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批次化管理就是將原有的連續(xù)生產模式下每天都有的生產工作,比如斷奶、配種、分娩,在相對集中的時間段完成,并且間隔分明有規(guī)則,使傳統(tǒng)連續(xù)式飼養(yǎng)方式變成工程化、流程化的有規(guī)律的生產方式。其最大的特點是同一批母豬在同一時間斷奶、配種和分娩,母豬在生產周期中能夠均勻的分配。
歐洲豬場批次化生產非常普遍,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的工廠化養(yǎng)殖,人均母豬飼養(yǎng)效率達200頭,人員工作不但效率高,而且還條理清晰,周批生產的話,每周2天配種、1天防疫、2天分娩、1天母豬斷奶上產床周轉、1天休息,工作輕松,每天上下班都是開車回家,讓員工徹底從豬場工作中解放出來。
1.jpg (277.76 KB, 下載次數(shù): 2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5-4 09:22 上傳
1、豬場批次化管理的優(yōu)點
1.1 提高豬群健康水平
因為批次間豬只不混養(yǎng)、并欄,豬只應激減少,不同日齡的豬只分別在隔離的空間飼養(yǎng),可以有效防止水平感染,阻斷疾病的傳播,進而提高豬群健康水平。
1.2 有效防控疫病
批次生產能夠徹底實現(xiàn)豬群的全進全出,甚至包括母豬群的全進全出,有合理的周期性空欄時間,有利于衛(wèi)生消毒工作的開展,徹底消滅傳染源;其次,間歇性生產使得疫病的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途徑切斷,減少豬群感染幾率;再次,批次生產的豬群日齡最為接近,整齊度高,便于制定防疫程序,且疫苗免疫后的抗體水平整齊,有效保護易感豬群。同一批次豬群不再接觸其他外來豬群,通過其他豬傳播疾病的概率也被顯著降低。
1.3 便于飼養(yǎng)管理
由于分娩日齡接近,產房仔豬便于同舍內交叉寄養(yǎng),提高成活率的同時降低不同豬舍間疾病傳播的風險;同一批次豬群日齡相似,便于制定飼喂計劃,其日增重、飼料轉化率可達到最佳,也便于監(jiān)控飼料使用情況以及水耗情況,隨之用藥成本以及死亡率下降,生產效益提高;豬群日齡相似,對環(huán)境溫度、濕度需求也一致,便于集中進行溫度、濕度調節(jié);同批次豬發(fā)病情況一致、單一,便于用藥;批次生產,生產節(jié)律明顯,便于監(jiān)測豬群健康狀況和員工工作水平,易于生產流程管理和漏洞查找,全進全出計劃更容易執(zhí)行和管理,提高豬場管理效率;根據(jù)生產計劃制定種豬銷售計劃,使得豬群均衡生產;批次生產均為成批的全進全出,減少混群,便于質量追溯或問題追溯。
1.4 飼料效率高,預知健康狀況
在良好干凈的飼養(yǎng)環(huán)境中,病原危害極低的狀況下,豬只生長速度加快,上市日齡可大幅縮短;但越干凈的環(huán)境,越應該注重生物安全,否則患病之風險更高。在疾病病原濃度很低的環(huán)境下,豬只所攝食之飼料,只需要少量轉換成免疫物質,蛋白質可以完全消化吸收,提高飼料效率,進而降低生產成本。
批次之間,豬舍隔離性良好,環(huán)境溫度及通風容易個別控制,營養(yǎng)需求可依照不同日齡體重或豬只公母分欄飼養(yǎng),提供最佳配方,減少飼料營養(yǎng)的浪費。飲水及耗料可依批次或單位個別監(jiān)視使用量,可提早預知豬只健康狀況,及早預防豬只疾病。批次之間空欄時間容易控制安排,豬舍硬件的維修、清洗及消毒可大規(guī)模進行,提供干凈的畜舍給新批次豬只關養(yǎng)。可以將主要的飼養(yǎng)技術及人力集中在配種、分娩及保育照顧工作,將時間及精力專注于豬場最重要的地方,使整個豬場飼養(yǎng)成績大幅進步。
2、連續(xù)生產向批次生產過渡之辦法
2.1 過渡前需制定詳細方案
批次生產為滿負荷生產模式,過渡前須根據(jù)種群數(shù)量、圈舍數(shù)量、圈舍類型設計適合每個豬場的批次生產模式,根據(jù)批次生產的要求對各項生產參數(shù)進行設計(如:年產胎次、年產批次、每批分娩母豬數(shù)、每批配種母豬數(shù)、每批后備母豬補充數(shù)、每批斷奶仔豬數(shù)、每批保育下床數(shù)、每批育肥出欄數(shù)、各階段欄舍數(shù)量等)。下表是一個1000頭母豬場三周批次生產模式的設計方案。
