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素的不同作用機理探討及其在動物生產中的應用
作者:汪開治 轉貼自:生物技術通報
隨著抗生素時代的即將過去,尋找對動物與人類有益無害的抗生素替代品已成為養(yǎng)殖業(yè)向前發(fā)展的根本所在。其中,益生素乃最先被提出的抗生素替代品,益生素是可直接飼喂動物的在動物消化道內起有益作用的微生物制劑,它以活的形式在動物消化道中與病原菌通過競爭性抑制,增強動物機體的免疫力,并直接參與胃腸道微生物的平衡,達到胃腸道功能正?;娜盏模‵uller,1989)??股厥欠N將菌絲篩選和繁殖培養(yǎng),取其代謝產物制成的抗菌物質,其作用是抑制和殺滅病原菌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在此同時,也抑殺了動物機體內正常共生的菌群,破壞了微生態(tài)平衡。相反,益生素的作用在于扶植正常微生物菌群,提高它們在腸道中的定居繁殖能力以站抗致病微生物,把生態(tài)失衡調節(jié)為生態(tài)平衡,從而達到促進生長、防治疾病的目的。
1 益生素的作用機理
益生素的作用機理在理論上的進展還很小,現(xiàn)階段對其作用機理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微生態(tài)平衡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1 優(yōu)勢種群學說
正常微牛物群對整個腸道菌群起決定作用,使用微生物的目的就在于恢復優(yōu)勢菌群,保持微牛態(tài)平衡。正常情況下,動物腸道內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菌群,其中能有效促進動物生長和飼料消化的有益菌群主要由桿菌、真菌、消化球菌、厭氧彎曲桿菌等令性厭氧菌群、乳桿菌和雙歧桿菌構成。田允波等(1999)指出,一般情況下,豬雞腸道內優(yōu)勢種群為厭氧菌(占99%以上,而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只占1%),其中主要是擬桿菌、雙歧桿菌及乳酸桿菌等,各種菌群間既具有正向關系(偏利共生、相生和互惠現(xiàn)象),又有負向關系(競爭、偏害現(xiàn)象人正向效應促使種群發(fā)展,而負向效應則限制或阻止種群的過度膨脹,這兩者達到平衡時,我們稱之為“微生態(tài)平衡”。當某些條件如外界環(huán)境中的物理、化學或生物性狀改變,動物受到飼料轉換、斷乳、運輸或疾病等應激作用,機體處于病理狀態(tài),免疫力下降或使用抗生素藥物后,均會導致腸道內菌落比例失調,此時腐敗菌和致病菌大量繁殖,有益菌減少,造成微生態(tài)失調,動物體容易產生疾病。攝入益生素后,消化道內有益菌群得到了有效補充,使有益菌在數(shù)量和作用強度上均占絕對優(yōu)勢,該菌群的繁殖和代謝,大大的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長繁殖,從而保持菌群的正平衡,有效地防止菌群失調(Han等,1984)。
1.2 生物奪氧學說
需氧芽胞桿菌能在指主腸道內迅速地定值并生長繁殖,消耗氧氣,又稱生物奪氧。以益生素形式添加好氧菌特別是芽孢桿菌或添加寡糖特異性地增殖芽胞桿菌,它們在繁殖過程中均對消耗腸道內的氧氣,造成局部厭氧環(huán)境,降低氧化-還原電勢,扶植和促進正常菌群——厭氧菌的生長繁殖(呂道俊等,2000),同時也抑制了需氧病原菌和兼性厭氧病原菌的生長,從而把失調菌群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淇中,酵母則可以分泌一些消耗腸道氧氣的生長因子,進而在腸”道中促進有益菌的生長,維護菌系平衡(吳額群等,2000),從而達到防病。治病、促生長的目的。
