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豬腹瀉病的鑒別診斷
[打印本頁]
作者:
liulizi66
時間:
2010-8-24 09:01
標題:
豬腹瀉病的鑒別診斷
腹瀉是豬腸道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之一,是腸道吸收障礙所致,以排糞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血便為基本臨床特征的癥候群。腹瀉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由許多原因引起或許多疾病伴有的一種臨床常見多發(fā)的綜合征。
1. 豬腹瀉病的病因類型及致病機制
1.1 病毒性因素
病毒由口鼻侵入豬體,在小腸上皮黏膜增生,引起上皮細胞的變性和小腸絨毛的萎縮,上皮細胞的損傷使黏膜層受到物理損傷并使酶的活性下降,直接造成電解質(zhì)和養(yǎng)分的分解、吸收障礙。腸腔內(nèi)滲透活性物質(zhì)過多積聚,使腸管內(nèi)滲透壓升高,特別是病毒破壞的絨毛上功能性分泌細胞,使其對雙糖的分解吸收功能降低,乳糖等在腸管內(nèi)存留,腸內(nèi)滲透壓進一步升高,引起腹瀉和脫水。
此外,當小腸絨毛萎縮時,腸隱窩細胞分裂活動加強,進一步增加了腸內(nèi)液體量,加劇了腹瀉。而由于消化吸收障礙,腸內(nèi)潴留物質(zhì)異常發(fā)酵也是腹瀉的原因。
1.2 細菌性因素
細菌性腹瀉是由細菌及其毒素對其腸道黏膜的中毒性損傷所致的腹瀉,根據(jù)致病源的作用機制,可以將細菌性腹瀉分為非侵襲性腹瀉和侵襲性腹瀉兩類。
非侵襲性腹瀉又稱腸毒素性腹瀉是指病源不侵襲腸粘膜,而是黏附與黏膜表面,由其毒素與受體結(jié)合,活化腺苷環(huán)化酶,從而使自三磷酸腺苷轉(zhuǎn)變而來的環(huán)磷酸腺苷大量聚集。環(huán)磷酸腺苷可刺激隱窩處細胞分泌氯離子、碳酸氫根離子和腸液,并抑制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對氯離子、鈉離子等的正常吸收,當分泌量超過腸道吸收能力時即可發(fā)生水樣腹瀉。由于病理改變中未見組織侵襲,黏膜基本正常,腸仍然具有吸收功能。
侵襲性腹瀉是指病源體既黏附又侵襲腸黏膜,并在其中繁殖,造成炎性和潰瘍性破壞,導致血樣腹瀉。
1.3 寄生蟲性因素
寄生蟲性腹瀉是指寄生蟲蟲體及其分泌的酶破壞小腸絨毛造成其吸收功能不良,或直接創(chuàng)破腸黏膜導致炎癥等而引起腹瀉。
1.4 非傳染性因素
非傳染性因素主要包括消化機能不全、日糧抗原過敏、營養(yǎng)因子缺乏、應激因素等。
消化機制不全主要表現(xiàn)在仔豬,斷奶仔豬多發(fā)。仔豬從吃初乳變成以飼料為主,加上斷奶應激,降低了腸道的酶水平。據(jù)資料表明,斷奶后一周各種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斷奶前水平的1/3,使本來就不足的酶水平更低,影響營養(yǎng)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同時,斷奶后仔豬胃內(nèi)因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減少,對飼料中蛋白質(zhì)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飼料為腸內(nèi)致病性大腸桿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條件,抑制了乳酸桿菌生長,最終因消化不良而腹瀉。
日糧抗原過敏是指胃腸黏膜中存在的大量淋巴組織,通過體液和細胞免疫對抗進入胃腸道的抗原物質(zhì)。仔豬由于消化道及其酶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健全,尤其是蛋白酶的活性在6~8周齡前很低,在采食飼料時,飼料中的抗原物質(zhì),包括無害的蛋白質(zhì)通??杉ぐl(fā)系統(tǒng)免疫反應,在獲得免疫耐受之前,通常要經(jīng)歷一段過敏時期,即飼料抗原引發(fā)仔豬發(fā)生細胞介導的超敏反應(遲發(fā)性超敏反應),導致小腸損傷。主要表現(xiàn)為小腸絨毛萎縮、隱窩增生,進而引起功能變化而腹瀉。此外,由于腸道組織損傷,病原微生物可乘虛而入加劇腹瀉。斷奶仔豬在進食固體飼料或變換飼料后,一般3-5天出現(xiàn)腹瀉,在無病原微生物的參與時,7天左右病情得以緩解。
