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wjj100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產房實用技術匯集

  [復制鏈接]
11
 樓主| 發(fā)表于 2010-7-22 12:17:17 | 只看該作者
催產素的使用
實踐中,產房母豬產豬時,產一頭豬后不要注射催產素(有一次,一頭母豬產一頭后接著注射20單位催產素,結果子宮頸打不開了,沒法助產--死亡),初產母豬當產第一頭后更不要注射要等到產四五頭豬后或產程20分種后再注射,等母豬無力時才能注射。第一次注射10單位,第二次20單位。PIC一個產程要求最多30單位。不能打多了,實踐重于理論。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fā)表于 2010-7-22 12:17:57 | 只看該作者
斷奶前死亡原因的分析
由于錯綜復雜的原因圍繞著幾乎每一例斷奶前死亡,所以斷奶前死亡率多年來一直徘徊在10%上下。養(yǎng)豬者為減少斷奶前死亡所能采取的措施,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母豬分娩時不離人。作者在2002北卡羅來那養(yǎng)豬會議上發(fā)表了本文。
全國畜禽健康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數(shù)據(jù)(NAHMS,2001)表明,母豬的平均窩產仔數(shù)為10.9頭,窩活產仔數(shù)為10.0頭,而僅8.9頭能活到斷奶的時候??梢?,斷奶前死亡率達到11%。
相比之下,NAHMS(1990和1995)的數(shù)據(jù)表明,窩產活仔數(shù)分別為9.9和9.5頭,窩斷奶仔數(shù)分別為8.4和8.6頭。所以,盡管1990到1995年之間斷奶前死亡率有所下降,但1995到2000年間卻略有上升。由于平均窩產仔數(shù)一直有所增加,所以我們能夠實現(xiàn)1990到1995和2000年間窩斷奶仔數(shù)緩慢增加,使其分別達到8.4頭、8.6頭以及當前的8.9頭。
NAHMS(2000)的數(shù)據(jù)表明,在11%的斷奶前死亡中,一半以上(52.1%)死于母豬的擠壓,16.7%死于饑餓,11.5%死于“其它已知原因”,74%死于“未知原因”,3%死于呼吸道疾患。大多數(shù)仔豬在17.2日齡時斷奶,平均斷奶日齡為19.3。
錯綜復雜的原因
盡管上述數(shù)據(jù)表明,斷奶前死亡由多種原因引起,但在實際上中仔豬卻死于若干種可能原因之間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比如,研究表明,體重較輕的仔豬對寒冷比較敏感,因而會躺在離母豬較近處取暖,從而比較容易被母豬壓死。
同樣,仔豬如果因為疾病、受傷、搶不到奶頭、或者只是因為睡過頭而少吃一次奶,就會進人因衰弱而吃不到下一次奶從而變得更衰弱的惡性循環(huán)直到其被餓死為止。因此,盡管其死因可被列為“饑餓”,但在實際上卻是因為體重輕、保溫能力差、嘈雜的分娩環(huán)境(可能造成仔豬吃不到奶)以及環(huán)境中存在的病原體等等因素的綜合作用最終造成了其死亡。
由于這些錯綜復雜的原因圍繞著幾乎每一例斷奶前死亡,所以斷奶前死亡率多年來一直徘徊在10%上下。
分娩
仔豬的出生過程是降低斷奶前死亡率中首先受關注的問題。以上所述的資料表明,每窩仔豬出生時有0.9頭是死的。這些死亡中大部分是由于死產,其余則為疾病或子宮內競爭造成的木乃伊胎兒。隨著窩產仔數(shù)的增加,死產數(shù)也在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這是產程延長所致。隨著產程延長,仔豬就比較容易陷入缺氧的狀態(tài)之中。缺氧不但可在仔豬出生前就將其殺死,還可造成出生的仔豬活力下降。這些仔豬就比較容易挨餓,因而也就比較容易被壓死或得病。此外,隨著仔豬初生重的增加,產程也會因此而延長,從而也就更容易發(fā)生缺氧。窩產仔數(shù)增加會增加窩內仔豬體重的差異,使有些仔豬競爭不過其同胞仔豬而容易挨餓或被壓死,從而也會增加斷奶前死亡。
溫度應激
仔豬剛一出生便經歷的最重要的應激因子之一就是要適應其周圍的溫度環(huán)境。豬和許多哺乳動物不同,仔豬不具有褐色脂肪組織(褐色脂肪組織可產生大量的熱以幫助幼畜保持體溫)。這一事實,加上仔豬的皮下脂肪極少并且缺乏被毛,這些都使仔豬比較難以適應較涼的周圍環(huán)境。因此,仔豬需要靠近母豬或者靠近一個熱源以便防止受寒。 顫抖是仔豬在寒冷環(huán)境中產生的支持性反應,以便產生較多的熱量;然而,如果仔豬受寒時間太久,就容易得病、挨餓和被壓死。母豬的腹部是新生仔豬的優(yōu)良熱源,但其位置使得仔豬極易受壓;如果沒有適當?shù)奶娲鸁嵩?,仔豬的壓死率就會很高。
使用取暖燈可極大地幫助仔豬離開母豬的腹部而進入安全區(qū)域從而避免被壓死。遺憾的是,仔豬要到出生3天后才能穩(wěn)定地被吸引到取暖燈下,而大多數(shù)斷奶前死亡都發(fā)生在這出生后頭三天內。在這三天時間內,母豬腹部對仔豬的吸引力大于取暖燈的吸引力。
研究表明,如果將母豬的氣味施放到取暖燈下,那么仔豬就會較多地被吸引到這一安全區(qū)內。更多地研究如何將仔豬吸引到安全區(qū)內,將有助于降低斷奶前死亡率。和仔豬的其它死因一樣,溫度應激也和許多因子之間有著復雜的相互作用。比如,體重輕的仔豬因為體表面積與體重的比率較高而比較容易受寒。這一點,加上對母豬乳頭競爭不過其它仔豬,常常使仔豬容易挨餓,而這又使仔豬容易被壓死
此外,不同豬種耐寒能力的差異也是值得注意的,中國梅山豬仔豬的耐寒能力高于大白豬。這一差異并非由于其仔豬具有較多的脂肪,也非由于其仔豬的體重較大,事實上梅山豬仔豬的體重小得多,而是由于母豬的泌乳量以及乳中的乳脂率高于大白豬。能量含量較高的日糧使得梅山仔豬能產生較多的代謝熱因而有較強的耐寒能力。
營 養(yǎng)
顯然,母豬充足的泌乳量是確保仔豬良好營養(yǎng)的關鍵因素。隨著窩產仔數(shù)的增加,對這一點就越來越不能忽視。窩產仔數(shù)較多,就需要母豬具有較大的泌乳量才能保證全窩仔豬的存活。增加泌乳量,是增加仔豬養(yǎng)分攝取量的有效措施??稍黾幼胸i的能量攝入量,從而增加仔豬體內的脂肪沉積量。然而,初乳的總攝取量會下降。
為仔豬提供優(yōu)質乳汁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保持一個能使母豬增加采食量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應激和疾病應激都可降低母豬的采食量。熱應激尤其能降低采食量。這就為養(yǎng)豬者提出了一個難題,他必須在滿足仔豬保溫的需要和為母豬提供較為涼爽的環(huán)境之間保持適當?shù)钠胶狻?br /> 疾 病
盡管大多數(shù)斷奶前死亡都由與管理問題密切有關的非傳染性因素造成,但還是會發(fā)生由疾病造成的死亡,并且這也會是災難性的。和所有的哺乳動物一樣,仔豬初生時在免疫上是空白的,完全依靠母源抗體來提供對傳染性疾病的保護性抵抗力。因此,攝入母豬分娩后12小時內分泌的富含免疫球蛋白的初乳,對于仔豬的存活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仔豬出生后48小時,其腸道就不再能吸收這些保護性免疫球蛋白。到10日齡時,仔豬就能產生自己的抗體,這會與能存在14天左右的母原抗體發(fā)生重疊。因而,任何降低初乳攝入量的因素,比如冷應激,就會使新生仔豬因缺乏保護而易于患病。
出生先后順序也會影響新生仔豬獲取免疫球蛋白的量。由于免疫球蛋白在初乳中的含量可在分娩開始后6小時內下降50%,窩產仔數(shù)多時產程就會延長,這樣就會使得后生出的仔豬只能得到較少的被動免疫力。母豬群的地方性病原體狀態(tài)也會影響到仔豬是否會得病。感染母豬生出的仔豬比較容易得細菌性或病毒性疾病。
母豬和仔豬
50%以上的斷奶前死亡都是由于母豬擠壓造成的,所以極為重要的就是要檢查母豬的母性行為。研究發(fā)現(xiàn),當母豬變換位置時,尤其是從臥姿變?yōu)檎咀嘶蛘邚恼咀俗優(yōu)榕P姿時,仔豬就會被壓。然而,圈養(yǎng)的母豬在變換臥姿時也會壓死相當數(shù)量的仔豬。
有趣的是,有證據(jù)表明,母豬的早期經驗會影響其母性能力,因為據(jù)發(fā)現(xiàn)群養(yǎng)母豬的仔豬有較低的死亡率。
