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善于游走 游走有助于增加放牧羊只的采食空間,特別是牧區(qū)的羊終年以放牧為主,需長途 跋涉才能吃飽喝好,故常常一日約往返里程達到 6~10km。山羊具有平衡步伐的良好機制,喜登高,善 跳躍,采食范圍可達崇山峻嶺,懸?guī)r峭壁,如山羊可直上直下 60 度的陡坡,而綿羊則需斜向作“之” 字形游走。 不同品種的羊在不同牧草狀況、牧場條件下,其游走能力有很大區(qū)別。例如,蘭布列羊每日游走的 距離比漢普夏羊多 25%,雪維特羊在山地牧場上和平原草場上每日游走的距離分別為 8km 和 9.8km,而 同是長毛種的羅姆尼羊則分別為 5.1km 和 8.1km。在接近配種季節(jié)、牧草質量差時,羊只的游走距離加 大,游走距離常伴隨放牧時間而增加。 (6)神經活動 山羊性機警靈敏,活潑好動,記憶力強,易于訓練成特殊用途的羊;而綿羊則性 情溫馴,膽小易驚,反應遲鈍,易受驚嚇,出現(xiàn)“炸群” 。當遇獸害時,山羊能主動大呼求救,并且有 一定的抗御能力;而綿羊無自衛(wèi)能力,四散逃避,不會聯(lián)合抵抗。山羊喜角斗,角斗形式有正向互相頂 撞和跳起斜向相撞兩種;綿羊則只有正向相撞一種。因此,有“精山羊,疲綿羊”之說。 (7)適應能力 適應性是由許多性狀構成的一個復合性狀,主要包括耐粗、耐渴、耐熱、耐寒、 抗病、抗災渡荒等方面的表現(xiàn)。這些能力的強弱,不僅直接關系到羊生產力的發(fā)揮,同時也決定各品種 的發(fā)展命運。例如,在干旱貧瘠的山區(qū)、荒漠地區(qū)和一些高溫高濕地區(qū),綿羊往往難以生存,山羊則能 很好適應。 耐粗性 羊在極端惡劣條件下,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生存能力,能依靠粗劣的秸稈、樹葉維持生活。 與綿羊相比,山羊更能耐粗,除能采食各種雜草外,還能啃食一定數量的草根樹皮,比綿羊對粗纖維的 消化率要高出3.7%。 耐渴性 羊的耐渴性較強,尤其是當夏秋季缺水時,他能在黎明時分,沿牧場快速移動,用唇和舌 接觸牧草,以便更多搜集葉上凝結的露珠。在野蔥、野韭、野百合、大葉棘豆等牧草分布較多的牧場放 牧,可幾天乃至十幾天不飲水。但兩者比較,畢竟以山羊更能耐渴,山羊每千克體重代謝需水 188ml, 綿羊則需水197ml。 耐熱性 由于羊毛有絕熱作用,能阻止太陽輻射熱迅速傳到皮膚,所以較能耐熱。綿羊的汗腺不發(fā) 達,蒸發(fā)散熱主要靠喘氣,其耐熱性較山羊差。當夏季中午炎熱時,常有停食、喘氣和“扎窩子”等表 現(xiàn)。而山羊對扎窩子卻從不參加,照常東游西竄,氣溫37.8℃時仍能繼續(xù)采食。粗毛羊與細毛羊比較, 前者較能耐熱,只有當中午氣溫高于26℃時才開始扎窩子;而后者則在22℃左右即有此種表現(xiàn)。 耐寒性 綿羊由于有厚密的被毛和較多的皮下脂肪,以減少體熱散發(fā),故其耐寒性高于山羊。細毛 羊及其雜種的被毛雖厚,但皮板較薄,故其耐寒能力不如粗毛羊;長毛肉用羊原產于英國的溫暖地區(qū), 皮薄毛稀,引入氣候嚴寒之地,為了增強抗寒能力,皮膚常會增厚,被毛有變密變短的傾向。 抗病力 放牧條件下的各種羊,只要能吃飽飲足,一般全年發(fā)病較少,在夏秋膘肥時期,更是體壯 少病。膘好時,對疾病的耐受能力較強,一般不表現(xiàn)癥狀,有的臨死還勉強吃草跟群。為要做到早治, 必須深入觀察,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山羊的抗病能力強于綿羊,感染內寄生蟲和腐蹄病的也較少。粗毛羊的 抗病能力,又較細毛羊及其雜種為強。 抗災渡荒能力 指羊只對惡劣飼料條件的忍耐力,其強弱除與放牧采食能力有關外,還決定于脂肪 沉積能力和代謝強度。各種羊的抗災能力不同,故因災死亡的比例相差很大。例如,山羊因食量較小, 食性較雜,抗災渡荒能力強于綿羊;細毛羊因羊毛生長需要大量的營養(yǎng),而又因被毛的負荷較重,故易 乏瘦,其損失比例明顯較粗毛羊為大;公羊因強悍好斗,異化作用強,配種時期體力消耗大,如無補飼 條件,則其損失比例要比母羊大,特別是育成公羊。 2.消化機能特點 (1)羊消化器官的特點 羊屬于反芻類家畜,具有復胃,分為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四個室。 其中,前三個室胃稱為前胃,壁粘膜無胃腺,尤如單胃的無腺區(qū);皺胃稱為真胃,胃壁粘膜有腺體,其 功能與單胃動物相同。