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農業(yè)規(guī)范(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GAP),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定義,是應用現有的知識來處理農場生產和生產后過程的環(huán)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xù)性,從而獲得安全而健康的食物和非食用農產品。
2005年12月31日我國首批《良好農業(yè)規(guī)范》GB/T 20014.1~20014.11-2005共11項系列國家標準發(fā)布,2006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根據標準的實施情況,于2007年對GB/T20014.2~10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標準已于2008年5月發(fā)布,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
奶牛GAP涉及《良好農業(yè)規(guī)范》GB/T20014系列標準中的農場基礎控制點與符合性規(guī)范、畜禽基礎控制點與符合性規(guī)范、牛羊控制點與符合性規(guī)范、奶??刂泣c與符合性規(guī)范。奶牛GAP是以技術規(guī)范為基礎,根據奶牛養(yǎng)殖過程規(guī)范化管理程序和環(huán)節(jié),分析、明確生產過程的主要、次要控制點,對主要控制點和次要控制點進行專題技術研究,制訂主要和次要控制點的控制水平和閾值,通過典型示范區(qū)(點)的實施和糾偏,形成科學合理的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
以下介紹奶牛良好農業(yè)技術規(guī)范要求的飼養(yǎng)管理技術規(guī)范:
一、后備奶牛飼養(yǎng)管理
1 后備牛的培育目標制定合理的飼養(yǎng)方案,保證合適的日增重,能夠在15~16月齡體重達到(380 kg)參配體重參加配種。
搞好飼養(yǎng)管理,使發(fā)病率降至最低。維持體重增長,使青年牛24月齡產犢時體重達到550kg,一般為達到成乳牛體重的70%。
2 后備牛飼養(yǎng)管理總則
2.1保證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的營養(yǎng)需要。
2.2保證充足、新鮮、清潔的飲水。
2.3保證圈舍清潔衛(wèi)生、通風、干燥,定期消毒,預防疾病發(fā)生。
2.4定期測量奶牛的體尺、體重,評價生長發(fā)育狀況,調整飼養(yǎng)方案;并將測量記錄填入奶牛譜系。
2.5哺乳期犢牛在犢牛島內單獨飼養(yǎng),斷奶后按生長發(fā)育狀況進行分群,采用散欄飼養(yǎng)的管理模式。
3 后備牛各階段的飼養(yǎng)管理要點
3.1 哺乳期犢牛0~60日齡的飼養(yǎng)管理
3.1.1新生犢牛應在出生后1小時內飼喂初乳,飼喂量為2~2.5kg,溫度為38℃±1℃,第二次飼喂應在出生后6~9小時,連續(xù)3天,3天后逐漸過度到飼喂常乳或犢牛代乳粉。如果成母?;疾』蚴穷^胎牛,可飼喂分娩日期相近的其他健康母牛的初乳或以前冷凍保存的其他健康母牛的初乳。
3.1.2犢牛出生一周后訓練吃草料,逐漸增加其喂量。
