去深刻理解,需要細心把握。發(fā)生在中國糧食市場的故事表明有時候供求并不是如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一目了然。
  第三,中國雖然實行市場化取向的改革迄今為止已有31個年頭,但是經濟的政府色彩、計劃色彩仍很濃郁,這在糧食市場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這一方面是因為糧食市場放開得相對要晚(2004年才名義上完全放開糧食流通市場),有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另一面也是因為近年政府通過托市收購、臨時收儲等政策,對糧食市場的主導權在一步步加深,以往一直沒有被納入政策性收儲范圍的玉米、大豆2008年底也開始納入政府的臨時收儲目標就是一個重要的表現(xiàn)。毫無疑問,政府是中國糧食市場最大的莊家,這是參與中國糧食市場游戲必須明白的。分析中國糧食市場,怎么強調政策的重要也是不過分的。
  第四,為保護生產者利益,我們不反對政府政策性的托市行為,我們甚至認為這是當下保護農民利益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手段。但是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時,一定要保持充分的預見性,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實現(xiàn)政策目標。
作者: dongwei    時間: 2009-9-24 10:13
玉米是一個很復雜的品種,不是簡單的供求關系,但對中國農民的收入及畜牧行業(yè)來講非常重要,但受能源及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太大而顯得無可奈何,如果放任其大起大伏,農產品市場將一片混亂,絕不是政府想看到的。
作者: czc    時間: 2009-9-24 11:21
對于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國家的直接干預是必要的.還需要看市場的效果進一步合理的調整.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m.ffer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