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吳三桂出關與林彪入關(轉) [打印本頁]

作者: hl43802960    時間: 2010-1-5 18:19
標題: 吳三桂出關與林彪入關(轉)
本帖最后由 hl43802960 于 2010-1-5 18:28 編輯

把吳三桂和林彪相提并論,似乎有些突兀:一個是大清降將,一個是中共戰(zhàn)將。然而,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他們軍事史上最為關鍵的兩大作為——出關與入關——后,我們就能瞠目結舌地發(fā)現(xiàn):原來,他們還真有百慮一致殊途同歸之處。




先看吳三桂。




     吳三桂(1612-1678),明清之際高郵人,字長白。武舉出身,以文蔭襲軍官。明末任遼東總兵,封平伯候,駐山海關。1644年4月,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占北京,崇禎帝自縊于煤山。而此時,正奉令入京勤王的吳三桂開始面臨他人生的巨大選擇。這時候的吳三桂,失去了明朝的依靠,按“正人君子”的常理講,應起兵靖難,擊退闖賊,光復大明。但是,不要沒頭腦的去逞匹夫之勇,且分析一下吳三桂所處的形式。時吳三桂帶兵約四萬左右,據(jù)守山海關;李自成攻克京師,除了自己的二十萬軍隊,加上明軍投降的部隊,應計二十萬以上;清朝多爾袞的部隊占據(jù)寧遠后虎視關內的部隊有八萬左右(一說是十四萬),并且趁明朝新亡,不斷增兵。要注意,此時的清朝對中原早存圖謀之心,智囊范文程針對李闖禍亂,指出“中原百姓蹇離喪亂,備極荼毒,思擇令主,以圖樂業(yè)?!惫麛嘟ú叨酄栃柵d義師,進取中原,解天下人民于倒懸,使天下由亂入治,穩(wěn)定社會,并提出“申嚴紀律,秋毫勿犯”,“官仍其職,民復其業(yè),錄賢能,恤無告?!本褪钦f,即便是沒有吳三桂,清朝一樣要想辦法入主中原。而吳三桂占據(jù)彈丸孤城,既無援兵,又無糧餉,如何能夠長久支撐下去?要想在這樣的情況下立足,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在漩渦中謀求復國,倘若此時高舉大旗要恢復大明,立刻會遭到李自成賀多爾袞的夾擊,以軍力對比也根本不可能戰(zhàn)勝,吳三桂也不是一個能創(chuàng)造以少勝多奇跡的軍事天才。



       開始,李自成想招降他。他利用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握有吳三桂的短處來招降吳。吳三桂的朋友已經(jīng)投降李自成的明將總兵唐通、監(jiān)軍張若麒奉李之命來招降吳,然而吳把犒軍的金銀全部收下,仍然對投降之事含含糊糊。此時的吳三桂在猶豫彷徨之中,歷代忠貞義士在國亡之時莫不謀求復國,那種幾千年傳下來的、自幼在吳心靈中打下深深烙印的忠君思想,讓吳三桂也想做一代忠貞之士復國名將。但是自己老爹、家小全在人家手里,江山已經(jīng)換了名姓,吳襄也寫信勸兒子歸降,這的情勢下,投降大順也無不可。改朝換代的事,誰又扭轉得了?良臣擇明主,飛鳥擇良木。他也曾表示過要投降李自成。然而,就在這關鍵處,李自成及其部下卻沒有對吳三桂以足夠的重視,農民軍抄了吳三桂的家,拷問吳襄,更為過分發(fā)是:地位僅次于李自成的大將劉崇敏居然食指大動,霸占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這一消息被吳的細作探知報告后,終于激怒了吳三桂,于是“慟哭六軍多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立即下令殺死大順使者,致書請睿親王多爾袞,請求“合兵滅寇”,三桂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清朝求援,請兵之目的是“滅流寇”,并使明朝得以“中興”,而不是讓清入主中原。在消滅農民軍之后,將以“子女玉帛”和部分土地作為對清朝出兵的酬謝和報答。在清軍進關路線問題上,吳三桂要求清兵“直入中協(xié)、西協(xié)”,而他本人卻“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即是說,只允許清兵從喜峰口、龍井關、墻子嶺、密云等處進入明境。這些地方,既是以往歷次清兵進入內地之舊路,又是目前李自成大軍駐扎之處。按照這一規(guī)定,不但可以保護自身安全,防止清軍乘機行其假途滅虢之計,而且還可以促使清軍與李自成主力進行火并,他自己可坐收漁翁之利。這就是吳三桂最初實行的聯(lián)清擊李的政策,這一政策也可以說是意在“借多爾袞的刀,砍李自成的脖子”。這一政策正好迎合清軍進關人主中原的企望。多爾袞立刻率領清兵入關“助剿”——不過,多爾袞的意圖可不是自己為吳三桂“助剿”,而是自己借吳三桂滅明滅李,入主中原!