據測定,綿羊的胃總容積約為 30L,山羊為 16L 左右,各胃室容積占總容積比例 明顯不同(表 4-30)。瘤胃容積大,其功能是貯藏在較短時間采食的未經充分咀嚼而咽下的大量牧草, 待休息時反芻;內有大量的能夠分解消化食物的微生物。瓣胃粘膜形成新月狀的瓣頁,對食物起機械壓 榨作用。皺胃粘膜腺體分泌胃液,主要是鹽酸和胃蛋白酶,對食物進行化學性消化。 羊的小腸細長曲折,約為25m,相當于體長的25倍左右。胃內容物進入小腸后,經各種消化液(胰 液和腸液等)進行化學性消化,分解的營養(yǎng)物質被小腸吸收。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由于小腸的蠕動而 被進到大腸。 大腸的直徑比小腸小,長度比小腸短,約為8.5m。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糞便。在小腸 末被消化的食物進入大腸,也可在大腸微生物和由小腸帶入大腸的各種酶的作用下,繼續(xù)消化吸收,余 下部分排出體外。 [attach]78153[/attach] 3.羊消化生理特點 (1)反芻 反芻是指反芻草食動物在食物消化前把食團吐出經過再咀嚼和再咽下的活動。其機制 是飼料刺激網胃、瘤胃前庭和食管的粘膜引起的反射性逆嘔。反芻是羊的重要消化生理特點,反芻停止 是疾病征兆,不反芻會引起瘤胃膨氣。 羔羊出生后,約40d左右開始出現(xiàn)反芻行為。羔羊在哺乳期,早期補飼容易消化的植物性飼料,能 刺激前胃的發(fā)育,可提早出現(xiàn)反芻行為。反芻多發(fā)生在吃草之后。吃草之后,稍有休息,便開始反芻。反芻中也可隨時轉入吃草。 反芻姿勢多為側臥式, 少數為站立。 反芻時間與采食牧草時間的比值為0.5~ 1.0:1。 (2)瘤胃微生物的作用 瘤胃環(huán)境適宜于瘤胃微生物的棲息繁殖。瘤胃內存在大量細菌和原蟲, 每毫升內容物約含有細菌1010~1011個,原蟲105~106個。原蟲中主要是纖毛蟲,其體積大,是細菌 的 1000 倍。瘤胃是一個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反芻家畜攝取大量的草料并將其轉化為畜產品,主要靠瘤胃 (包括網胃)內復雜的消化代謝過程。瘤胃內的微生物其主要營養(yǎng)作用是: 消化碳水化合物,尤其是消化纖維素 食入的碳水化合物,在瘤胃內由于受到多種微生物分泌酶的 綜合作用,使其發(fā)酵和分解,并形成揮發(fā)性低級脂肪酸(VFA)如乙酸、丙酸、丁酸等,這些酸被瘤胃 壁吸收,通過血液循環(huán),參與代謝,是羊體最重要的能量來源。據測定,由于瘤胃微生物的發(fā)酵作用, 羊采食飼草飼料中大約有55~95%的碳水化合物、70%~95%的纖維素被消化。 可同時利用植物性蛋白質和非蛋白氮(NPN)構成微生物蛋白質 飼料中的植物性蛋白質,通過瘤 胃微生物分泌酶的作用,最后被分解為肽、氨基酸和氨;飼料中的非蛋白氮物質,如酰胺、尿素等,也 被分解為氨。這些分解產物,在瘤胃內,在能源供應充足和具有一定數量的蛋白質條件下,瘤胃微生物 可將其合成微生物蛋白質(其中,細菌蛋白質占主要成分)。微生物蛋白質含有各種必需氨基酸,其比 例合適,組成較穩(wěn)定,生物學價值高。它隨食糜進入皺胃和小腸,作為蛋白質飼料被消化。因而,通過 瘤胃微生物作用,提高了植物性蛋白質的營養(yǎng)價值。同時,在養(yǎng)羊業(yè)中,可利用部分非蛋白氮(尿素、 銨鹽等)作為補充飼料代替部分植物性蛋白質。瘤胃內可合成 10 種必需氨基酸,這保證了綿羊必需氨 基酸的需要。 對脂類有氫化作用 可以將牧草中不飽和脂肪酸轉變成羊體內的硬脂酸。同時,瘤胃微生物亦能合 成脂肪酸。Sutton(1970)測定,綿羊每天可合成長鏈脂肪酸為22g左右。 合成B族維生素 主要包括維生素B1、B2、B6、B12、扁多酸和尼克酸等,同時還能合成維生素K。 這些維生素合成后,一部分在瘤胃中被吸收,其余在腸道中被吸收、利用。 |
畜牧人
畜牧人養(yǎng)豬
關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lián)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19 11:54,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