1.3 菌群屏障學說
化學益生素和益生素的添加可使動物腸道內有益菌增加,而有益菌抑或通過改變有害菌附著的受體結構,抑或因其與病原菌結構相似,競爭性抑制病原微生物粘附到腸鼓膜上皮細胞上,同病原微生物爭奪有限的營養(yǎng)物質和生態(tài)位點,并參與其與致病菌之間生存與繁殖的時空競爭。定居部位競爭以及營養(yǎng)競爭,限制致病菌群的生存繁殖。同時有益菌在消化道內形成致密的膜菌群,形成微生物屏障,抑制消化道粘附病原菌,中和毒性產物,防止毒素和廢物的吸收(Barrow,1980),從而有助于動物消化道內建立正常的有益微生物區(qū)系,排除或控制潛在的病原體。
1.4 微生物的代謝途徑
微生物代謝方面的作用可歸納為“三流運轉學說”,即微生物與宿主動物之間或正常微生物種群之間存在新陳代謝和物質交換。其主要途徑如下:
1.4.1降低腸道pH值
添加化學益生素如寡糖類物質或益生素,動物腸道內的乳酸菌和鏈球菌含量會增多,其代謝產生乳酸。丙酸等有機酸,使消化道內pH值降低,不僅能抑制包括很多革蘭氏陽性菌在內的病原菌的存活與繁殖,如乳酸菌分解糖類產生乳酸。乙酸,酵母產生乙醇等抑制對酸敏感病原菌的生長,從而使腸道內有益菌重新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建立起良好的微生物群系;而且在酸性環(huán)境中,胃蛋白酶航能被激活成有消化能力的胃蛋白酶,有助于蛋白質的消化吸收。此外,有機酸可加強腸的蠕動和分泌,促進飼料消化,提高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
1.4.2 抑制有害物質的產生
腸道內的腐敗菌。大腸桿菌等增多,會產生如氨、生物胺、蚓哚和酚等一些有害物質,這些物質具有潛在抑制生長和致癌作用,但添加寡糖或益生素后,生成這些物質的酶活性會受到抑制,因而控制有害產物的生成。保加利亞乳酸桿菌的代謝產物能中和大腸桿菌外毒素,許多好氧菌產生的SOD可幫助動物消除氧自由基。飼喂啤酒酵母后,腸道內有益菌群大量增殖,它們在抑制潛在病原菌的同時,也能阻止腸內腔和氨的產生、促進腸蠕動、維持完整的腸粘膜結構。雙歧桿菌可以通過其代謝產物抑制致病菌和腸內固有腐敗菌,減少腸道內毒素反腐敗產物的含量,減輕肝臟的解毒負擔,增強肝臟的營養(yǎng)代謝功能。
1.4.3 合成與分泌更多營養(yǎng)物質及消化酶
研究表明,動物飼喂寡糖或益生素可使腸道內有益菌如乳酸菌、雙歧桿菌等增多,它們可在腸內合成B族和K族維生素及蛋白質,增加血液中鈣、鎂的數(shù)量,改善動物對礦物質的吸收,甚至產生某些未知生長因子,加強動物體營養(yǎng)代謝,促進動物生長,產生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酶類,提高3大有機物質的消化率,同時產生如嗜酸菌素、乳糖菌素等抗菌物質,抑制病原菌在腸道內繁殖,合成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許多微生物還具有很強的利用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幾了質和植酸磷等動物本身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質的能力,并釋放出細胞內原生質物質供動物利用,從而促進動物生長發(fā)育和增重。Hotten(1988)報道,枯草芽孢桿菌和地農芽桿菌具有較強的蛋白孢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同時還具有降解植物飼料中非淀粉多糖酶如果膠酶、葡聚糖酶、纖維素酶;酵母菌和霉菌均能產生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纖維素酶等多種酶類,可提高蛋白質和能量利用率。益生菌的蛋白酶和肽酶組成的蛋白酶系統(tǒng)能分解蛋白質和多肽,一方面使飼料養(yǎng)分更易利用,另一方面,益生菌自身蛋白質分解后也可以為畜禽提供更多的營養(yǎng)素。