3.1.3哺乳期為60天,全期喂奶量380~420kg,每日喂三次,每次喂量約為全天總量的1/3。擠出臍內污物,在距腹部6~8cm處斷臍,并用5%的碘酒消毒,擦干牛體;稱重、填寫出生記錄、放入犢牛島。
3.1.5犢牛出生10日內,打耳號、照相、登記譜系。
3.1.6去角:犢牛出生后3~4周去角(用電烙鐵或藥物去角)。
3.1.7去副乳頭:在犢牛出生后2~3周進行(用剪刀在乳頭基部剪去),并做好消毒。
3.1.8犢牛飼喂應做到“五定”、“四勤”。“五定”即:定質、定時、定量、定溫、定人;“四勤”:勤打掃、勤換墊草、勤觀察、勤消毒。
3.1.9犢牛的生活環(huán)境要求清潔、干燥、冬暖夏涼,保證圈舍空氣清新和犢牛接受光照。哺乳期犢牛應一牛一欄單獨飼養(yǎng),犢牛用具、飼槽保持清潔衛(wèi)生。犢牛轉出后用濃度2%火堿徹底消毒牛欄及用具,更換褥草。
3.1.10保證犢牛充足、新鮮、清潔衛(wèi)生的飲水,冬季飲溫水。每天飲水量平均為5~8kg/頭。
3.1.11 嚴格執(zhí)行飼養(yǎng)方案,做好斷奶階段的過渡飼養(yǎng),60日齡結束哺乳期。測量體重后轉入斷奶群。
3.2 犢牛期(斷奶~6月齡)的飼養(yǎng)管理要點
3.2.1隨著犢牛月齡增長,逐漸增加優(yōu)質粗飼料喂量,選擇優(yōu)質干草與苜蓿供犢牛自由采食,4月齡前禁止飼喂青貯等發(fā)酵飼料。
3.2.2做好斷奶犢牛過渡期的飼養(yǎng)管理,減少由于斷奶、日糧變化及氣候環(huán)境造成的應激。
3.2.3犢牛滿6月齡,日糧干物質采食量應達到4.5 kg/d;犢牛混合
3.1.4犢牛出生后立即清除口、鼻、耳內的粘液,確保呼吸暢通;擠出臍內污物,在距腹部6~8cm處斷臍,并用5%的碘酒消毒,擦干牛體;稱重、填寫出生記錄、放入犢牛島。
3.1.5犢牛出生10日內,打耳號、照相、登記譜系。
3.1.6去角:犢牛出生后3~4周去角(用電烙鐵或藥物去角)。
3.1.7去副乳頭:在犢牛出生后2~3周進行(用剪刀在乳頭基部剪去),并做好消毒。
3.1.8犢牛飼喂應做到“五定”、“四勤”?!拔宥ā奔矗憾ㄙ|、定時、定量、定溫、定人;“四勤”:勤打掃、勤換墊草、勤觀察、勤消毒。
3.1.9犢牛的生活環(huán)境要求清潔、干燥、冬暖夏涼,保證圈舍空氣清新和犢牛接受光照。哺乳期犢牛應一牛一欄單獨飼養(yǎng),犢牛用具、飼槽保持清潔衛(wèi)生。犢牛轉出后用濃度2%火堿徹底消毒牛欄及用具,更換褥草。
3.1.10保證犢牛充足、新鮮、清潔衛(wèi)生的飲水,冬季飲溫水。每天飲水量平均為5~8kg/頭。
3.1.11 嚴格執(zhí)行飼養(yǎng)方案,做好斷奶階段的過渡飼養(yǎng),60日齡結束哺乳期。測量體重后轉入斷奶群。
3.2 犢牛期(斷奶~6月齡)的飼養(yǎng)管理要點
3.2.1隨著犢牛月齡增長,逐漸增加優(yōu)質粗飼料喂量,選擇優(yōu)質干草與苜蓿供犢牛自由采食,4月齡前禁止飼喂青貯等發(fā)酵飼料。
3.2.2做好斷奶犢牛過渡期的飼養(yǎng)管理,減少由于斷奶、日糧變化及氣候環(huán)境造成的應激。
3.2.3犢牛滿6月齡,日糧干物質采食量應達到4.5 kg/d;犢?;旌狭衔沽?.5~2 kg/d。
3.3 育成牛飼養(yǎng)管理要點
3.3.1育成牛根據生長發(fā)育及生理特點可分為7~12月齡和13~16月齡。
3.3.2日糧以粗飼料為主,每天混合精料2~2.5kg,干物質采食量達到7.8kg。
3.3.3培育目標:達到14~15月齡參加配種,參配體重380kg以上,注重體尺增長。保持適宜膘情(2.8~2.9分)。
3.3.4注意觀察發(fā)情,做好發(fā)情記錄,以便適時配種。
3.4青年牛飼養(yǎng)管理要點