營養(yǎng)因子缺乏是指豬缺乏維生素(如葉酸、煙酸、泛酸)、礦物質(zhì)或其它必需營養(yǎng)物質(zhì),如微量元素鋅、硒、鐵、銅等,導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現(xiàn)下痢。病仔豬排淡黃色、白色、灰綠色糨糊狀或水樣惡臭稀糞。
應激因素所致腹瀉主要發(fā)生在仔豬,由于自身免疫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及其酶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健全,對各種應激因素如斷奶后母仔分離、食物突然變化、伙伴變化、環(huán)境及其溫度、濕度的變化等非常敏感,產(chǎn)生一系列應激反應,最終導致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腹瀉。病仔豬排水樣或鴨糞樣稀糞。所以對于小豬,要盡量減少應激,無論飼料、飼養(yǎng)管理或環(huán)境等都要控制逐步改變,不可突然變換。
1.5 中毒性因素
主要是化學因子腐蝕胃腸黏膜,以及引起神經(jīng)運動功能失常所致。如砷、汞、鉬、有機磷、磷化鋅等。
2.豬腹瀉病的常見疾病與主要臨床癥狀
2.1 病毒性疾病
引起腹瀉的病毒主要有輪狀病毒和冠狀病毒,如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等,其它尚有星狀病毒、腸型腺病毒、小輪狀病毒、微小呼腸病毒等。臨床表現(xiàn)以胃腸炎最為突出,有嘔吐及腹瀉等癥狀。腹瀉大多呈水樣,不含黏液或血,常伴低熱,少數(shù)仔豬可見呼吸道癥狀,如咳嗽、流鼻涕等。常見病有傳染性胃腸炎病、流行性腹瀉病、輪狀病毒病。
2.2 細菌性疾病
侵襲性腹瀉病主要病原菌有沙門氏菌、巴氏桿菌(主要為多殺性巴氏桿菌)、志賀氏菌、副溶血弧菌、腸道入侵性大腸桿菌(EIEC)等。非侵襲性腹瀉的病原菌主要有弧菌屬、產(chǎn)腸毒素大腸桿菌(ETEC)、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腸道黏附性大腸桿菌(EAEC)、金黃色葡萄球菌、蠟狀芽孢桿菌、親水氣單胞菌等。臨床上可見發(fā)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等癥狀。糞檢可見大量的膿細胞和紅、白血細胞。常見病有仔豬黃痢、仔豬白痢、仔豬紅痢、仔豬副傷寒。
2.3 寄生蟲性疾病
引起寄生蟲腹瀉的病原最主要的是溶組織內(nèi)阿米巴蟲和球蟲,其他尚有賈弟鞭毛蟲、糞類圓線蟲、小袋纖毛蟲、毛圓線蟲、隱孢子蟲等均可引起動物腹瀉。
另外,寄生于腸道的一些寄生蟲,如蛔蟲、鞭蟲、鉤蟲、蟯蟲等在感染過程中均有引起動物短暫腹瀉的可能。
2.4 中毒性疾病
引起豬中毒病的主要因素有砷、汞、有機磷、磷化鋅等,動物大多數(shù)表現(xiàn)嘔吐、腹瀉、腹痛。砷中毒還表現(xiàn)血便、瞳孔散大、心衰死亡,有時血尿或蛋白尿。汞中毒還表現(xiàn)衰弱、搖擺、舌炎麻痹,視力消失。有機磷中毒還表現(xiàn)瞳孔縮小。磷化鋅中毒還表現(xiàn)體溫下降,嘔吐物或糞便有大蒜味,呼吸困難,胸腹部敏感。
3 豬腹瀉病的鑒別診斷
3.1 豬腹瀉病的鑒別診斷主要是從糞便顏色和形狀進行初步鑒別診斷,常見腹瀉病的鑒別方法如下:
3.1.1 白色糞便
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2-4周齡仔豬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又稱豬白痢。臨床上以排灰白色、腥臭、糨糊狀稀糞為特征,腹瀉次數(shù)不等。病程2-3天,長的1周,很少死亡,能自行康復,但仔豬生長發(fā)育遲緩,育肥周期延長。
3.1.2 黃色糞便
由溶血性和非溶血性大腸桿菌引起的初生仔豬的一種急性、致死性疾病,又稱豬黃痢。臨床上以腹瀉、黃色或黃白色糞便為主要特征。糞便中含凝乳小片,很快消瘦、昏迷死亡,病程3-5天。潛伏期短,出生后12小時后即可發(fā)病,長者1-3天。
