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提高乳中乳蛋白的含量
[打印本頁]
作者:
lottost
時間:
2010-7-22 08:21
標題:
提高乳中乳蛋白的含量
乳蛋白含量受許多因素的影響,除遺傳、生理階段、環(huán)境及飼養(yǎng)方式外,供給奶牛日糧的營養(yǎng)是調控牛奶乳蛋白含量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生產條件下,乳腺中乳蛋白的合成能力不同,乳蛋白的含量和產量也有所變化。
1 乳中蛋白質的合成
乳腺是合成乳汁的主要場所。乳中90%以上的蛋白質是在乳腺中由氨基酸從頭合成的。乳蛋白合成所需要的蛋白質占蛋白質總需要的70%。酪蛋白是乳中主要的蛋白質之一,約占乳中粗蛋白總量的80%,主要由乳腺從血液中攝取的游離的氨基酸以及小分子寡肽合成。另外,乳腺吸收的氨基酸除了用來合成酪蛋白外,還用來合成乳球蛋白和乳清蛋白。
2 影響牛奶中蛋白質含量和奶產量的因素
2.1 非營養(yǎng)因素
2.1.1 品種:相對乳脂率而言,乳蛋白含量受遺傳影響較大。奶牛品種是影響乳蛋白含量的主要因素,品種不同,乳中蛋白質含量不同。中國荷斯坦奶牛平均乳蛋白含量最低(3.1%);娟姍牛的乳蛋白含量最高(4.0%以上)。一般而言,產奶量越高,乳蛋白含量就越低。這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自奶牛整個泌乳期內的平均值,整體服從正態(tài)分布,但個體值仍然是有差異的。乳蛋白通過品種的選育可得到改良(Everett,1990),但也是相對漫長的過程。
2.1.2 泌乳階段:同一泌乳期內,泌乳各個月的乳蛋白含量變化很大。牛乳中蛋白質在泌乳初期和后期較高,在產犢后的5~10周,乳中蛋白質含量快速下降,隨后在泌乳末期逐漸上升。乳蛋白率在特定的泌乳期內和奶產量呈負相關,因此奶產量的提高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乳蛋白率,但其降低的程度不大,如32千克產奶量提高到36千克時,乳蛋白從2.92%降到2.89%。泌乳期小于100天,特別是產犢后7周奶牛采食量未達到高峰而奶產量已接近或到達最高的階段,乳蛋白小于3.0%說明吸收的蛋白更多地被用于生產乳脂和乳糖,未充分用于合成乳蛋白。
2.1.3疾病:臨床的乳房炎和其它炎癥都會使奶中酪蛋白含量下降,乳清蛋白質含量卻上升,這是由于牛奶中體細胞數(shù)量增多,纖維蛋白溶解酶、堿性乳蛋白酶的活性與正常牛奶相比增高的緣故?;既榉垦讜r,血漿蛋白質進人牛奶中的量增加,牛奶的pH值升高,堿性增強,這可能是纖維蛋白質溶解酶含量或活性升高而導致酪蛋白的分解量增加。
2.1.4季節(jié)因素:季節(jié)對乳中蛋白質含量有一定的影響,環(huán)境溫度過高引起奶牛熱應激,采食量下降,最終導致乳中蛋白質含量下降。研究結果表明,夏季乳中蛋白質含量最低而冬季最高,夏季和冬季乳蛋白質含量變化范圍在0.2~0.3%。
2.2 營養(yǎng)因素
2.2.1 能量: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乳蛋白含量與能量攝入量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乳蛋白含量受日糧能量水平的影響。日糧能量和碳水化合物類型對乳脂和乳蛋白的影響主要取決于瘤胃內發(fā)酵生成的乙酸鹽和丙酸鹽的比例,而這種比例是由日糧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水平及發(fā)酵類型決定的。能量不足時,一方面降低了瘤胃微生物蛋白質合成量,使進入小腸內的瘤胃微生物蛋白減少,乳腺中乳蛋白的合成減弱;另一方面導致合成乳蛋白的氨基酸被當作能量利用,從而使乳蛋白濃度下降。反之,增加日糧中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用于供能的氨基酸減少,微生物蛋白質合成增多。