3.4.1按月齡和妊娠情況進行分群管理,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6月齡~18月齡、19月齡~預產前60天、預產前60天~預產前21天、預產前21天~分娩。
3.4.2做好發(fā)情、配種、妊檢等繁殖記錄。
3.4.3根據母牛體況、胎兒發(fā)育階段,按營養(yǎng)需要掌握精料供給量,防止過肥。
3.4.4產前采用低鈣日糧,減少苜蓿等高鈣飼料喂量,控制食鹽喂量。
3.4.5注意觀察牛只臨產癥狀,做好分娩前的準備工作。
3.4.6以自然分娩為主,掌握適時、適度的助產方法。
二、成母牛的飼養(yǎng)管理
1 成母牛飼養(yǎng)管理總則
1.1 按奶牛不同的泌乳階段和生理階段分群管理,確立各階段的飼養(yǎng)管理方案。
1.2 采用合理的飼養(yǎng)工藝,為各泌乳階段奶牛提供營養(yǎng)平衡、精粗比例合理的高質量日糧。
1.3 注重奶牛衛(wèi)生保健,為奶牛創(chuàng)造干凈、干燥、舒適的環(huán)境。
1.4 根據DHI報告對牛群實施科學有效的飼養(yǎng)管理。
1.5 成母牛運動場的面積要求:每頭25~40m2;涼棚面積每頭6~8 m2。
1.6 成母牛運動場中設置補飼槽,泌乳牛應設置鹽槽。
1.7 做好成母牛的乳房保健和肢蹄護理。
1.8 保證充足、新鮮、清潔的飲水供應,冬季防止結冰,夏季防止水溫升高。
2 成母牛不同泌乳階段的生理規(guī)律2.1泌乳階段奶牛的生理規(guī)律,可以用泌乳、體重、干物質采食量三條曲線來描述,如下圖。
2.2泌乳曲線
2.2.1奶牛產后40~60天達到產奶高峰。
2.2.2峰值產奶決定整個泌乳期產量,峰值增加1㎏,全期增加200~300㎏。
2.2.3群體中頭胎牛的高峰奶相當于經產牛的75%。
2.2.4干奶期飼養(yǎng)、奶牛體況、產后失重影響峰值奶量。
2.3干物質采食量變化曲線
2.3.1奶牛臨產前7~10天,由于生理變化,干物質采食量下降25%。
2.3.2由于泌乳高峰出現在產后40~60天,而干物質采食量高峰發(fā)生在產后70~90天,此階段奶牛處于能量負平衡,表現為產后體重下降。
2.3.3合理的飼養(yǎng)管理可提高干物質采食量、產奶量,減少產后失重及降低發(fā)病率,利于產后發(fā)情。影響奶牛干物質采食量的因素為: 日糧水分:以45~55%為宜,當高于50%時,每高出1%,DMI下降體重的0.02%。飼料品質,優(yōu)質牧草可以提高DMI。全天候采食與全混日糧TMR可以提高DMI。清潔的飲水可以提高DMI。
2.4體重變化曲線及體況評分
2.4.1奶牛產犢前體況處于3.5~3.75分,由于泌乳早期動用體儲備維持較高產奶量的需要,造成體重下降。泌乳早期體損失不應超過50~70㎏。
2.4.2產后90~100天奶牛體況降到最低谷(約在2.5分),隨著產奶量的的變化和奶牛采食量的增加,體重開始恢復。
2.4.3奶牛在泌乳中期體重應得到恢復,200 天時體況應達到3分。
2.4.4停奶前達到適宜體況(3.5~3.75分),并在整個干奶期得以保持。
2.4.5各階段體況變化與評分情況如圖示
3 成母牛各階段飼養(yǎng)管理要點
3.1干奶前期(停奶~產前21天)
3.1.1此階段飼養(yǎng)管理的目的是調節(jié)奶牛體況,維持胎兒發(fā)育,使乳腺及機體得以休整,為下一個泌乳期做準備。
3.1.2停奶前10天,應進行妊娠和隱性乳房炎檢測,確定妊娠以及乳房健康正常后方可進行停奶。配合停奶應調整日糧,逐漸減少精料給量。
3.1.3停奶采用快速停奶法,最后一班將奶擠凈,用酒精將乳頭消毒后,注入專用干奶藥,轉入干奶牛群,并注意觀察乳房變化。
3.1.4奶牛體況應處于3.5~3.75分,可根據個體不同體況,增減精料喂量。