1.4.4 產生過氧化氫
嗜酸乳桿菌。乳酸乳桿菌等在動物體內可產生過氧化氫( B.Wren等,1982),激活動物大腸內的過氧化物酶-硫氰酸鹽反應系統(tǒng),使乳酸過氧化物酶與過氧化氫結合,然后將硫氰酸鹽氧化成氧化性中間產物,抑制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生長繁殖(閔曉梅等,2001)。顧宏偉(1994)指出,蠟樣芽抱桿菌孢子加到雞飼料中,肉雞后期(28-49日齡)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顯高于對照組,盲腸沙門氏菌陽性率顯著降低。
1.4.5 產生細菌素
細菌素是一類選擇性作用于細菌靶細胞的抗菌物質,幾乎每一乳酸菌株都能產生細菌素。乳酸乳球菌產生的Nisin細菌素可抑制鏈球菌、葡萄球菌及校狀芽孢桿菌生長(楊潔彬等, 1996)。嗜酸乳桿菌產生的細菌素能抑制大腸桿菌DNA合成。自枯草芽孢桿菌中提取的枯草菌素(subticin),能抑制真菌。雙歧桿菌還能產生Bifidin菌素,其主要由苯甲基丙氨酸和谷氨酸組成,對腸道腐生菌起抑制作用。此外,還有牛肝菌素、嗜酸乳菌素、嗜酸菌素和無蛋白菌質(Reuterin),能有效地抑制廣譜性革蘭氏陽性、革蘭氏陰性細菌、酵母和真菌產生的毒性氧化代謝物則emcora R,(1997)。
1.4.6 產生誘導酶
雙歧桿菌和某些乳桿菌能產生胞外糖苷酶,降解腸粘膜上皮細胞上致病菌和細菌毒素的潛在受體、復雜多糖,通過酶作用,阻止毒素對上皮細胞的粘附和侵入。添加雙歧桿菌,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內重要的溶酶體酶??酸性磷酸酶的含量大大提高(鄭仁恕等,1994)。
1.5 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
益生菌活菌的粘附特性乃誘導免疫的一個重要因素。病原菌與上皮細胞結合,誘導組織、巨噬細胞程序性死亡,引起炎癥反應(Lu L et al,2001)。益生菌(Ewing et al,1994)可保護腸壁,與病原菌競爭附著并進入腸上皮細胞,增大細胞間隙,刺激巨噬細胞產生 sIgA、 sIgM,有效地抑制感染(Perdigon et al,1995)。
乳酸菌的兩種不同的粘附機理分別為,一種是需要Ca2+的非特異系統(tǒng),Ca2+信號活化途徑可促進乳酸菌與腸細胞的特異受體結合,所有的乳酸桿菌可借助此系統(tǒng)進行粘附;另一種是Ca2+獨立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中有兩種乳酸成分參與乳酸菌的粘附,一種是抗蛋白酶(與菌體表面吸附有關),另一種是熱穩(wěn)定縣對蛋白酶敏感的胞外蛋白,部分乳酸桿菌借助此系統(tǒng)進行粘附(Chauviere G et al,1992)。也有人認為乳酸菌的細胞脂磷酸壁質是重要的粘附因子,尤其是對嚙齒類組織的粘附,其粘附于粘膜上的功能與粘膜多糖有關(Granato G et al,1999)。雙歧桿菌的粘附則是借助細菌表面或雙歧桿菌培養(yǎng)物上清液中類蛋白促粘附因子,通過細絲狀的成分特異性粘附于腸道粘膜表面上,誘導抗體產生(Ryhanen EL,1996)。