母豬能夠表現(xiàn)出有益的母性行為,而現(xiàn)已證明限位飼養(yǎng)可預防其天然的“抗仔豬擠壓”行為,從而表明了為什么產仔籠能夠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仔豬死亡問題的一個反常現(xiàn)象是,大多數(shù)母豬都對其仔豬被壓時發(fā)出的痛苦叫聲不發(fā)生反應。然而,能夠對仔豬痛苦叫聲發(fā)生反應的母豬就能較好地在仔豬被壓前將其釋放出來。
對這種無反應現(xiàn)象的一個解釋是,處于產仔籠內的母豬能聽到鄰居仔豬的叫聲,而無論其作何反應都無法使鄰居仔豬停止叫喊,于是它們就學會了在仔豬叫喊時不作反應。
各種減少擠壓的管理方法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這主要是因為研究方向集中在控制和/或改變母豬的行為上,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仔豬在擠壓死亡中所起的作用。
仔豬斷奶前死亡的另一個反?,F(xiàn)象是,母豬兇猛對待其仔豬。兇猛行為的特點是對其仔豬過度地攻擊,而這就會導致一些仔豬受傷或死亡。在對商品新母豬進行的一項綜合調查中,研究人員測定了兇猛行為的發(fā)生率以及與這一有害行為有關的一些因素。
這些數(shù)據(jù)顯示,5.3%的新母豬表現(xiàn)了朝向仔豬的攻擊,這些母豬的2.5%至少對其一頭仔豬進行了致死性的兇猛攻擊。新母豬對其仔豬的攻擊行為導致了0.6%的死亡,而0.14%的仔豬受傷。有趣的是,這些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如果產房的燈一直開著,兇猛攻擊的發(fā)生率就可降低。
此外,攻擊仔豬的母豬,比如新母豬,比較可能在第二胎時表現(xiàn)攻擊行為。數(shù)據(jù)表明,具有攻擊性的母豬比較怕人,還表明容易與人交流的母豬不具有攻擊性而比較能保護其仔豬。害怕仔豬,青春期缺乏經驗以及分娩時的疼痛,都與攻擊行為有關。然而,攻擊行為的確切原因仍難以弄清。
設 備
減少仔豬壓死的早期措施是將母豬限制在小于傳統(tǒng)圈舍的豬圈中。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廣泛采用產仔籠以后,擠壓的發(fā)生率以及由此造成的仔豬死亡率大大降低了。確實,大多數(shù)研究結果都表明,將母豬飼養(yǎng)在小圈內或者關在產仔籠中,的確降低了仔豬的死亡率。
由于養(yǎng)豬業(yè)在六十年代承受到了較大的經濟壓力,這一管理措施于是在那時得到了加強。遺憾的是,仔豬被壓死仍然是養(yǎng)豬者的一個大問題。NAHMS的數(shù)據(jù)表明,從1991年到2000年仔豬的壓死率一直都保持高而穩(wěn)定。斷奶前死亡一直都是養(yǎng)豬業(yè)經濟損失的一個重要來源。有趣的是,約一半的仔豬斷奶前死亡發(fā)生在1~3日齡期間。
已經進行了很多試驗來研究母豬分娩期間的圈欄設計在減少仔豬斷奶前死亡中的作用。大約0.6×2.2米的典型產仔籠是如今產房中最常用的母豬圈欄。然而,據(jù)發(fā)現(xiàn),產仔籠的設計可影響仔豬的死亡率,因為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比較寬(64厘米)的產仔籠中擠壓的發(fā)生率高于狹窄(55厘米)的產仔籠。遺憾的是,很少有人研究妊娠期圈欄對以后仔豬成活率的影響。圈欄大小和形狀的改變之所以未能成功地減少仔豬的受壓,一個主要原因是仔豬剛一出生就被吸引到母豬的乳房處,并且在出生后頭3天的大部分時間內都喜歡躺在那里。在這最初的3天之后,才常常見到仔豬使用取暖燈而非母豬乳房。
仔豬對躺臥區(qū)喜好的改變,有助于仔豬避免被壓死的厄運。盡管已經證明母豬的圈欄環(huán)境對仔豬被壓具有顯著作用,但是母豬的軀體限制以及母豬和仔豬的行為也是不可忽視的。
管理要點
養(yǎng)豬者為減少仔豬斷奶前死亡而采取的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行動就是做到母豬分娩時不離人。對新生仔豬給以及時的關心和幫助,可保證仔豬找到母豬的乳頭并能吃到足量的初乳。此外,可將可能受壓的仔豬放置在取暖燈下的安全地點直到它們能夠自己爭搶到乳頭為止。 管理人員可照顧那些弱小因而必須較長時間呆在取暖燈下的仔豬,保證它們不至于受寒。此外,在照料母豬分娩的同時,還可注意幫助鄰圈的母豬(可能已經分娩)照顧好它的仔豬。
溫度環(huán)境是第二需要加以注意的問題。既要確保母豬不感到太熱,又要確保仔豬有足夠的溫暖,是一件需要機敏處置的事。然而,在這兩方面都取得成功,就可使母豬的采食量達到最大,從而能對仔豬提供較多的營養(yǎng),這能幫助仔豬避免營養(yǎng)不良和發(fā)生疾病。
此外,保持環(huán)境清潔從而減少母豬和仔豬得病的機會,是有許多工作要做的。不可忽視母豬的健康。母豬不健康、跛行或者長瘡,在躺下時就會不便,也不便于對仔豬作出反映,從而仔豬就會比較容易被壓死。

wjj1001 于 2010-7-22 12:18 補充以下內容

1.可以看母豬乳房的下垂成度,來看母豬胎次大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fā)表于 2010-7-22 12:18:32 | 只看該作者
閹割禁忌
1.患病的豬忌閹割 閹割本身對豬是個很大的刺激,對生病豬實施閹割,會降低其機體的抗病能力,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死亡。特別是不能給患傳染病的豬閹割,因此時閹割最易引起疫病傳播。
2.發(fā)情期的母豬忌閹割 母豬發(fā)情時輸卵管紅腫充血,閹割容易引起大出血,甚至造成死亡。若事前不了解情況,在閹割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子宮、輸卵管充血,應先結扎輸卵管后摘除卵巢,不要摘除子宮,以防大出血。若閹割時操作不慎,閹后也會重新發(fā)情。

3.飽食后的豬忌閹割 飽食后豬腹壓增大,易造成腸管或子宮角嵌頓或腸管脫至陰囊,易切破腸管。若在豬飽食后閹割,易損傷胃腸和影響豬的消化吸收及生長。小母豬的子宮、卵巢不易擠出切口,容易引起腸破裂。
4.剛購進的豬忌閹割 環(huán)境變化和運輸都會對剛購進的豬造成應激,如果馬上實施閹割,會發(fā)生急性死亡。
5.仔豬斷奶時忌閹割 仔豬受到斷奶、母仔分離、重新合群等因素的刺激,緊接著閹割,會影響仔豬生長,增加水腫病等發(fā)生率。應在其斷奶前兩周或斷奶1~2周后進行,以體重7~10千克為宜。
6.忌閹割時不消毒 不消毒極易引起術后傷口感染和疥癬病、寄生蟲等病的傳播。
7.炎夏中午忌閹割 因閹割后如輸卵管不結扎,易引起出血過多,導致死亡。
8.陰戶大的忌閹割 陰戶大的豬輸卵管粗壯,卵巢系膜毛細血管充血。應選用絲線或消毒過的苧麻牢固地結扎住卵巢系膜后,方可切除卵巢。
9.手術時忌麻痹大意 閹割應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進行,以免出事故。如閹割15千克以下的小公豬時,摘除睪丸前要將精索捋細或捻轉精索再拉斷,以防出血。閹割大公豬時要結扎精索后摘除睪丸,防止大出血和術部感染。閹割母豬時應把握好入刀深度,防止傷及內臟或腹部主動脈,引起失血死亡。閹割大母豬時,刀口處皮膚、腹膜都要縫合,以免造成腸管漏于皮下,發(fā)生粘連壞死。
10.無消毒藥水忌閹割 閹割術部要剃毛,用5%的碘酊消毒,手和手術刀用25%的酒精消毒,防止術部細菌感染發(fā)炎。另外,懷孕期的母豬也不要閹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fā)表于 2010-7-22 12:19:10 | 只看該作者
慎用“乳前免疫”
最近幾年時間,關于“乳前免疫”(Precolostral vaccination)(或者叫哺乳前免疫、超前免疫、零時免疫)的提法不斷見諸于雜志和技術資料,其方法是在仔豬出生后哺乳前0-2小時立即給仔豬注射豬瘟疫苗。在我國,最早使用“乳前免疫”的臺灣地區(qū)也已經開始反思該種免疫方法帶來的負面影響。根據(jù)筆者的分析,個別文章片面夸大了乳前免疫的效果,有些場甚至推而廣之應用到了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疫苗,給生產者造成了誤導的作用,或產生了不良的免疫效果?,F(xiàn)以豬瘟為例分析如下,僅供同行參考。