3.1.5控制食鹽、苜蓿喂量,運動場不設補鹽槽。
3.2干奶后期(產前3周~分娩)
3.2.1此階段又稱為為圍產前期,體況評分:3.5~3.75分。
3.2.2干物質攝入達10~11kg,粗蛋白水平15%,鈣的水平0.7%,磷的水平達0.3%。飼養(yǎng)戰(zhàn)略:做好干奶牛和新產牛日糧的過度,以適應泌乳早期的高濃度日糧。
3.2.3管理上應做好產前的一切準備工作。床位產間保持清潔、干燥,每天消毒,隨時注意牛只狀況。
3.3泌乳前期(分娩~產后21天)
3.3.1此階段又稱為圍產后期,體況評分為3~3.5分。此階段應做好產前、產后日糧的轉換,使牛只盡快提高采食量,適應泌乳牛日糧;盡快徹底排出惡露,恢復繁殖機能。
3.3.2 視食欲、消化、惡露、乳房情況每日增加0.5kg精飼料,自由采食干草。提高日糧含鈣量。每千克日糧干物質含鈣0.6%,磷0.3%,精粗比為40:60,粗纖維含量不少于23%。
3.4產房的管理
3.4.1產房要保持安靜,干凈衛(wèi)生;晝夜設專人值班。
3.4.2根據預產期做好產房、產間、助產器械工具的清洗消毒等準備工作。
3.4.3母牛產前1~6小時進入產間,消毒后軀。通常情況下,讓其自然分娩,如需助產時,要嚴格消毒手臂和器械。
3.4.4母牛產后立即喂麩皮鹽水,清理消毒產間,更換褥草,做好產科檢查。
3.4.5母牛產后30分鐘到1小時內擠第一次奶,擠2~3 kg。如果沒有乳房炎,從第二班開始,可以上機擠奶。
3.4.6產后24小時內觀察胎衣排出情況,如脫落不全或胎衣不下,及時進行處理。
3.4.7奶牛產后7~15天,經健康檢查,正常牛方可出產房,并做好交接手續(xù)。異常牛,單獨處理。
3.4.8奶牛出產房時,可視情況進行修蹄。
3.5泌乳盛期的飼養(yǎng)管理(產后21天~100天)
3.5.1日糧干物質采食量達到23kg。每千克干物質應含奶牛能量單位2.4,粗蛋白占16~18%,鈣1%,磷0.46%。精粗比掌握在60:40,粗纖維含量不少于15%。體況評分2~2.5分。
3.5.2注意飼喂優(yōu)質干草,對減重嚴重的牛添加脂肪,滿足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飼喂標準,保證瘤胃內環(huán)境平衡。
3.5.3提高日糧能量濃度,保證充足的采食時間,提高奶牛干物質采食量,減少產后負平衡,盡早達到并維持產奶高峰。
3.5.4搞好產后監(jiān)控,及時配種。
3.6 泌乳中期的飼養(yǎng)管理(產后101~200天)
3.6.1此階段產奶量逐漸下降(月下降幅度為5~7%),飼養(yǎng)方案:料跟著奶走,精料可漸減,延至第5~6個泌乳月時,精粗比(50~45):(50~55),干物質采食量達22kg,粗蛋白水平達16%,鈣水平達0.8%,磷水平達0.42%,體況為2.5~3分。應盡量延長奶牛的泌乳高峰并逐漸恢復體況。
3.6.2在日糧中適當降低能量、蛋白含量,增加青粗飼料的喂量。
3.6.3此階段奶牛能量處于正平衡,奶牛體況逐漸恢復,每日有0.25~0.5kg的增重。
3.7泌乳后期的飼養(yǎng)管理(產后201~停奶)
3.7.1干物質采食量達19kg,粗蛋白水平14%,鈣0.6%,磷0.36%,精粗比例30:70,粗纖維含量不少于20%。體況評分達到3.0~3.5分。
3.7.2合理控制精料量,防止奶牛過肥,停奶時應在3.5分。
3.7.3該階段以恢復牛只體況為主,體況應保持3.0~3.5分。
3.7.4加強管理,防止流產。3.7.5做好停奶工作,為下胎泌乳打好基礎。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