用滅活的酵母喂生長豬3周,可提高十二指腸近端甘露糖從粘膜到漿膜的流速,提高回腸林狀細胞數(shù)量,增加結腸粘膜厚度(Breres G et al,2001)。腸道上皮細胞含有甘露寡糖,腸道病原體凝集素易與甘露寡糖相結合,而酵母細胞壁的甘露寡糖也能吸附有毒物質和病原菌,使細菌不能與腸壁上含甘露寡糖的細胞結合,從而保護動物腸道(Kent L,2000),提高動物抗病力。細菌脂多糖(LP)和細菌肽聚糖(PG)可通過信號傳導通路刺激巨噬細胞、內皮細胞、嗜中性粒細胞產生介質,如腫瘤壞死因于、IL-1、IL-6、IL-8、IL-12等,對介導非特異性免疫起重要作用(Kopp et al,1999)。LPS也可單獨或聯(lián)合IFN-r誘導巨噬細胞的NO合酶的mRNA表達,促進能活化巨噬細胞殺滅腫瘤細胞及病原微生物的 NO的合成(Sidney M et al,1994)。Liene (1995)則發(fā)現(xiàn)LPS可通過活化巨噬細胞的蛋白激酶C,促進NO合酶mRNA的表達與翻譯。Kitazawa H等(2001)從乳酸桿菌提取的 DNA能夠誘導脾淋巴細胞擴增,其DNA中的2個核著酸序列(SOL-LG7和SOL-LG10)與促有絲分裂劑的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可誘導B淋巴細胞分裂。
1.6 減少膽固醇的機制
膽汁酸、去氧膽汁酸經常結合甘氨酸或牛橫形成甘氨膽酸或牛磺膽酸,被乳酸桿菌中的細菌酶。膽鹽水解酶所解離(Cilliland SE,1990)。解離的膽酸有殺菌作用,粘附到細菌纖絲上形成沉淀而排出體外,導致腸肝循環(huán)減少,膽固醇轉化率升高,產生更多膽酸,從而降低膽固醇(Gilliland,1990)。Fletcher(1995)發(fā)現(xiàn)喂較高膽鹽水解酶活性的乳酸菌,兔和倉鼠的血清膽固醇水平下降,糞便膽酸升高。Fukushima等(1996)研究了單一菌種、混合菌種對血膽固醇濃度的影響,結果表明混合菌種倉鼠血膽固醇濃度比單一菌種下降更明顯,并觀察到糞中膽固醇濃度增加,肝脂肪酸合成減少,肝臟內源性膽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β-羥-β-甲基戊二酸輔酶A還原酶活性顯著降低(Mtal,1995)。
益生細菌也可直接同化吸收膽固醇,在膽汁存在條件下,膽固醇降解顯著。此外,益生細菌抑制腸內分子團的形成,促進膽固醇與膽酸及短鏈脂肪酸的發(fā)酵作用,對膽固醇代謝也起重要作用(Mohan,1996)。Bouhnik(1996)發(fā)現(xiàn)膽固醇降解與細菌濃度高度相關。博曉麗等(1992)研究表明糞腸球菌、屎鏈球菌及其提取物也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
1.7 延緩不耐乳糖癥
一般說來,人與高等動物因腸道中缺乏β-半乳糖苷酶而易出現(xiàn)乳糖不耐受,不能完全吸收乳糖,而乳糖會改變結腸勝滲透平衡而引起水樣腹瀉,大量乳糖可導致腸內菌群失調。當然小腸細胞中也含有少量內源乳糖酶,加之腸內菌群亦能消化少許乳糖,因此宿主能耐受少量乳糖(S.salminen AC et al,1998)。然而一旦腸道菌群失調,粘膜杯狀細胞形態(tài)數(shù)量均發(fā)生變化,則動物乳糖耐受程度降低,若加入以乳酸菌為主的益生素可以改善腸道生理狀態(tài),增強乳糖耐受。此外,一些乳酸桿菌中尚含有乳糖磷酸轉化酶系統(tǒng)(PTS)及乳糖分解途徑,將乳糖轉化為乳酸(Prouault S,2001)或通過水解將飼料中乳糖水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對動物不造成影響(Drouault S et al, 2001)。Beyer EC等(1982)發(fā)現(xiàn)在成年雞的小腸中有2種結合乳糖的凝集素,雞乳糖凝集素-1、乳糖凝集素-2,是由小腸粘膜杯狀細胞分泌的,且伴隨著粘蛋白的分泌而分泌,所以雞對乳糖的耐受比其它動物強。