豬瘟在國外的最早記載見于:1822年在法國,1830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爆發(fā),1833年在德國爆發(fā),1899年在南美,1900年在南非爆發(fā)。目前已經消滅該病的國家有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英國、冰島、新西蘭、葡萄牙、北歐諸國家、瑞典和美國等。他們采用的方法是①停用疫苗;②準確而快速的診斷;③全場撲殺;④嚴禁從豬瘟國家或地區(qū)進口毛豬及相關產品等。一個國家和地區(qū)要清除豬瘟這種疾病,將面臨疫苗停止使用的這樣一段時期,這對污染場來說,可能存在著極大的潛在危險;由于豬瘟疫苗是某些生物藥廠的主導產品,停用豬瘟疫苗可能會使這些廠家遭受巨大的影響,這些廠家應該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某些國家不能成功根除本病的一個主要原因是:①豬瘟病毒在豬體內的持續(xù)性感染;②病毒在豬場內的循環(huán)感染;③致弱毒株的反復出現(xiàn)。
一、豬瘟病毒的特性
豬瘟病毒原來稱豬霍亂病毒(Hog Cholera Virus ,HCV),但為了與人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相區(qū)分,后來改稱為經典型豬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在臨床上,發(fā)病豬主要以高熱、全身出現(xiàn)出血病灶及白細胞減少等為主要特征。根據(jù)豬體和豬瘟病毒之間的相互作用,其臨床表現(xiàn)分為三種類型:急性型、慢性型和溫和型。雖然豬對CSFV感染的詳細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在豬瘟的預防控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豬瘟病毒主要經由口鼻接觸感染,扁桃體為病毒最早侵犯的組織,豬瘟病毒首先于扁桃體隱窩上皮感染增殖后,隨著淋巴循環(huán)而感染局部淋巴結并進行第二次增殖,繼續(xù)進入血液循環(huán),造成初期的病毒血癥。隨著病毒血癥的形成,豬瘟病毒在相應的各個組織器官中進行感染與增殖,引起持續(xù)性的病毒血癥。實驗證明,豬瘟病毒可以感染巨噬細胞,但并不影響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巨噬細胞只是提供給豬瘟病毒的一個臨時性場所,然后豬瘟病毒會進一步侵害其它的免疫系統(tǒng)。一般來說,豬瘟病毒在外界環(huán)境的存活時間并不長(如病毒在空的豬舍內存在的時間短于48小時),活的保毒豬體才是豬場的主要傳染源。在爆發(fā)豬瘟的豬場,豬瘟病毒可在爆發(fā)豬瘟后2個月內,由母豬的唾液及血液中分離到豬瘟病毒,兩個月后,則不易從母豬分離到豬瘟病毒,但仍然可以從小豬的鼻腔和肛門拭子分離到病毒。
二、豬瘟疫苗的發(fā)展和使用
臺灣在上世紀30年代,曾制造福爾馬林豬瘟臟器疫苗進行預防,但它的免疫效力幾乎為零,直到1948年臺灣地區(qū)的豬瘟發(fā)生率仍然高達81.3%之多。1949 年臺灣研制結晶紫豬瘟疫苗成功后即大量制造供應所需。但因它的免疫期短,加上豬只的頻繁流動,未能成功控制豬瘟。1952年臺灣的李崇道博士由菲律賓引進使用兔化豬瘟弱毒株已接種的兔子一只和脾臟一條。歷經9年前后累計通過兔體800多代的研究終于研制成功LPC-CHINA株(LPC乃取名紀念原兔化弱毒株(L),由菲律賓(P),Coronel 博士(C)贈送之意),經過在臺灣全面使用,豬瘟發(fā)生率在1965年驟降為0.02%。在實驗過程中,他們曾經發(fā)現(xiàn)25代兔化毒對豬仍然有較高的致死率,到了80代兔化毒還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到了500代兔化毒對兔子的熱反應可達95%,兔子傳代800代后熱反應幾乎可以達到100%。我國建國初期,何正禮、方時杰等選用抗原性優(yōu)良的石門系毒株研究改進制成的豬瘟結晶紫疫苗效果明顯,廣泛應用后對控制當時豬瘟的流行曾起過一定作用。1956年周泰沖、袁慶志等研制成功的中國系(C系)豬瘟兔化弱毒疫苗,證明有高度安全性和優(yōu)良的免疫原性,且無殘毒,毒力不返強。
另外,與豬瘟病毒同屬的病毒還有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VDV)和羊的邊界病毒(BDV)等。若豬在出生后感染BVDV和BDV時病理損害甚為輕微、甚至沒有。但先天性感染的胎豬和乳豬則出現(xiàn)相應的病理變化,包括慢性胃腸炎、敗血癥及淋巴結、心外膜和腎臟的出血。消化道炎癥的特征為卡他、肥大或潰瘍。為防止BVDV或BDV感染豬,必須制止牛、羊直接或間接與豬接觸或給豬飼喂牛羊乳制品及下腳料。用牛源原代細胞或含犢牛血清的營養(yǎng)液制備CSF疫苗也是非常危險的,必須嚴格控制疫苗的制作過程。
一般來說,根據(jù)豬瘟病毒在豬體內的適應程度,CSFV有強毒株和弱毒株之分,弱毒株(甚至包括低代次傳代的兔化豬瘟弱毒疫苗)毒力在經過豬體傳代后會有毒力增強的現(xiàn)象。1997年拉丁美洲的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國再次爆發(fā)了豬瘟,這兩個國家曾在80年代早期就宣布消滅了豬瘟;同年,在歐洲的多個國家,包括荷蘭和比利時,也再次爆發(fā)了此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由此可見,豬瘟的清除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母源抗體與豬瘟免疫
對于剛剛出生的動物,由于其本身的防御機能尚未成熟,主要還是靠母源抗體(亦稱移行抗體)來保護其健康。母源抗體也就是母體的免疫球蛋白,其傳遞給動物的途徑一般有三種:通過胎盤(如人、猴、兔)、通過初乳(豬、反芻動物、馬)和混合途徑(大白鼠、小白鼠、犬、貓)。通過胎盤傳遞的母源抗體主要是IgG,而通過初乳傳遞的主要是IgA。另外,只有禽類是通過卵黃將母源抗體傳遞給雛禽的。
胎盤是妊娠期間母體和胎兒彼此聯(lián)系的暫時性組織,也是胎兒獲得保護的第一道屏障。由于母體血液的營養(yǎng)是經過胎盤后再通過滲透的方式流向胎兒,故胎盤對任何一種物質(包括免疫球蛋白)的通過,都起著過濾屏障的作用。胎盤組織的層數(shù)越多,其過濾屏障作用就越強。靈長類和嚙齒類動物的胎盤組織為1~2層,而豬和馬有6層之多,所以母豬很難通過胎盤將抗體傳給仔豬。接種過豬瘟弱毒疫苗的母豬只有經過初乳才能將抗體傳給仔豬。
在免疫學上,有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這樣一個概念,它是指免疫活性細胞接觸抗原性物質后所表現(xiàn)的一種特異性的無反應狀態(tài)(a state of specific unresponsiveness),它與免疫抑制(immunologic inhibition)是有所區(qū)別的,后者指機體對各種抗原均呈無應答或低應答,且不具備抗原特異性,免疫抑制一般由免疫活性細胞發(fā)育缺損或增殖分化障礙所致??傊庖吣褪苡刑禺愋?,而免疫抑制無特異性。
一般來說,機體在免疫功能上愈不成熟,它對另一特定抗原產生耐受性也愈容易,如在胚胎期和新生期淋巴細胞尚未發(fā)育成熟的階段,接觸了抗原,那么,出生后都可特異性抑制對該抗原的反應。這種免疫耐受性建立的可能性已經被大量的實驗所證實。
大多數(shù)抗原在高劑量時能誘導免疫耐受,而低劑量時則引起免疫反應??乖瓌┝吭酱?,所引起的免疫耐受性越鞏固、越持久。由于機體出生后免疫系統(tǒng)逐漸成熟,一旦造成耐受后,繼續(xù)注入小劑量抗原時,就可延長耐受性。
實驗證實,患先天性持續(xù)性感染CSF的豬,不產生抗病毒的中和抗體,然而對CSFV以外的抗原-抗體反應一般正常,表明對該豬瘟病毒存在有特異性的免疫耐受性。仔豬剛出生時,立即注射豬瘟疫苗(特別是大劑量時)很容易誘導免疫耐受,出現(xiàn)類似于先天性的持續(xù)性感染。在免疫耐受的情況下,可能見不到明顯的臨床癥狀。