2.jpg (196.98 KB, 下載次數(shù): 2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5-4 09:22 上傳
2.2 在過渡期間要新舊模式一起抓
2.2.1 首先進行后備豬補充
后備豬須提前入群,在過渡期最遲在130日齡入群,認真監(jiān)測母豬發(fā)情表現(xiàn),做好后備豬同期發(fā)情處理。下面是一個6000頭基礎母豬的配種計劃。注意準確計劃后備參配時間、后備可參配頭數(shù)、計劃配種數(shù)等等。
3.jpg (217.07 KB, 下載次數(shù): 2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5-4 09:22 上傳
2.2.2 從斷奶開始實施批次生產
按照批次生產的斷奶計劃(數(shù)量、時間點)對豬群進行斷奶,為了更好的實現(xiàn)配種、分娩時間一致性,斷奶之后要統(tǒng)一使用促進發(fā)情的激素-喜得孕,按計劃間隔時間配種,經過20或者21周的時間全部母豬均可以按照批次生產計劃運轉。
2.2.3 母豬群的管理
已經開始進入批次化生產的母豬群嚴格按計劃周轉,所生產的仔豬嚴格按照計劃進行轉群。尚未進入批次化生產的母豬群做好健康管理,跟上批次化生產的節(jié)奏。
2.3 過渡后
嚴格按照生產計劃補充后備豬、同期發(fā)情、出欄、騰欄。抓緊時間做好生物安全,避免因為疫情導致批次打亂或者造成更嚴重的損失。
3、轉型過程中常見問題
3.1 母豬管理問題
主要涉及配種人員在新模式下引起的短暫性的準配率低,準產率低問題。
3.2 后備豬管理問題
主要包括后備豬數(shù)量不足,后備豬利用率低。
4.jpg (263.16 KB, 下載次數(shù): 2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5-4 09:22 上傳
3.3 豬群周轉問題
育肥豬壓欄引起一系列周轉緊張,甚至有時候不能按時轉群。
3.4 轉型期會有一定的生產成績下降
由連續(xù)生產向批次生產過渡長達7個月,這7個月時間內由于工作、豬群不協(xié)調以及空懷母豬適當增多,會造成生產成績短暫下降。
4、常見問題解決之辦法
4.1必須具備過硬的配種技術
為滿足每批次分娩頭數(shù),要求配種環(huán)節(jié)失誤率應降至最低,同時要求查情、孕檢技術過硬。
4.2 后備豬群數(shù)量足夠、同時質量要高
批次生產要求按計劃準備后備豬來滿足生產,相應的要求豬場要有一定的養(yǎng)殖水平,能夠提供足夠數(shù)量和質量高的后備豬,為了后備與計劃批次同步,使用烯丙孕素做好對應的后備與經產豬的同期發(fā)情配種。
4.3 執(zhí)行生產管理流程
批次生產對流程管理要求較高,每個流程失誤率要求降至最低,因此對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要求較高,需要管理人員制定嚴格的生產計劃,包括每周豬群周轉計劃、每日員工工作計劃,計劃不當會導致生產缺口或者圈舍過負荷,同時需要做好流程管理,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
4.4 提高公豬利用率
要求公豬能夠提供足夠的精液供配種使用,且要求精液質量合格,因此要有良好的公豬管理措施,提高公豬利用率,滿足配種需要。
5、綜述
通過批次生產實現(xiàn)全年生產計劃的可控性,同時增加對生產成本的可控性,是提高人員效率,解放人員的最佳模式,有效提高豬場利潤。
批次生產是徹底實現(xiàn)全進全出的重要生產模式,批次生產能夠在滿負荷生產情況下合理安排出空欄時間,有效實現(xiàn)疫病防控,最終達到特定疫病凈化的目的。豬場應根據(jù)自身管理水平與豬舍硬件條件合理設計批次生產計劃,管理人員的決心和信心是實現(xiàn)批次生產的前提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