1.8 凈化環(huán)境的機制
枯草芽抱桿菌可在大腸中產生氨基氧化酶、氨基轉移酶及分解硫化物的酶,將臭源吲哚化合物完全氧化,將硫化物氧化成無臭無毒物質,從而降低血液及糞便中有害氣體濃度,減少其向外界排放的量,改善飼養(yǎng)環(huán)境(趙芙蓉等,1998)。嗜胺菌能消化腸道游離的氨(胺)及吲哚等有害物質,抑制大腸桿菌的活動;而排出的糞中所含有的活菌體,可消化剩余的氨(孫黎等, 2001)。蘇云金將桿菌添加到禽舍內,可抑制蛆的孵化,減少蒼蠅;小雞口服后,產生的糞便對蛆有殺毒作用(Lahi IM et al,2001)。用放線菌微生物作除糞臭劑,除臭率達66%,而禽類經處理后成分基本不受影響(林敏等,1995)。G Pleluigi等(2001)認為,乳酸桿菌中含有精AA脫亞氨陽性酶,可明顯降低多胺水平。
1.9 提高液體飼料質量的機制
在生物技術的角度上講,乳酸菌不僅可以改善腸道菌群,而且有益于液體飼料中的菌群;從動物營養(yǎng)而言,則可減少微生物對飼料的降解。飼料衛(wèi)生差的不良影響多源于微生物的代謝產物。由于微生物利用了飼料中的養(yǎng)分,從而降低了飼料營養(yǎng)價值。許多大型礦物質飼料和預混料生產商,旨以解決許多地方因飼養(yǎng)衛(wèi)生差所引發(fā)的問題,提出了在生態(tài)系統(tǒng)(液體飼料沖使用益生素建立良性生態(tài)平衡的凈化措施。
作為益生素,乳酸菌和釀酒酵母的試驗結果提供了正面依據(jù),乳酸菌的快速繁殖產生了大量的乳酸,降低了液體飼料的pH值,而飼料的酸化對飼喂系統(tǒng)和動物腸道中微生物的分配有利,因為病原微生物生長適宜pH一般都在7左右。此外,乳酸菌與有害微生物的競爭抑制其繁殖。
2 在動物生產中的應用
2.1 促進動物生長發(fā)育,提高飼料的利用率,改善動物產品質量
益生素通過產生大量消化酶類,如絲狀真菌中的木酶、曲酶能產生蛋白酶、淀粉酶、半纖維素酶等各種消化酶(Jin LZ et al, 2000);或經腸內發(fā)酵直接產生丙氨酸、纈氨酸、天冬氨酸和蘇氨酸等,還可產生維生素等(劉林如等,1991),提供動物機體所需營養(yǎng)物質;在動物胃腸道形成微酸性環(huán)境,激活內源酶活性,維持腸道內pH值,有利于維生素D、Ca2+、Fe2+等的消化吸收。
董傳發(fā)(1986)報道,牛育肥過程中添加活性酵母益生素可使生長速度提高3%-8%;在育肥期可顯著增加胭體凈肉率3.35%,降低脂肪率2.28%;Dawson(1993)報道,酵母培養(yǎng)物可增加肉牛采食量,提高增重速度和飼料報酬;Wallace等(1993)綜合 16個研究結果報道,飼喂酵母培養(yǎng)物可使肉牛增重速度提高7.5%。添加真菌益生素可以減緩采食后瘤胃內pH值的降低,24h內可使瘤胃內環(huán)境穩(wěn)定。苑文珠等(2001)報道,通過添加曲霉菌或酵母菌制劑提高乳酸的利用,使瘤胃pH值升高,減少反芻動物因飼喂高精料日糧引起的瘤胃pH值降低所造成瘤胃機能障礙。
益生素可以維持和加強犢牛小腸上皮細胞胞質中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從而在亞細胞水平上發(fā)揮作用(那日蘇等,2002)。酵母可以通過改變微生物的作用增強對瘤胃內氨的利用和蛋白質合成,增加進入后段消化道的微生物蛋白質的數(shù)量和小腸中非氨態(tài)氮的吸收率,在消化道內促進植酸酶產生,提高非反芻動物對磷的吸收利用(Pagen,1980)。大量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真菌益生素能夠提高厭氧菌尤其是纖維分解菌數(shù)量。