四、關于乳前免疫
下面讓我們看某雜志上曾經發(fā)表文章中的這樣一段話:
“對于乳前免疫,在給新生仔豬注射疫苗后,間隔多長時間吃乳的做法上五花八門,有0-3小時不等,導致超免效果甚微。通過對20日齡仔豬的抗體檢測證明,以注射疫苗后2小時吃初乳的豬抗體效價為最高,其理論依據(jù)是因為弱毒病毒注入仔豬體內后復制并刺激免疫系統(tǒng)產生免疫應答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大約需要2小時左右?!睆娜醵具M入機體,到這些弱毒被抗原遞呈細胞(APC)處理后傳遞給免疫系統(tǒng)產生免疫反應,僅僅需要兩個小時,結論的科學性可想而知。免疫反應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物學過程,不是一、兩個小時就能完成的。首先,弱毒疫苗接種后在體內是需要進行繁殖的,抗原物質也必須經過抗原遞呈細胞(APC)的處理后交予免疫活性細胞才能參與免疫反應。而哺乳仔豬吸吮母乳后就會立即將其吸收進入血液,免疫母豬通過初乳向仔豬轉移抗體,新生仔豬36-48小時內的腸粘膜對IgG都有通透性,隨后隨著小豬腸內的酶活性的增加,免疫球蛋白將被降解(看上去好象是腸道關閉了對免疫球蛋白的吸收);母源抗體的半衰期也接近14天左右,所以想通過延遲一、兩個小時哺乳來克服母源抗體的影響實在很天真,母豬產生母源抗體對仔豬產生保護作用也是多年進化的結果,我們不要企圖改變這樣的過程,而且恰恰是乳前免疫才有可能導致了母源抗體對疫苗效果的不良影響。
由于懷孕母豬的胎盤結構有六層之多,母豬中的抗體不可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因此,仔豬出生后必須立刻讓其吸食初乳,以獲得母源抗體來抵抗環(huán)境中各種病原的侵襲,延遲哺乳根本不利于仔豬的健康生長。
當然國內也有些實驗證實了乳前免疫的所謂良好效果,但他們忽略了在注射疫苗時對仔豬精心照料時所產生的效應。也忽略了免疫耐受的效應,暫時性地不出現(xiàn)臨床癥狀,恰恰為豬瘟在豬場內的隱性感染留下了隱患。故這種實驗缺乏嚴謹性、科學性和全面性,況且機體的免疫能力也不能完全靠血清中的特異性IgG抗體滴度來衡量,尚有IgA、IgM、T淋巴細胞、NK細胞和其他細胞因子等的綜合作用,所以不要總是指望血清中的抗體滴度保持高的狀態(tài),關鍵要看豬機體對病原反應的敏感性和高效性。對于豬瘟來說,一旦正常免疫后,一周后將產生免疫力,該免疫力最長可保持2-3年之久,特別是經過二次強化免疫以后。
五、豬瘟免疫失敗的原因分析
目前認為有以下幾種情況:  
1,疫苗問題:如疫苗的保存溫度、運輸條件,疫苗稀釋后多層次周轉,無冷藏車、不按規(guī)定時間使用等都會影響疫苗的質量。也有因疫苗針頭污染引起質量問題的。有的生產廠家或某批號疫苗低于生產標準,加之中途運輸,到使用時已不符合要求,有的地方使用二、三聯(lián)苗,疫苗之間的反應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干擾,也會使免疫效果受到影響。
經過比較發(fā)現(xiàn),我國的兔化弱毒株比國外的兔化弱毒株變異程度大,這與國內的疫苗株盲目濫用而可能發(fā)生抗原漂移或異源重組有很大的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生物藥廠、同一廠家的不同批次產品之間在核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
2,注射不確實(打飛針),甚至有些單位為了所謂“政績”,虛報注射率,或只收費不打針。這樣就會產生大量的免疫空白區(qū)。
3,胎盤感染:豬瘟病毒導致母豬繁殖障礙(流產、死胎、木乃伊胎)時部分存活豬會持續(xù)性感染,長期帶毒、排毒,具有免疫耐受性。接種疫苗后不僅不能產生免疫力,反而會激發(fā)豬瘟。
4,由于豬瘟病毒本身時刻都在變化,但我們在疫苗制作上跟不上它的變異,結果導致免疫失敗,這或許是免疫失敗的根本原因。國內的豬瘟病毒株型已經發(fā)生了變化,而各豬場依然使用原來的疫苗株。據(jù)報道,豬瘟病毒的株型變化率已達74%之多。病毒的多樣性、對免疫系統(tǒng)的損害、持續(xù)性感染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均為病毒較難清除而長期排毒的原因。
5,傳播途徑的控制:目前認為,傳播豬瘟的主要途徑包括車輛、欄舍、飼料和衣物,同時蒼蠅、鳥和人類活動也在機械性傳播上起重要作用。但這些并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6,抗體在母豬群和母源抗體在仔豬群間的分布參差不齊,對于豬瘟污染場,太早免疫可能免疫反應不良,太遲免疫可能面臨場內潛在豬瘟病毒感染的危險。如何確定一個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依然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7,集約化的飼養(yǎng)環(huán)境最容易造成環(huán)境及管理上的應激,從而降低豬體的防御能力和對疫苗的免疫反應能力。環(huán)境中的病毒容易在不同年齡豬群間循環(huán)感染,尤其在保育豬群。
8、對于少數(shù)的豬瘟污染場,仍有人還在使用乳前免疫。乳前免疫的方式耗費人力,而且并不符合管理精簡的原則,容易遺漏而使豬群未全面獲得免疫;又以這種方式免疫的豬只容易成為帶毒豬,造成防疫上的困難,所以不推薦使用這種免疫方式。從長遠的觀點看,哺乳前免疫后患無窮。
六、結論與展望
在生產現(xiàn)場,許多豬場為了避免所謂母源抗體對小豬免疫接種計劃的影響,長期對母豬不做加強免疫,這樣做的結果是可能增加胎盤感染的機會。所以,對母豬進行基礎免疫和加強免疫(記憶性免疫)顯得尤為必要。
從長遠和整體的觀點來看,根據(jù)抗體監(jiān)測的具體情況,目前的推薦免疫程序為:提倡公豬一年內注苗1~2次,母豬配種前空懷期注苗1次,每次接種以2~4頭份為宜,仔豬20~25日齡和60~65日齡各注苗1~2頭份。
1997年2月3日位於荷蘭西南部的布拉本省(Brabant)北方的一個豬場在送往屠宰的豬只中,由獸醫(yī)師發(fā)現(xiàn)了豬瘟病變,并立即下令關閉該屠宰工廠,并經血清中和試驗呈現(xiàn)陽性反應確認為HC。荷蘭政府在豬瘟發(fā)生時,遵照歐盟法令規(guī)定,發(fā)現(xiàn)有豬瘟臨床癥狀及血清檢驗呈陽性反應之豬只即全部撲殺。并在感染場3公里半徑內設置保護區(qū),禁止所有動物移動,10公里半徑劃為監(jiān)測區(qū),立牌公告所有豬只不能移動,豬農如果偷打疫苗,血清抗體呈現(xiàn)陽性反應,也全部撲殺并且不發(fā)放補償金。
總之,因為豬瘟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停止使用豬瘟疫苗是遲早的事情。要凈化豬瘟必須停止使用疫苗。如有豬瘟的發(fā)生,必須報告,屠殺,追蹤病毒來源,最終消滅本病。通過凈化豬瘟的好處將包括:1、削減疫苗接種的費用。2、減少斷奶時接種的應激。3、提高生產者的衛(wèi)生意識。4、提高企業(yè)知名度。5、擴大出口,尤其是向無豬瘟國的出口。
豬雖然是一種經濟動物,很多時候我們確實應該從經濟的觀點考慮問題,但豬同時又是一種活的生物體,它同樣有維持其本身身體健康成長的基本需求。因此,除了對豬做好應該做的免疫計劃外,還要供應給他們充足的營養(yǎng)、清潔的飲水和新鮮的空氣、滿足適合生長的空間,讓他們快樂地生長。我們人類千萬不可惟利是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fā)表于 2010-7-22 12:19:35 | 只看該作者
影響母豬生產性能的主要因素
1.品種與生理
1.1.        基因類型:如眉山豬及雜交豬排卵數(shù)高。
1.2.        年齡與胎次:2——5胎排卵多
1.3.        公豬誘情:刺激發(fā)情,增加排卵
1.4.        催情補飼:增加排卵,可提高0.5頭(如采食量不高可使用哺乳料)
1.5.        后備母豬的初配;220——230天,120——130㎏,第3次發(fā)情
2.查情配種
有時低繁殖力和少的窩產仔數(shù)一般就是由不準確的發(fā)情檢查引起的而非其它原因
