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作為真菌的一種,其分泌的毒素是因為霉菌受到外環(huán)境脅迫而產生的低分子量的次級代謝產物,對人和動物具有明顯的毒性作用。全球每年約有 1/4 的糧食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數千億美元。 霉菌毒素會降低免疫功能等[1],引發(fā)不明病因的動物疾病或引起畜禽生產性能的下降,嚴重威脅畜禽的健康和發(fā)育。對畜牧生產有害的霉菌毒素一般是飼料原料中存在較多:主要包括黃曲霉毒素B1 (AFB1)、 玉米赤霉烯酮(ZEA)、嘔吐毒素 (DON)、 T-2 毒素、 赭曲霉毒素A 、麥角堿、麥角堿衍生物、煙曲霉毒素 B1 和煙曲霉毒素B2 等。以黃曲霉毒素為例,黃曲霉毒素 ( aflatoxin,AF) 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癌癥研究機構劃定為一類致癌物 AF 主要是黃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次級代謝物,世界糧農組織對食用作物的污染情況進行估計,發(fā)現在約25%受真菌毒素污染的作物中,AF 污染最為嚴重[2-3] 。目前,已發(fā)現的AF約20 種,其中黃曲霉毒素 B1 ( AFB1) 因毒性最強、分布最廣、危害最大而被列入一級致癌物。AFB1主要具有肝毒性效應,因為其主要的代謝在肝臟部位, 肝臟對 AFB1 解毒就是其代謝的過程,同時肝臟也會受到嚴重的損害[4]。AFB1 產生的毒性分子機制主要通過二個方面: 其一是它可通過誘導 DNA 聚合物,使肝細胞的基因發(fā)生變化,從而導致 DNA 結構和功能的損傷;另外 AFB1 還通過細胞色素 P450 酶的代謝,產生反應中間體黃曲霉毒素B1-8,9 環(huán)氧化物 AFBO ,AFBO 與肝細胞中的 DNA 結合產生 DNA 復合物,DNA 復合物與肝細胞 DNA 中的鳥嘌呤堿基相互作用,導致抑癌基因 P53 上的第 249 位密碼子產生變異,從而導致肝癌幾率的增加[5]。
急性中毒表現為食欲廢絕,運動失調,消化機能紊亂,肝炎,黃疸,肝臟充血出血 腫大 變性和壞死,并伴有嚴重的血管和中樞神經損傷,動物急性中毒后一般在幾小時至數天內死亡[3]。家禽是對 AFB1 最為敏感動物之一,食入被 AF 污染的飼料后可引起中毒,而雛雞對 AF 最為敏感,多呈急性經過,主要病理特征是肝細胞變形、壞死、出血等[4]。大多數霉菌毒素都會導致肝臟功能的受損,且毒害程度會隨著時間有明顯的時間依賴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