       李自成得到吳三桂拒撫信息,于1644年5月27日(明崇幀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親率大軍代和吳三桂大軍戰(zhàn)于山海關附近一片石地區(qū)。2萬清軍騎兵從右冀闖襲農民軍,農民軍難以招架而潰散。戰(zhàn)后,清軍全部人關。李自成返回北京。6月,放棄北京。吳三桂打著為“君父報仇”旗號,引清軍進入北京。在李闖興兵直指京師的時候,明朝驚惶失措,命吳三桂棄寧遠,退守山海關,并帶兵護衛(wèi)京師。但是,弱的跟豆腐差不多的明軍已經(jīng)根本抵擋不了農民軍強大而旺盛的攻勢,大同、宣府、居庸關等地雖有重兵,奈何或降或逃,或戰(zhàn)死、或自*殺,兵心已散,大勢已去。崇禎居然還在用一心投降的太監(jiān)曹化淳守衛(wèi)京師,凡此種種,若想京師不陷,除非奇跡發(fā)生。北京,在頃刻間失守。而那些平日滿口仁義道德累受皇恩的明朝宗室大臣呢?成國公朱純臣、大學士魏藻德、陳演在李自成入主大內后,帶百官入賀,上表勸進,稱頌李自成“比堯舜而多武功,邁湯武而無慚德”,厚顏無恥,羞煞士林。虧得李自成無暇登基,拘系他們,極刑搒掠,脅迫獻金,真是活該。而吳三桂的表現(xiàn),比那些明朝降臣強的多。



      從上面簡單敘述中,我們我們看出:吳三桂出關的策略關鍵——也是其悲劇——所在乃是“借”字之上:借清軍滅李闖!這一“借”的策略在三百多年后的1945年,又被一中共杰出將領林彪所采納:地點還是東北;所借對象不是滿清鐵騎,而是滿洲國偽軍;結果卻是大獲全勝。



      抗戰(zhàn)期間,汪130萬偽滿部隊駐在東北,與日軍一起維護“滿洲國”的秩序。1945年8月15日,當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之后,偽滿若干高級將領,登時慌了手腳,都急切地希望找到一條出路。于是,向以偽軍“老大”自居的偽滿軍政部大臣邢士廉,便向那些偽滿將領拍著胸脯保證,說他有辦法,叫大家不用擔心。于是,邢士廉拍電報給重慶當局,稱:他掌握130萬的偽滿軍隊,愿意效命國家,聽命于中央,希望中央趕快派人到東北來主持一切。他的任務,是暫時維持軍隊的紀律和地方上的治安,直到政府派人接收為止。邢士廉在電報中,還向重慶政府建議:假如當前的形勢不許可的話,他可以把隊伍潛伏在山林里面,以等待時機。而此時的重慶,卻對是否借這滿洲偽軍占有東北存在分歧。



   當時,蔣介石就如何對待淪陷區(qū)大量存在的偽軍召集何應欽、白崇禧和陳誠等人開會討論。在會上何、白主張收編,陳誠堅決反對。何、白認為:“我們既要偽軍堅守陣地防拒共軍,又要解散他們,這怎么行得通,勢必激成變亂?!标愓\則認為:“如果把偽軍編成正式部隊,不僅妨害國軍的整編,且混淆了國軍的血液,千萬不能辦?!?由于蔣介石支持何、白的意見,陳誠不便反對,收編偽軍就成了定案??捎捎陉愓\主持軍政部,在執(zhí)行中就有了問題。陳誠下令軍政部不給收編偽軍軍師番號,軍給縱隊名義,師給總隊名義,而且在縱隊、總隊之前要加上“暫編”二字。同時陳誠又命把收編的縱隊、總隊軍官人事檔案與國民黨軍軍官人事檔案分放。
      經(jīng)陳誠手直接收編的偽軍幾乎沒有,即使是抗戰(zhàn)時各地的非共產黨游擊隊,陳誠也主張解散。由于軍政部長陳誠不許收編地方團隊和偽軍,一些偽軍大頭目都走戴笠路線,如吳化文、郝鵬舉、張鑾基、任援道都是通過戴笠報請蔣介石批準收編的,軍政部只好照辦。
陳誠并不是不知道他拒絕收編偽軍和地方團隊會把這些人逼著去投共產黨。李宗仁曾勸告陳誠說:“辭修兄,你這種干法是替共產黨湊本錢啊!”陳誠答道:“他們要到共產黨那里去,我求之不得,正可一鍋煮掉!”李又說:“我們戰(zhàn)前剿共剿了那么多年,還沒剿掉,現(xiàn)在怎能一鍋煮掉呢?”陳誠說:“那時是因為我們空軍無力量?!?陳誠不肯收編地方團隊和偽軍,處理的辦法是解散。解散的方式,也像日軍繳械一般,由中央指定各部隊集中地點,然后向前來接收的中央軍接洽聽候處置。
       而偽軍和游擊隊的原有防地,卻無軍隊接防。這些部隊開到指定地點,而他們所奉命要接洽的中央軍有些還遠在滇緬一帶。這些部隊的長官久候無著落,又奉嚴令,不準就地籌借給養(yǎng)。