瘤胃中丙酸鹽比例提高,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加乳腺對氨基酸的吸收,從而提高乳蛋白率。研究發(fā)現(xiàn),增加血液胰島素的濃度,乳腺血流量明顯增加,乳腺組織氨基酸的吸收速度和乳蛋白合成效率提高,乳蛋白生產量和乳蛋白率都升高。影響日糧能量水平的決定因素是日糧中精料的含量和牧草的青貯品質。提高日糧能量供應的措施主要有改善玉米青貯的質量,添加谷物類飼料。提高玉米青貯的品質,如添加青貯添加劑,可以改善玉米青貯質量并提高奶牛DMI和能量的攝入。Emery(1978)報道每增加1Mcal的凈能,乳蛋白率將提高0.015個單位。研究顯示,提高日糧淀粉的含量,乳蛋白率提高。改變谷物類飼料的物理狀態(tài)(如蒸氣壓片)能降低淀粉在瘤胃內的消化速度;合理的飼喂方式,如TMR,可避免淀粉的集中采食,保持碳水化合物的均衡發(fā)酵,這些都有利于奶牛能量的攝入和利用。
2.2.3 蛋白質:日糧蛋白質是乳蛋白合成的主要原料,也是泌乳奶牛日糧的主要限制性營養(yǎng)成分之一。關于奶牛日糧蛋白質水平對乳蛋白合成調控的研究多集中在控制日糧蛋白質水平和過瘤胃蛋白質水平上,已證明僅僅提高日糧粗蛋白水平對提高乳蛋白率的效果非常有限,部分原因是由于日糧蛋白質的攝入和其在對乳腺氨基酸供應的程度相關性較弱。過瘤胃蛋白(RUP)和微生物蛋白的量決定了小腸可吸收氨基酸利用的程度,提高并平衡小腸可吸收氨基酸是提高乳蛋白合成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奶牛日糧蛋白不足的條件下,蛋白質缺乏導致乳蛋白濃度下降,增加日糧蛋白質水平可提高奶牛的消化率和采食量,提高乳蛋白濃度。日糧中補充過瘤胃蛋白質飼料可以改善真胃和小腸蛋白質營養(yǎng),并維持較高的乳蛋白產量。到達真胃和小腸的非降解蛋白質或氨基酸不足是影響高產奶牛乳蛋白含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只有保持微生物蛋白和過瘤胃蛋白的平衡,才能使乳腺獲得合成乳蛋白的理想蛋白質。
3 乳中蛋白質調控的營養(yǎng)途徑
對于奶牛的營養(yǎng)管理來說,在奶牛飼養(yǎng)方式上多采取粗料自由采食,精料則根據(jù)奶牛的生產水平來確定適宜的添加量,以提高乳蛋白為目標來設計營養(yǎng)調控型飼料產品和平衡日糧。比如適宜的日糧精粗比(55:45或60:40),日糧淀粉水平,非纖維碳水化合物(NFC,40 ~45%) ,日糧粗蛋白水平,日糧過瘤胃蛋白(33~40%)等。
3.1日糧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分為結構碳水化合物和非結構碳水化合物兩大類,非結構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淀粉、糖和果膠等易消化的物質,在實際生產中,為了給高產奶?;蛎谌楦叻迤谀膛L峁┧璧哪芰?,常常減少配合日糧粗纖維的比例,增加非結構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飼喂適量的非結構碳水化合物可以促進丙酸的合成,乙酸和丙酸的比例相應下降,乳脂率下降,乳蛋白率升高。一般來說,飼糧中非結構碳水化合物的最大比例為飼糧干物質(DM)的30~40%,否則會導致瘤胃酸中毒和其它代謝疾病的發(fā)生。
3.2 調節(jié)日糧精粗比
奶牛能量的攝入量可通過改變日糧的精粗比來實現(xiàn)。通過增加精料水平,提高精粗比,來增加能量攝入量,而增加的能量可提高乳蛋白的含量和產量。因此,在奶牛飼養(yǎng)方式上采取粗料自由采食,通過增加精料水平提高精粗比,從而提高乳蛋白含量和產量。在使用高精料日糧的情況下,應研究日糧中能量的來源是否合理。淀粉型精料對改善乳蛋白含量的效果優(yōu)于纖維型精料。如果基礎日糧中的能量不足,提高日糧中淀粉的含量(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大于35%)將有利于乳蛋白率的提高。