3.環(huán)境
3.1.溫度
溫度對繁殖力的危害以高溫為主,低溫危害較少。氣溫高于28℃以上時,后備母豬的初情期延遲22天左右;而高溫對胚胎的影響主要在配后的初期(第一個情期)及后期(第100天后);高溫時的斷奶母豬在7天內的發(fā)情比例也較低。高溫還使母豬生產性能減低,表現(xiàn)為受孕率低,死產率增加,弱仔增加,易難產。
3.2.光照
試驗用白熒光補充光照,在配種前10天至分娩達到每天17個小時時,受胎率,產仔數(shù),初生重,斷奶窩重均有提高。
4.營養(yǎng)
配種后一個情期內的限飼,妊娠后期的加料,產前的減料,哺乳期的自由采食(泌乳期的母豬采食量,是獲得高生產水平的關鍵)。妊娠90天:體況在3-3.5分,不低于3分,不高于4分。哺乳期損失在0.5分以內。母豬斷奶時的評分應為3分,不低于2.5分。
5.管理
5.1.重要的是減少應激
5.2.斷奶
斷奶日齡對生產有著很大的影響,有研究表明母豬的生產性能與斷奶日齡有如下關系:
恢復發(fā)情:18日齡以上斷奶比較適宜
分娩率:  18——23日齡比較適宜
產仔數(shù):  20日齡以上斷奶比較適宜
斷奶體重:19日齡以上斷奶比較適宜
結論:斷奶日齡以20——23日齡比較適宜
5.3.減少應激
特別是在配種后3——28天內不準移動,減少應激以利于胚胎著床。
5.4.分娩處理
5胎以后死胎顯著增加
在110——114天的采食量降到1.8kg/d可減少死胎
難產的準備工作:查以前的生產記錄,以前有過難產的再次難產的機率較高
                                  產仔數(shù)多的難產的機率較高
                體況過肥會增加死胎                  
                產仔間隔一般為15——20分鐘,但第一頭與第二頭的間隔較長
                合理使用催產素和人工助產
6.提高仔豬活力(降低死亡率)
6.1.提高初生重。妊娠80——110天的飼料水平才有影響
6.2.確保吃到初乳
6.3.產房的衛(wèi)生情況
6.4.及時治療
6.5.加強保溫工作
6.6.努力提高哺乳母豬的采食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fā)表于 2010-7-22 12:20:45 | 只看該作者
農場種豬耳牌使用細則

為了減少種豬耳牌號碼的重復及維護PIC公司的形象,現(xiàn)制定以下細則:
1.        所有GGP豬,既L64,L02,L03,L11,L95,L401及L19,在做ON-TEST或OFF-TEST時分別打不同種類的耳牌:
L64   凍精的打有英文字母“C”的黃色耳牌,其它的打沒有英文字母的黃色手寫耳牌。
L02   凍精的打有英文字母“B”的橙色耳牌,其它的打沒有英文字母的橙色手寫耳牌。
L03   凍精的打有英文字母“D”的白色耳牌, 其它的打沒有英文字母的白色手寫耳牌。
打白色耳牌。
L11   打有“PIC”標志的淺綠色耳牌。
L95   打紅色手寫耳牌。
L19   凍精的打有英文字母“A”的藍色耳牌,其它的打藍色手寫耳牌。
L401  即L65系,打有英文字母“E”的黃色耳牌。
2.        L402公豬分A型和B型;A型即L64系與L11的后代,體形是背寬且平,后驅豐滿;其余的為B型。L402 A型打紅色有“PIC” 標志的耳牌;L402 B型打白色有“PIC” 標志的耳牌,切記一定要分開!
3.        GP母豬   由于擴繁場較多,且有的已進完豬,所以對已進完豬的特準備相應一套耳牌,請謹慎使用:
重慶合川   一套紅色有“PIC” 標志的耳牌。
青島萬福   一套黃色有“PIC” 標志的耳牌。
廈門輝龍   一套黃色有“PIC” 標志的耳牌。
河南泌陽   一套藍色有“PIC” 標志的耳牌。
河北明慧   一套黃色有“PIC” 標志的耳牌。
其它擴繁場統(tǒng)一用白色有“PIC” 標志的耳牌。
每次做完ON-TEST和OFF-TEST 或選完種必須作使用記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fā)表于 2010-7-22 12:21:12 | 只看該作者
關于仔豬早期斷奶應激
仔豬早期斷奶是國內外集約化養(yǎng)豬生產中普遍關注的先進技術,能提高母豬的繁殖率,提高欄舍利用率,減少由母體向仔豬的疾病傳播,并能提高生長期的生產性能和胴體品質。但仔豬早期斷奶時受心理,環(huán)境及營養(yǎng)應激影響,常表現(xiàn)為食欲差,消化功能紊亂,腹瀉,生長遲滯,飼料利用率低等所謂“仔豬早期斷奶綜合癥”。
1.        仔豬早期斷奶綜合癥
1.1.        營養(yǎng)應激
即仔豬由原來吮食氣味,味道,營養(yǎng)俱全的液態(tài)母乳轉向采食香味差,堅硬,營養(yǎng)成分不同的干飼料,而此時仔豬消化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成熟,不能適應這種營養(yǎng)物質的劇變。
1.2.        免疫反應抑制
母豬初乳中乳蛋白含量高達7%,占干物質34%,而且主要是免疫球蛋白,
新生仔豬腸壁通透性很好,可完整地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從而獲得被動免疫。此后的常乳中球蛋白的含量僅占0.5%,仔豬主要依靠主動免疫。仔豬免疫不斷發(fā)育,但在4周齡甚至更久才真正擁有自身的免疫能力。斷奶應激會降低循環(huán)抗體水平,抑制細胞免疫能力,引起仔豬抗病力差,易拉痢和生病等。
1.3.        消化酶活性下降
經過1——2周恢復后才會重新增長,這也是早期仔豬斷奶后前1——2
周消化不良,生長抑制的重要原因。
1.4.        胃酸不足
成年豬正常PH值2——3.5,正是胃蛋白酶最佳范圍。早期斷奶仔豬胃PH
值過高,不利于蛋白質消化。并且,過高胃腸PH值會給病原菌在其中安居提供較為適宜的環(huán)境,因為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葡萄球菌,梭菌等細菌的適宜PH值范圍都是6——8,在4以下才能使之失活。病源菌的繁衍會導致營養(yǎng)吸收不良,炎癥,拉痢和疾病,影響仔豬的健康生長。
1.5.胃腸道微生物區(qū)系變化
正常條件下以乳酸桿菌占優(yōu)勢的腸道微生物區(qū)系有助于維持腸道健康,但乳酸桿菌又是最易受應激干擾的細菌之一。研究表明,仔豬中哺乳期,胃腸的微生物以乳酸桿菌為主,斷奶后,在斷奶應激和飼糧改變的雙重作用下,胃內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PH值上升,細菌和真菌有可能大量繁殖,破壞乳酸桿菌的主導地位,從而影響仔豬健康。
2.添加劑對斷奶應激的緩解和克服作用
2.1.維生素
2.2.酶制劑
2.3.酸化劑的應用
在飼料或飲水中使用1%左右的乙酸,或1—3%的檸檬酸。
2.4.乳清粉
主要含乳糖60—70%,乳清蛋白12%以上,可在早期斷奶仔豬日糧中添加10—30%的乳清粉,一般加8%。
2.5.調味劑  其功效只體現(xiàn)在斷奶后2—3周內。
2.6.益生素
2.7.砷制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fā)表于 2010-7-22 12:21:33 | 只看該作者
仔豬飼養(yǎng)是整個工廠化豬場養(yǎng)豬流程中的關鍵階段,在生產中飼養(yǎng)出大量品質優(yōu)良的仔豬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養(yǎng)豬效益的關鍵。新生仔豬是養(yǎng)豬各環(huán)節(jié)中最脆弱的階段,可受各種因素影響而死亡,初生仔豬死亡半數(shù)以上是發(fā)生在出生后的一個星期內,如能夠安全地度過這個危險期,就可大大提高仔豬的成活率,從而提高養(yǎng)豬效益。本文就新生仔豬死亡原因及其防治對策作初步探討。
  1新生仔豬的死亡原因
 ?。?1疾病引起死亡
  1.1.1 因感染病原微生物如仔豬黃痢而造成死亡。仔豬黃痢又稱早發(fā)性大腸桿菌病,是初生仔豬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仔豬呈黃色透明水樣下痢,尤以l-3日齡仔豬發(fā)病最多,病程短而致死率高,7日齡以上仔豬發(fā)病較少。
