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魚為何要吃草呢? 一句話,遺傳所致。
不防先從它的食性說起。它們從魚苗到夏花階段,以輪蟲、枝角類等浮游動物為食。魚種階段隨著口徑增大和咽喉齒發(fā)育,可攝食蕪萍、小浮萍、紫背浮萍、幼嫩水草和陸生旱草。成體以水生植物及江湖岸邊被淹沒的陸生植物為食。其中水生植物以鳳眼蓮、聚草等為首選,而不吃金魚藻、喜旱蓮子草等;陸生植物中以縮根黑麥草、稗草、苣荬菜、紫花苜蓿、蘇丹草等為最佳草料,也喜食各種瓜葉、菜葉和甘薯葉等。
那么,草魚如何吃草呢?眾所周知,各種草是具有纖維素的植物,一般不容易被拉斷,但草魚又不能“囫圇吞棗”地把整根草吞食,而要加以消化吸收。再者,在草魚上下頜上,又沒有見到能切斷草、磨碎草的牙齒,它用什么辦法把草切斷、磨碎?原來,在草魚咽腔內(nèi),有一個小型“碎草機”,著生在咽喉部位,因此也稱“咽喉齒”。咽喉齒是鯉科魚分類的根據(jù)。如青魚的餌料主要是螺、蚌之類,“粉碎”工作就要靠咽喉齒來完成的。其咽喉齒與人的臼齒相似,形狀略同,齒面微凹,相當堅硬。草魚就不同了,吃的不是螺蚌類,而是富有纖維素的草料,因此草魚的咽喉齒不同于青魚的咽喉齒,每側(cè)各有兩行帶花紋的梳形牙齒,齒面呈鋸齒狀,兩側(cè)咽喉齒交錯相間排列,牙齒的上面有一層堅硬的角質(zhì)墊。草魚上下頜咬住草后,靠頭甩動把草拉斷,再送入口內(nèi),由咽喉齒將草“切碎”,然后吞入消化道內(nèi)。這副能磨碎草的“粉草機”就是“遺傳所致”之故。
草雖然被拉斷、切碎,送入消化道內(nèi),但草的營養(yǎng)成分終究少一些,再加上草魚對草類的消化率差,因此它的腸比較長(腸長為體長的 2-3倍),以擴大攝食量,彌補營養(yǎng)的不足。據(jù)測定,草魚對草類的攝食量為體重的40%,最大可達60-70%,所以草魚有“草包子”的俗稱。
由于草魚有愛吃草的習性,因此它多生活在水的中下層,喜歡在被水淹沒的淺灘草地、泛水區(qū)域及水草叢生的湖泊、河道中生活,以滿足它食欲的需求。
明白了草魚的生態(tài)習性之后,垂釣方有據(jù)可依。凡是草魚的釣點,必須有水草,所用的餌料必須以“草”為主,沉入水的中下層,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由于草魚攝食量大,所以吞食鉤餌時,浮子會很快下沉,然后又很快上浮,繼而移動(被拖走),這時才可起釣。當發(fā)現(xiàn)草魚上鉤后,不要急于拉線,而是要放線(俗稱“遛魚”)。草魚知道“上當”后,痛苦難忍,拼命拉著鉤走,這時就要“遛”(放線)。讓其筋疲力盡后,才收鉤、拉近,但也不能猛然起鉤,因其力大,也有掙脫的可能,須用“撈?!陛p輕從頭部撈入,再猛然起“撈?!保@時草魚才能被擒。
垂釣時用“草”(如蘆葦芯、嫩草)來釣草魚,也不見得什么草它們都咬鉤。這里面有件事必須交代清楚:草魚的咽喉齒長成后,還有脫牙換齒的過程,一般 5-6月(收割大麥的季節(jié))是它們“換齒”的時間,所以此際垂釣時,必須以特別嫩的草或特殊加工的“混合餌料”作為引餌,才能使草魚來咬鉤;否則,雖然草魚在此際處于饑餓時期(換齒),但由于餌料啃不動,它們寧愿餓著,也不咬鉤,這就是諺語“難釣五月”的由來。
垂釣者尋找釣場,還根據(jù)草魚糞便出現(xiàn)的位置(相當于“魚星”)下鉤。
有人說草魚在晚上是不吃食的,這可能有些誤解。漁民說:“馬無夜草不肥,草魚無夜草不長。”說明草魚在安靜的夜晚是吃食的,這對當前開展“夜釣”又出了個新點子。《垂釣》雜志今年第 2期《在得克薩斯釣中國草魚》一文中介紹了“夜釣草魚”的經(jīng)驗,不妨可以借鑒。
[ 本帖最后由 小農(nóng)民 于 2007-1-12 18:25 編輯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xué)習,文章及圖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quán)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