3.3 控制蛋白質水平
控制日糧蛋白質水平和瘤胃非降解蛋白(RUP)水平是調控乳蛋白的方法之一。在飼養(yǎng)實踐中,單純提高日糧蛋白水平來改善乳蛋白的結果不十分理想,由于大部分日糧蛋白在瘤胃中被降解,因而在日糧蛋白滿足奶牛營養(yǎng)需要的條件下,再提高日糧蛋白水平,并不是調控乳蛋白的有效途徑。乳蛋白的合成受小腸蛋白質供給量或多種氨基酸平衡的限制,而小腸蛋白質的供給受日糧中過瘤胃蛋白和微生物蛋白合成的影響,只有保持微生物蛋白和過瘤胃蛋白的供應,才能使乳腺獲得合成乳蛋白的原料,這樣才能使乳蛋白合成達到最優(yōu)化。因此,飼料中含有適量的非降解蛋白飼料是調控乳蛋白的有效途徑之一。奶牛日糧中的瘤胃非降解蛋白一般不能超過45%,高水平的RUP可降低乳蛋白率。
圍產期內飼喂高蛋白日糧可使產后體蛋白貯存的利用程度最大化。許多學者建議高蛋白日糧從產前3周開始使用,有利于奶牛生產性能的發(fā)揮。研究表明,圍產期奶牛日糧中粗蛋白用量高于NRC推薦量時,產后奶牛表現(xiàn)了良好的生產性谷物類飼料的物理狀態(tài)(如蒸氣壓片)能降低淀粉在瘤胃內的消化速度;合理的飼喂方式,如TMR,可避免淀粉的集中采食,保持碳水化合物的均衡發(fā)酵,這些都有利于奶牛能量的攝入和利用。
2.2.3 蛋白質:日糧蛋白質是乳蛋白合成的主要原料,也是泌乳奶牛日糧的主要限制性營養(yǎng)成分之一。關于奶牛日糧蛋白質水平對乳蛋白合成調控的研究多集中在控制日糧蛋白質水平和過瘤胃蛋白質水平上,已證明僅僅提高日糧粗蛋白水平對提高乳蛋白率的效果非常有限,部分原因是由于日糧蛋白質的攝入和其在對乳腺氨基酸供應的程度相關性較弱。過瘤胃蛋白(RUP)和微生物蛋白的量決定了小腸可吸收氨基酸利用的程度,提高并平衡小腸可吸收氨基酸是提高乳蛋白合成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奶牛日糧蛋白不足的條件下,蛋白質缺乏導致乳蛋白濃度下降,增加日糧蛋白質水平可提高奶牛的消化率和采食量,提高乳蛋白濃度。日糧中補充過瘤胃蛋白質飼料可以改善真胃和小腸蛋白質營養(yǎng),并維持較高的乳蛋白產量。到達真胃和小腸的非降解蛋白質或氨基酸不足是影響高產奶牛乳蛋白含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只有保持微生物蛋白和過瘤胃蛋白的平衡,才能使乳腺獲得合成乳蛋白的理想蛋白質。
3 乳中蛋白質調控的營養(yǎng)途徑
對于奶牛的營養(yǎng)管理來說,在奶牛飼養(yǎng)方式上多采取粗料自由采食,精料則根據(jù)奶牛的生產水平來確定適宜的添加量,以提高乳蛋白為目標來設計營養(yǎng)調控型飼料產品和平衡日糧。比如適宜的日糧精粗比(55:45或60:40),日糧淀粉水平,非纖維碳水化合物(NFC,40 ~45%) ,日糧粗蛋白水平,日糧過瘤胃蛋白(33~40%)等。
3.1日糧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分為結構碳水化合物和非結構碳水化合物兩大類,非結構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淀粉、糖和果膠等易消化的物質,在實際生產中,為了給高產奶?;蛎谌楦叻迤谀膛L峁┧璧哪芰?,常常減少配合日糧粗纖維的比例,增加非結構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飼喂適量的非結構碳水化合物可以促進丙酸的合成,乙酸和丙酸的比例相應下降,乳脂率下降,乳蛋白率升高。一般來說,飼糧中非結構碳水化合物的最大比例為飼糧干物質(DM)的30~40%,否則會導致瘤胃酸中毒和其它代謝疾病的發(fā)生。
3.2 調節(jié)日糧精粗比