  1.1.2 母豬因患病如子宮炎或乳房炎等,不僅母豬體溫升高,而乳中有毒素,引起仔豬腹瀉、脫水死亡。
  1.1.3 先天的遺傳因素,如先天性肌痙孿和癲病造成仔豬死亡。
 ?。?2 非疾病引起死亡
  1.2.1 凍死:初生仔豬由干體溫調節(jié)機能不完善,表現(xiàn)為:被毛稀,皮下脂肪少,體表面積大,物理熱調節(jié)效果差。仔豬正常體溫39℃-40℃,比一般成年豬高l℃左右,仔豬出生l-2日內主要依靠儲存于肝、心、肌肉內的糖原來提供熱源,3日后才能利用脂肪、蛋白質提供熱源。因此,由于仔豬體溫高熱調節(jié)機能差,對溫度變化敏感(主要表現(xiàn)于對寒冷的抵抗能力差),常因環(huán)境溫度不適宜造成仔豬活動不活躍,食欲減退,不愿吃初乳,甚至凍僵、凍死。
  1.2.2 壓死、踩死:新生仔豬因寒冷變得行動遲緩,或怕冷向母豬腹部過于貼近而被壓死;母豬因分娩后疲勞或體重大行動不便,再加上有的母豬護仔性能差或患有某種疾病。精神癡呆或豬圈環(huán)境不安靜引起母豬驚跑等原因均可造成仔豬被壓死、踩死。
  1.2.3 餓死:新生仔豬無論出生重大還是小,消化機能均不完善,體內貯存的熱量物質少,對饑餓特別敏感,或因母豬產后患病,特別是子宮炎、乳房炎、無乳綜合癥或發(fā)熱性疾病,致使泌乳障礙,造成產后乳量不足、乳質低劣,而使仔豬不能盡早地吃到母乳或補給其它代用飼料和牛奶不及時、不足量,或母豬乳頭不足,致有的仔豬搶不到乳頭而吃不到母乳等造成新生仔豬由于饑餓而死亡。
  1.2.4 此外,還有仔豬先天發(fā)育不良、咬死和不明原因的死亡等。
 ?。?減少新生仔豬死亡的對策
  2.1 提高仔豬機體免疫能力 預防疾病的發(fā)生,對干新生仔豬黃痢可采取以下幾種預防方法:
  2.1.1采用全進全出的生產方式:每批豬進欄前豬舍須經嚴格沖洗消毒,并空置一周后再轉入,對預防疫病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這是簡單而又最重要的控制疫病的措施之一。
  2.1.2分娩舍環(huán)境消毒、衛(wèi)生很重要,母豬進產房前,需經沖洗干凈消毒,分娩舍定期使用刺激性較小的消毒劑進行消毒,特別注意對母豬下腹部、會陰部、隱蔽部位的消毒;
  2.1.3飲水要充足,生后3天的仔豬因母乳較稠,難以滿足水的需求,所以必須供給足夠的潔凈水,以免仔豬到處找水,去喝污水或尿液引起拉稀。加強接產工作,仔豬出生后就及時保溫、調教吮食初乳,在初生仔豬開乳前,用高錳酸鉀水將母豬乳頭積污洗凈并擠通乳汁后讓仔豬吸吮,使仔豬迅速獲得母源抗體。
  2.1.4注意剪牙、斷尾和斷臍的消毒工作,以防仔豬感染而引起死亡。
  2.1.5母豬產前補硒或產前40d和15d各肌肉注射1次大腸桿菌的基因工程疫苗K88-K99-987P、K88-K99-987P-F41-LTB等對預防仔豬黃白痢有一定效果。
  2.1.6肌注慶大霉素;仔豬出生后為了預防腸道疾病和臍帶感染,在仔豬吃初現(xiàn)前進行第1次肌注,4萬IU/頭,第2天再注射1次。
  2.1.7肌注黃芪多糖注射液;黃芪多糖中藥制劑可以通過免疫細胞功能的促進和誘生多種細胞因子來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使用方法:母豬進人產房后即開始肌注黃芪多糖注射液30ml/頭,l次/d,連注2d;仔豬出生后吃母乳前進行第1次肌注,2ml/頭,第2天再注射1次。
 ?。?2 加強保溫防凍工作
  寒冷是新生仔豬之大敵,尤以第1天最為重要,仔豬適宜溫度:生后1d-3d為30℃-32℃,4d-7d為28℃-30℃,相對濕度50%-70%。為避免凍死,應設有保溫設備,如仔豬保溫間、紅外線燈泡或電熱恒溫保暖板等,確保環(huán)境能有適宜溫度,這是養(yǎng)好仔豬的特殊護理要求。并注意防賊風侵襲和舍內潮濕,對生下的仔豬要及時擦干體表的粘液。
 ?。?3 加強護理,為防止母豬壓死仔豬,除保持產房安靜、地面平坦、溫度適宜還應做好以下幾點。
  2.3.1掌握母豬壓死仔豬的規(guī)律,在產后1周內要有專人看護,并對母豬進行護仔訓練,這對初胎母豬尤為重要。
  2.3.2在圈內設置護仔間,母仔分開飼養(yǎng),定時喂乳,這種方法既可防壓防凍又較衛(wèi)生。
  2.3.3采用護仔架防壓:用直徑10cm左右粗的圓木或毛竹在豬床靠墻的兩面,高墻或地面各25cm左右安裝護仔架,可防止母豬沿墻臥下時將背后的仔豬壓死。
 ?。?4 保證仔豬盡早吃足初乳 增強仔豬免疫力,做好固定乳頭工作,仔豬生后lh內領人工輔助吃足初乳。生后2-3日齡內要固定好乳頭,固定乳頭以自選為主,個別調整為輔,把初生體重小的仔豬固定在前排鞏頭,初生體重大的仔豬固定在后排乳頭。假如母豬的產仔數(shù)超過母豬乳頭的數(shù)量或者乳量不足的情況下,要及時做好寄養(yǎng)工作,或人工喂給牛奶等代乳品。
  2.5 其他措施:
  2.5.1對懷孕母豬添喂脂肪:在母豬分娩前10d-15d,補喂脂肪可以增加仔豬體內能量貯存提高仔豬出生重,降低死亡率。補飼脂肪還有利于提高初乳和常乳的含脂率。據(jù)報道補飼脂肪,可使仔豬成活率提高。
  2.5.2添加維生素 C:在母豬臨產前 1周的日糧中添加維生素 C,可大大減少仔豬臍帶出血及仔豬產中的死亡率。
  2.5.3補充鐵質:仔豬1一3日齡內,在其后腿深部肌肉或頸側注射含100mg鐵的復合制劑,或在2周左右再注射1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fā)表于 2010-7-22 12:21:59 | 只看該作者
產房管理
產房的管理要求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母豬的繁殖性能,提高每頭母豬的年提供斷奶仔豬數(shù),它要求在產前,產中和產后能提供相應的管理,主要包括提高母豬的活產仔數(shù),提高母豬的年產胎次,降低哺乳期的死亡率,不僅如此,產房的管理還要求能為今后的生產打下扎實的基礎,要提高斷奶重并使母豬為下一胎提供一個好的體況。
關鍵詞:初乳,溫度,免疫,催產素,斷奶
2        產房管理的目標
        1.        最大限定地提高母豬的繁殖性能(斷奶豬數(shù)/母豬/年);
        2.        最大限度地提高仔豬的斷奶重;
3        相應的管理措施
1. 最大限度地提高母豬的繁殖性能;
1)        提高活產仔數(shù)/窩;
        A.        良好的免疫,B.        保持豬群的健康;
隨著現(xiàn)代養(yǎng)豬向集約方式的發(fā)展,疾病變得日趨復雜和嚴峻,成為影響豬場效益的主要因素,就繁殖障礙而言應注意以下疾病的預防,個人建議如下免疫:
        后備豬        經產豬        公豬
PRRS        是否免疫存在爭議               
PRV        配種前兩次注射        每年注射3-4次        每年注射3-4次
PPV        配種前兩次注射(6月齡后)        產后7-10天        2次/年
AJ        配種前兩次注射(3-11月份)        2次/年(3-11月份)        2次/年(3-11月份)
HVC        配種前兩次注射        產后7-10天        2次/年
如果是一些有條件的豬場,建議在配種前進行以上抗體的監(jiān)測以檢查免疫的效果。
C.        良好的品種;
好的品種是取得良好的窩產仔數(shù)的前提,隨著現(xiàn)在對瘦肉率的一味追求,有些養(yǎng)豬生產者一味追求母豬的體形,而不注重母豬的繁殖性能的選擇至使產仔數(shù)受到影響,現(xiàn)在一些大的育種公司培育的母系母豬在產仔數(shù)方面較普通的長大母有很大的提高。
D.        良好的配種管理/體況管理;
好的配種管理是取的好的窩產仔數(shù)的保障,特別是注意配種的時間間隔至少8小時以上,精子在子宮內的存活時間至少24小時。
母豬的體況將直接影響其窩產仔數(shù),一般豬場存在的問題是母豬養(yǎng)得過肥,按現(xiàn)在一些公司推薦的5分制評分標準,在妊娠后期以3-3.5分為比較理想,所以喂料的標準應以豬的體況而定。
E.        良好的產仔管理;
A)        注意分娩癥狀的觀察,B)        提前作好產仔前的所有準備C)        工作;