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亞急性型腹瀉病,病豬呈持續(xù)性腹瀉,病初排黃色軟糞,以后變?yōu)橐籂?,?nèi)含壞死組織碎片。病豬食欲不振、極度消瘦和脫水,一般5-7天死亡。慢性型腹瀉時,病豬間歇性或持續(xù)性腹瀉,糞便呈灰黃色,黏液樣。病豬消瘦、生長停滯,于數(shù)周后死亡。
由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副傷寒,臨床上慢性型最為常見。病豬初期表現(xiàn)便秘,后下痢,糞便惡臭,稱淡黃色或黃綠色,并混有血液、壞死組織或纖維素絮片。同時病豬體溫升高、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眼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病程2-3周,最后衰竭而亡,死亡率25%-50%。
3.1.3 紅色糞便
由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型腹瀉,又稱豬紅痢。病豬排含灰色壞死組織碎片的紅褐色液狀稀糞。病豬后軀沾滿血樣稀糞,且消瘦、虛弱,一般3日后死亡。
由蛇形螺旋體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又稱豬痢疾。臨床以黏液性或黏液性出血性腹瀉為特征。急性型病豬體溫升高、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持續(xù)腹瀉,排出黃色至灰色的糞便中有黏液、血液及纖維碎片。后期糞便呈棕色、紅色或黑紅色。病豬弓背吊腹,脫水消瘦,虛弱死亡或轉(zhuǎn)為慢性型,病程1-2周。慢性型病豬表現(xiàn)時輕時重的出血性腹瀉,糞便呈紅色或黑色。
3.1.4 水樣糞便
由冠狀病毒引起的腹瀉病主要有豬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臨床表現(xiàn)排黃色、綠色或灰色水樣糞便。豬傳染性胃腸炎的典型癥狀是短暫嘔吐后腹瀉,傳播迅速,2-3天內(nèi)蔓延全群。2周齡內(nèi)仔豬死亡率極高,超過3周齡多數(shù)存活。豬流行性腹瀉病臨床癥狀與其相似,程度較輕,傳播速度也比其慢得多。病豬只在腹瀉初期或在腹瀉出現(xiàn)前出現(xiàn)急性死亡,應激性高的死亡率高。
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病多發(fā)于1-2周齡和斷奶后1周內(nèi)的仔豬,糞便呈白色、黃色水樣或奶酪樣并含有絮狀物。發(fā)病率10%-20%,死亡率在15%以下,混合感染時兩者均升高。
3.2 要從致病的根本因素上鑒別診斷還需要實驗室檢查,這對某些腹瀉的病因診斷具有決定性意義。
3.2.1 糞便檢查
糞便鏡檢見紅細胞、白細胞、膿球、吞噬細胞、潛血反應陽性者,見于各種類型的胃腸炎;見有寄生蟲或蟲體者為寄生蟲感染;發(fā)現(xiàn)密螺旋體或鉤端螺旋體對于豬痢疾和鉤端螺旋體病有確診價值。見有大量霉菌孢子及菌絲者為霉菌性腸炎。
3.2.2 血液學檢查
白細胞總數(shù)明顯升高,嗜中性白細胞比例增加,是各種細菌性、真菌性感染性腹瀉的重要特征。而白細胞總數(shù)減少,則為病毒感染或其他嚴重中毒的表現(xiàn)。
3.2.3 血清學檢查
用免疫血清學方法可以檢測出多種具有腹瀉癥狀的傳染性疾病,血液生化分析對于營養(yǎng)元素缺乏癥的診斷有重要價值。
3.2.4 毒物分析
疑為中毒時,應進行有關(guān)樣品的毒物分析若證明有毒物存在可確診。
作者:
zhangyfxy
時間:
2010-8-24 09:22
豬場一般常見的就是細菌性腹瀉和營養(yǎng)性腹瀉,腹瀉重要的還是預防,我覺得。從吃的食物開始到按各個時令配的料到豬場的管理、衛(wèi)生等等,細節(jié)做好了相應的疾病就減少了!
作者:
shute87
時間:
2010-8-24 13:33
好文章。。
作者:
sdbj2010
時間:
2010-8-24 13:41
資料恨好,好好學一下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m.ffer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