      于是重慶當局未接受邢士廉的意見,而且回電拒絕。這時的邢士廉,和那一批偽滿的將領,還在期待著重慶方面肯定的答復。而且在邢士廉的心目中,這項有益于國家、有利于地方的偽滿軍集體投誠之事,政府方面一定不會予以拒絕的。及至重慶電報到來,他們的希望破滅了,不啻冷水澆頭,使他們失望到了極點。邢士廉當時急得直跺腳,只好對那些偽滿的將領們說:“你們愿意把部隊帶到山里去也好,不然,就等著叫大鼻子(指俄國人)繳械好了!”結果,1945年11月,國民政府東北行營的接收工作人員到達東北的長春。他們收編了7萬偽滿軍隊,共編成3個軍,12個保安師,53個保安團,不及偽滿軍隊原有人數(shù)的十分之一。



      而所剩十分之九,則全為林彪所“借”:當時林彪入關只帶了10萬人馬,其中許多是地方干部,正式的部隊,少之又少。被重慶拒絕借用的滿洲偽軍就象多年滿洲八旗一樣,如數(shù)為林彪所用:他們全部投靠中共,加入了“東北民主聯(lián)軍”。這些偽滿軍隊,絕大多數(shù)都是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年齡大都在18歲到25歲之間,他們不愿意在家種地,當然是要千方百計地找一個“用武之地”。
     據(jù)《陳誠傳》介紹:日軍投降后,蘇軍將關東軍六十萬人的裝備交給了林彪,除此之外,林彪又收編了四十萬偽軍及保安團隊,組成四十個師。而杜聿明當時只有五個軍十五個師,軍事力量十分懸殊。為此,杜聿明對顧祝同發(fā)牢騷:“辭公(陳誠)下令解散關東偽軍是一大失誤。日寇發(fā)展關東偽軍四十多萬,一律日式裝備,由日本人訓練。可謂裝備精良,訓練有素。這些偽軍長期在日寇的壓制下,敢怒不敢言??箲?zhàn)勝利,他們無不思圖報國。如果我們能善待他們,利用他們控制東北,只要派些行政官員來,就可以完成接收任務,不必勞師動眾。結果卻相反,他們被解散后走投無路,都投了共產黨,共產黨就地增兵幾十萬!我們卻是經(jīng)過萬水千山,從遙遠的云南將部隊調來。杯水車薪,哪里能起作用?現(xiàn)在我們的處境十分被動,部隊駐防定了還好,只要一移動,共軍就追著打。所以,我要求至少增兵五十萬,否則東北只有拱手讓人?!?br />

     經(jīng)過不到兩年的功夫,林彪所統(tǒng)率的部隊,已經(jīng)超過了百萬之眾。后來,第四野戰(zhàn)軍發(fā)展到十個兵團、三十個軍的兵力。這支部隊的主要兵源,就是東北的子弟兵。這些東北子弟,不僅在白山黑水之間能征慣戰(zhàn),而且當他們入關之后,驍勇異常,兩個月便決定了華北的命運。華北一失,華中危殆。一年之間,國軍便退出了整個中國大陸。推源溯始,雖不能說是東北的失敗,才影響了整個國共戰(zhàn)爭大局,但無論如何,偽滿部隊被林彪所借,乃是是國民黨在東北失敗的原因。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出:自宋以來,東北之得失,關系天下得失;而是否善于借用東北自身力量,則是東北得失之關鍵。李自成的失敗說明了這一點,國民黨的失敗,也說明這一點?!扒厝瞬幌咀园?,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摘自互聯(lián)網(wǎng),不代表個人觀點
作者: 矮子    時間: 2010-1-5 18:27












一個賣國,一個為國,似乎不可同日而語。


















作者: howitzki    時間: 2010-1-7 10:40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作者: kkl301    時間: 2010-1-10 18:00
歷史有時候是非常相似的
成王敗寇
作者: 春節(jié)    時間: 2010-1-18 07:10
作者應是個林彪迷或者說得到“成王敗寇”“歷史由勝利者來寫”這真理的真?zhèn)?hr noshade size="2" width="100%" color="#808080"> 作者: luyuo    時間: 2010-3-13 15:20
成王敗寇,吳三桂只不過是失敗的那個
作者: xxch    時間: 2010-4-23 15:51
時機不對,造就了不同的結果,吳三桂也不是賣國的,只是到后來他控制不了而己.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m.ffer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