準備工作包括提前5天將產房沖洗干凈,然后干燥2天,根據(jù)預產期將臨產前3-4天的母豬經充分刷洗消毒后趕入產房,趕豬的動作要求輕,不能鞭打豬只。
準備好產仔時用的所有藥品,包括催產素,抗生素,鎮(zhèn)靜藥等;
準備好產仔時用的保溫燈,接產時用的抹布,及一些相應的助產器械;
D)        記錄每頭仔豬的產仔時間,E)        正常的產仔間隔為20分鐘左右,F(xiàn))        但第一與第二頭仔豬的產仔間隔可能長些30-40分鐘,G)        如果不H)        正常應進行助產;助產時注意衛(wèi)生,I)        防止子宮內感染,J)        最好使用專用的手套,K)        如果沒有則必須將手徹底清洗后涂上一定的潤滑劑再進行;
L)        所產的小豬不M)        要長時間與母豬分開,N)        小豬的吮乳可刺激母豬催產素的分泌;
O)        催產素的合理使用,P)        每次的使用劑量為5-10UI,Q)        并且在使用前必須進行子宮口是否有小豬的檢查;如果使用后半小時沒有效果則再注射一次;
R)        產仔時最好能在母豬的母豬的后面多掛一個燈泡;






        試驗組是多加了一個燈泡的結果。
S)        注意最后三個豬的產仔監(jiān)控,T)        防止窒息死亡;每窩豬當產完6-7個小豬后必須加強監(jiān)護力度,U)        因為大部分的死胎發(fā)生在最后的3個小豬中;
V)        臍帶管理,W)        臍帶是許多病員微生物入侵的窗口,X)        當小豬出生后必須對臍帶進行消毒,Y)        止血處理,Z)        如果豬場在使用一種叫密斯陀的干燥劑(在小豬出生時可用于吸干體表的羊水),AA)        則可以不BB)        用斷臍,CC)        讓臍帶干后自動脫落;
DD)        作好所有的記錄
F.        母豬的胎次管理;
一般的豬場胎次分布
胎次        1        2        3        4        5        6        7        8
比率(%)        19.7        17.0        14.7        12.7        10.9        9.5        8.2        7.3
據(jù)資料報道,6胎以后的的死胎率將明顯增高。
2)        提高胎次/年;
        G.        合理的寄養(yǎng)管理
如果有部分母豬的產仔數(shù)比較少,則應將仔豬寄養(yǎng)給其它的母豬,將該母豬斷奶;
H.        合理的斷奶日齡
斷奶的日齡將影響母豬的年產胎次,一般推薦3周齡斷奶;
3)        降低產房的死亡率;
        I.        產房的溫度管理
母豬的溫度要求:在產后的5天內理想溫度為20-21℃,以后為17-18℃;
仔豬的溫度要求:第一周34℃,第二周31℃,第三周28℃,第四周26℃;
母豬的溫度太高會影響其食欲,而小環(huán)境的溫度將直接影響到仔豬的存活率,要滿足小豬的溫度要求,一般采用紅外燈加保溫箱來實現(xiàn),為提高保溫箱的效果,可再在保溫箱內鋪上墊草或木板;
J.        頭4天的管理
85%的壓死踩死發(fā)生在最初的3天內,90%的凍死和餓死發(fā)生在頭4天,因此,應注意頭4天內的仔豬護理,一般小農場在這方面的成績都好于大型農場;
K.        寄養(yǎng)
小豬的寄養(yǎng)應注意:有病的仔豬不能寄養(yǎng);注意母豬的泌乳能力和對新小豬的反映;將體況好的小豬寄養(yǎng)出去;一般將日齡大的小豬向日齡小的母豬寄養(yǎng);讓小豬吃完初乳后再寄養(yǎng);疾病嚴重的豬場寄養(yǎng)日齡差異不超過3天。
L.        弱仔的管理
每窩仔豬中的弱仔通常需要特殊的照顧,如將弱仔固定在前幾個奶頭,確保弱仔吃到足夠的乳或人工補充一些脫脂奶粉;如果是一些后肢開張的豬則要用綁帶固定后腿以幫助小豬吃乳。
M.        母豬的奶水管理
A)        初乳的管理,B)        保證每頭仔豬都吃上初乳(可以分批進行初乳的哺喂),C)        如果部分母豬的奶特別多,D)        則可將產后6小時內的乳用無菌的方式收集起來,E)        然后密封冷凍保存不F)        超過4周,G)        下次再預熱到37℃喂給初乳不H)        夠的小豬20毫升/頭;
I)        哺乳母豬料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母豬的奶水供給,J)        以全外來品種豬為例,K)        哺乳母豬料要求高蛋白高能量,L)        并且注意蛋白的質量(營養(yǎng)要求:如消化能3.35兆卡/公斤;粗蛋白18%以上,M)        賴氨酸1.0%以上);每天可以飼喂4次以提高母豬的采食量(目標N)        :就推薦的飼料營養(yǎng),一頭母豬整個哺乳的采食量110-120公斤/21天,O)        并制定一個逐天加料的程序);
P)        在哺乳的過程中如發(fā)現(xiàn)一些母豬的奶水確實有問題,Q)        則可將奶水較好的斷奶母豬來替換該母豬以保證奶水的供應;
R)        無乳綜合癥的防治
I.        母豬產前3天開始減料,II.        產仔的當天可以停喂,III.        這樣可以減少母豬產后便秘的發(fā)生;
IV.        產后每天檢查母豬的體溫和陰道惡露的現(xiàn)象,V.        可以考慮采用每頭母豬產后3天(2次/天)都注射青霉素的管理程序;
VI.        如果母豬發(fā)生乳房炎癥,VII.        應立即進行抗生素+減熱鎮(zhèn)痛藥+催產素進行3-5天的持續(xù)治療;如果是乳房外傷,VIII.        則進行傷口的清潔和消毒,同IX.        時配合抗生素治療;
N.        疾病控制
A)        疫苗
除了上面提到的控制繁殖疾病的疫苗外,還要加強大腸桿菌疫苗的管理(在分娩前15和35天分別進行大腸桿菌苗的注射)。
B)        管理
豬場的全進全出管理已變得非常必要,每次斷奶后應嚴格沖洗消毒并徹底干燥(至少2天的干燥時間)后再進豬,所有的手術都應嚴格的消毒(剪牙,斷尾,斷臍,補鐵)。
C)        用藥
現(xiàn)在的疾病以變得很復雜,一般都為混合感染,因此最好能定期做一些藥敏試驗以使用藥有的放失;
D)        仔豬保健
許多豬場采用長效土霉素進行仔豬的常規(guī)保健(7日齡和21日齡各注射一次)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常見引起哺乳仔豬腹瀉的病原比率:
病原        球蟲        大腸桿菌        TGE        輪狀病毒        產氣夾膜桿菌        未檢測
比率(%)        32        21        20        10        11        6
4)        為下胎的生產提供一個好的配種體況;
背膘對下胎的受胎率,活產仔有重要的影響
斷奶(27天)時的背膘(P2  mm)        斷奶到再發(fā)情的天數(shù)        下胎總產仔數(shù)        下胎活產仔數(shù)
<10        8.1        9.9        8.9
10-13        6.7        11.1        9.9
>13        5.8        12.7        11.4
2. 最大限度地提高仔豬的斷奶重;
斷奶重對以后生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產房的管理還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斷奶重為重點,提高斷奶重的措施:
5)        保持仔豬的高度健康(健康是保證斷奶重的前提,疾病嚴重的豬場可采用一些固定的保健程序,如果不是很健康的豬群,建議增加喘氣病疫苗);
6)        最大限度地提高乳汁的供給;(見奶水管理)