奶牛能量的攝入量可通過改變日糧的精粗比來實現(xiàn)。通過增加精料水平,提高精粗比,來增加能量攝入量,而增加的能量可提高乳蛋白的含量和產量。因此,在奶牛飼養(yǎng)方式上采取粗料自由采食,通過增加精料水平提高精粗比,從而提高乳蛋白含量和產量。在使用高精料日糧的情況下,應研究日糧中能量的來源是否合理。淀粉型精料對改善乳蛋白含量的效果優(yōu)于纖維型精料。如果基礎日糧中的能量不足,提高日糧中淀粉的含量(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大于35%)將有利于乳蛋白率的提高。
3.3 控制蛋白質水平
控制日糧蛋白質水平和瘤胃非降解蛋白(RUP)水平是調控乳蛋白的方法之一。在飼養(yǎng)實踐中,單純提高日糧蛋白水平來改善乳蛋白的結果不十分理想,由于大部分日糧蛋白在瘤胃中被降解,因而在日糧蛋白滿足奶牛營養(yǎng)需要的條件下,再提高日糧蛋白水平,并不是調控乳蛋白的有效途徑。乳蛋白的合成受小腸蛋白質供給量或多種氨基酸平衡的限制,而小腸蛋白質的供給受日糧中過瘤胃蛋白和微生物蛋白合成的影響,只有保持微生物蛋白和過瘤胃蛋白的供應,才能使乳腺獲得合成乳蛋白的原料,這樣才能使乳蛋白合成達到最優(yōu)化。因此,飼料中含有適量的非降解蛋白飼料是調控乳蛋白的有效途徑之一。奶牛日糧中的瘤胃非降解蛋白一般不能超過45%,高水平的RUP可降低乳蛋白率。
圍產期內飼喂高蛋白日糧可使產后體蛋白貯存的利用程度最大化。許多學者建議高蛋白日糧從產前3周開始使用,有利于奶牛生產性能的發(fā)揮。研究表明,圍產期奶牛日糧中粗蛋白用量高于NRC推薦量時,產后奶牛表現(xiàn)了良好的生產性能,包括減少胎衣不下和酮病發(fā)生率、維持產犢時良好的體況、增加奶產量和提高乳蛋白,幾乎所有圍產期內提高日糧蛋白質水平的試驗都表現(xiàn)了正效應,特別是圍產期過瘤胃蛋白的使用有利于提高產后乳蛋白率。
3.4 瘤胃保護性氨基酸
L.Doep el 等(2004)認為總氨基酸的供給和泌乳凈能是決定乳蛋白生產的最主要因素。在奶牛日糧中,通常認為賴氨酸和蛋氨酸是奶牛生產的第一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如果奶牛限制性氨基酸攝入不足,其乳蛋白產量將受到影響。乳蛋白的合成與供給乳腺氨基酸的組成有關,于是人們開始在奶牛日糧中補充限制性氨基酸,保證乳腺合成乳蛋白所需要的理想氨基酸組成,以便使乳腺蛋白質合成達到最優(yōu)化。對于不同泌乳階段與飼糧組分的奶牛來說,其限制性氨基酸可能有所差異。因此,在奶牛日糧中添加限制性氨基酸的時候,應根據(jù)其泌乳階段和日糧組成添加相應的限制性氨基酸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瘤胃保護性蛋氨酸和賴氨酸這兩種氨基酸??偟膩碚f,奶牛日糧中添加瘤胃保護性氨基酸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乳蛋白含量和產量,但效果也不盡一致。
3.5 提高干物質采食量
奶牛的采食量受大腦控制,每次采食的量、奶牛個體、日糧類型和環(huán)境因素都影響奶牛的采食,通過各種營養(yǎng)措施提高奶牛的采食量可提高乳蛋白濃度,其主要原因是采食量的增加提高了能量和蛋白的攝入。因此,干物質采食量是維持動物健康和生產所需養(yǎng)分的必要物質,要保證正常的生理和生產指標必須確保其采食量。實踐中,盡可能使用啤酒糟、甜菜渣等適口性好的輔料來提高干物質采食量。
影響牛奶產量和乳蛋白的營養(yǎng)和非營養(yǎng)因素很多,而目前普遍現(xiàn)象是由于粗飼料質量差造成能量供應不足,粗飼料品質差決定了不得不減少其用量,增加精料用量以滿足能量需要。日糧蛋白質的來源和氨基酸的組成對乳蛋白有很大的影響,但直接提高日糧的蛋白水平對提高乳蛋白效果不明顯,因此必須使用過瘤胃蛋白質或保護性氨基酸才能提高小腸蛋白質的流量和氨基酸的組成,從而提高小腸對氨基酸的吸收和利用,最終使乳蛋白合成達到最優(yōu)化。
作者:
hl112288
時間:
2010-7-22 08:22
好東西,要仔細學習,謝謝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m.ffer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