7)        斷奶管理
        A.        斷奶時間
隨著現(xiàn)在管理水平和仔豬營養(yǎng)水平的提高,三周齡斷奶已被廣泛的接受,但每個場的具體斷奶時間應由各個場的具體條件(保育室條件)所決定,就個人觀點,建議豬場采用3周斷奶管理,它不僅能減少母豬的哺乳時間,還能有效地控制一些通過母豬來感染小豬的疾??;
B.        斷奶的操作
斷奶后的仔豬應立即轉入保育室,因為保育室的環(huán)境條件比產房要好得多(指微生物環(huán)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fā)表于 2010-7-22 12:22:16 | 只看該作者
產房管理程序

生產管理的主要目標:
1),豬只生產頭數(shù)/母豬/年:高產活仔數(shù)高:產仔數(shù)高、死胎和木乃伊少
2),產仔指數(shù)高:哺乳期短、(斷奶至配種間隔短、返情率低〕
3),死亡率低:哺乳期、保育期和育成期的死亡率都低。
4),飼料報酬:高
5),日增重:快

1,產前免疫
在分娩前15和35天分別進行大腸桿菌苗的注射或使用輝瑞的利特佳),產前20天去蟲(伊維菌素0.4毫克/公斤體重,口服;0.25毫克/公斤體重,肌注),產前10天開始換哺乳母豬料;
2,進豬
提前5天將產房沖洗干凈,然后干燥1天,根據(jù)預產期將臨產前3-4天的母豬經充分刷洗消毒后趕入產房,趕豬的動作要求輕,不能鞭打豬只;
3,產仔準備
準備好產仔時用的所有藥品,包括催產素,抗生素,鎮(zhèn)靜藥(氯丙嗪)等;準備好產仔時用的保溫燈,接產時用的抹布,及一些相應的助產器械;檢查每頭豬的飲水器,電燈是否正常;
4,母豬產前3天開始減料,這樣可以減少母豬產后便秘的發(fā)生,
5,出生時的護理
&#61557;        母豬產仔前用清水清洗乳房,然后在用新潔爾滅消毒,
&#61557;        用布察干小豬身上和嘴里的黏液(布要干凈);
&#61557;        將其放入保溫箱內(保溫箱的墊板用木頭的或鋪上麻袋);
&#61557;        小豬出生后1小時,用消毒的線扎好臍帶,然后留8-10厘米剪斷,并用碘酒消毒(如果出生時出血較多,立即進行結扎止血);如果豬場在使用一種叫密斯陀的干燥劑(在小豬出生時可用于吸干體表的羊水),則可以不用斷臍,讓臍帶干后自動脫落;
&#61557;        如果出生時就窒息的小豬要先擦掉口鼻中的黏液,然后人工呼吸,         
所產的小豬不要長時間與母豬分開,小豬的吮乳可刺激母豬催產素的分泌,當小豬的羊水被烤干后即可喂奶;產仔時最好能在母豬的后面多掛一個燈泡;
&#61557;        注意最后三個豬的產仔監(jiān)控,防止窒息死亡,每窩豬當產完6-7個小豬后必須加強監(jiān)護力度,因為大部分的死胎發(fā)生在最后的3個小豬中;
6,催產素的合理使用
&#61557;        正常的產仔間隔為15-20分鐘,但第一與第二頭仔豬的產仔間隔可能長些30-40分鐘,如果不正常應進行助產(產仔間隔超過30分鐘以上考慮使用),使用催產素前必須進行子宮口是否有小豬的檢查;助產時注意衛(wèi)生,防止子宮內感染,最好用專用的手套,如果沒有則必須將手徹底清洗后涂上一定的潤滑劑再進行;
&#61557;        每次的使用劑量為5-10UI;
&#61557;        如果使用后半小時沒有效果則再注射一次;
7,奶水的管理
&#61557;        保證每頭仔豬都吃上初乳(可以分批進行初乳的哺喂,即等幾頭小豬吃完初乳后將其關起來并作好記號,然后讓新產的小豬吃初乳),如果部分母豬的奶特別多,則可將產后6小時內的乳用無菌的方式收集起來,然后密封冷凍保存不超過4周,下次再預熱到37℃喂給初乳不夠的小豬20毫升/頭;
&#61557;        哺乳母豬料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母豬的奶水供給,以全外來品種豬為例,哺乳母豬料要求高蛋白高能量,并且注意蛋白的質量(營養(yǎng)要求:如消化能3.35兆卡/公斤;粗蛋白18%以上,賴氨酸1.0%以上);每天可以飼喂4次以提高母豬的采食量(目標:就推薦的飼料營養(yǎng),一頭母豬整個哺乳的采食量110-120公斤/21天)
8,產后檢查
&#61557;        產后每天檢查母豬的體溫和陰道惡露的現(xiàn)象,可以考慮采用每頭母豬產后3天(2次/天)都注射青霉素的管理程序;
&#61557;        如果母豬發(fā)生乳房炎癥,應立即進行抗生素+減熱鎮(zhèn)痛藥+催產素進行3-5天的持續(xù)治療;如果是乳房外傷,則進行傷口的清潔和消毒,同時配合抗生素治療;
9,產房的溫度管理
&#61557;        母豬的溫度要求:在產后的5天內理想溫度為20-21℃,以后為17-18℃;仔豬的溫度要求:第一周34℃,第二周31℃,第三周28℃,第四周26℃;
&#61557;        母豬的溫度太高會影響其食欲,而小環(huán)境的溫度將直接影響到仔豬的存活率,要滿足小豬的溫度要求,一般采用紅外燈加保溫箱來實現(xiàn),為提高保溫箱的效果,可再在保溫箱內鋪上墊草或木板;
10,剪牙斷尾
一般在第2天進行剪牙,斷尾,剪刀,補鐵在每一頭豬用完后必須消毒; 每頭豬在剪牙后可喂0.25克的土霉素防止下痢
11,頭4天的管理
&#61557;        85%的壓死踩死發(fā)生在最初的3天內,90%的凍死和餓死發(fā)生在頭4天,因此,應注意頭4天內的仔豬護理,一般小農場在這方面的成績都好于大型農場;
&#61557;        每窩仔豬中的弱仔通常需要特殊的照顧,如將弱仔固定在前幾個奶頭,確保弱仔吃到足夠的乳或人工補充一些脫脂奶粉+抗生素(泡奶粉的溫度要高≥90℃,奶瓶要保持干凈);固定乳頭(主要考慮對小豬的照顧,讓其吃上前面的乳頭)
&#61557;        如果是一些后肢開張的豬則要用綁帶固定后腿以幫助小豬吃乳。   
12,仔豬保健
許多豬場采用長效土霉素進行仔豬的常規(guī)保健(7日齡和21日齡各注射一次)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13,寄養(yǎng)
&#61557;        在哺乳的過程中如發(fā)現(xiàn)一些母豬的奶水確實有問題,則可將奶水較好的斷奶母豬來替換該母豬以保證奶水的供應;有病的仔豬不能寄養(yǎng);注意母豬的泌乳能力和對新小豬的反映;將體況好的小豬寄養(yǎng)出去;一般將日齡大的小豬向日齡小的母豬寄養(yǎng);讓小豬吃完初乳后再寄,疾病嚴重的豬場寄養(yǎng)日齡差異不超過3天
&#61557;        每天觀察小豬的吃奶情況,發(fā)現(xiàn)吃不上奶的豬及時寄養(yǎng)出去;
14,開食
7日齡時在地面上,少給勤添;持續(xù)3~4天,飼料袋不能常敞開,當天清理沒吃完的飼料,仔豬開食后開始教槽,用較重、較 窄的飼槽,飼槽放置于不易拱翻的位置,飼槽比地面高10cm,以便減少浪費,可以在7日齡時人為灌飼顆粒飼料;
15,用藥
現(xiàn)在的疾病以變得很復雜,一般都為混合感染,因此最好能定期做一些藥敏試驗以使用藥有的放失;如果是5天以后的拉稀,考慮是球蟲的感染,在小豬產后3天每頭口服百球清(50毫克);
16,仔豬可在7-10日齡去勢,10日齡第二次補鐵
17,斷奶時間
隨著現(xiàn)在管理水平和仔豬營養(yǎng)水平的提高,三周齡斷奶已被廣泛的接受,但每個場的具體斷奶時間應由各個場的具體條件(保育室條件)所決定,就個人觀點,我建議豬場采用3周斷奶管理。斷奶后的仔豬應立即轉入保育室,因為保育室的環(huán)境條件比產仔房要好得多(特別是微生物環(huán)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發(fā)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畜牧人

中國畜牧人養(yǎng)豬微信公眾號

畜牧人養(yǎng)豬

關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lián)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3 18:15,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