Gunther(1989)報道,在奶牛日糧中添加10g活性酵母培養(yǎng)物,其標準奶產量從28.4kg/d提高到34.3kg/d Huber(1989)報道,給奶牛飼喂酵母培養(yǎng)物,可使產奶量和標準奶產量分別提高1.2L和0.8L;Dawson(1993)報道,酵母培養(yǎng)物用于奶??稍黾硬墒沉?,提高產奶量,改善乳成分;Walace等(1993)綜合18個研究結果報道,飼喂酵母培養(yǎng)物產奶量平均提高7.8%;在能量、蛋白質\酸性纖維和中性纖維均超過NRC標準的混合日糧中添加酵母,也表現(xiàn)出產奶量增加 3.1%,4%校正乳提高9.3%,乳脂率提高0.29%的效果(Diva等,1993)。
Metyes CC(2000)研究發(fā)現(xiàn),豬、雞血漿中賴氨酸、尿中賴氨酸和機體中賴氨酸的20%來源于腸道中有益微生物的合成。光合細菌菌體營養(yǎng)豐富,蛋白質含量達60%-65%,還含有維生素B、泛酸、葉酸等,能提高飼料效率、動物抗病能力及產蛋率。
從血清總蛋白和血清尿素含量考慮,添加益生素可使仔豬血清的總蛋白含量明顯升高,由對照組的平均50.3g/l升高到55.1g/l;而血清尿素的含量則由對照組的平均3.63mmol/l下降到2.80mmol/l,提高仔豬對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利用(梁明振等,2002)。
王夢亮(1999)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光合細菌添加劑,能提高鯉魚腸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提高水產品產量。
2.2 增強動物免疫力,防止育齡動物腹瀉
益生素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劑,能有效地提高干擾素和巨嗜細胞的活性,促進B細胞產生抗體和提高嗜菌細胞活性,其細胞壁上存在的肽聚糖,能刺激腸道免疫細胞而增加局部免疫抗體,從而提高動物抗病力。益生素中的雙歧桿菌等菌株具有清除動物體內氧自由基的作用(Ten,1987)。1973年Bloksma用酸奶喂無菌動物,發(fā)現(xiàn)其體內免疫球蛋白G1、G2a、G2b的含量大為提高。潘康成等(1999)綜述認為,動物口服益生菌后,可調整腸道菌群,使腸道微生態(tài)系統(tǒng)處于最佳平衡狀態(tài),活化腸粘膜內相關淋巴組織,使SIgA抗體分泌增強,提高免疫細胞再循環(huán)而活化全身免疫系統(tǒng),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Inooka(1983)研究發(fā)現(xiàn),納豆芽孢桿菌能夠增強雛雞抗綿羊紅細胞抗體的產生,并顯著提高仔雞脾臟T、B淋巴細胞比例,增強雞的細胞免疫功能。劉克琳等(1994)報道,凝結芽孢桿菌試驗組雞的免疫器官生長發(fā)育較對照組迅速,血中T細胞值較對照組高。潘康成等(1997,1998)還發(fā)現(xiàn)地衣芽孢桿菌對兔體液免疫功能有促進作用。
當細菌性毒素與腸細胞結合,將導致腸細胞分泌功能亢進,大量液體從細胞刷狀緣溢出,腸絨毛頂端細胞吸收功能降低,從而造成水分和電解質被大量積蓄在腸管內,引起臨床上的水樣腹瀉和迅速脫水癥狀。法國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益生素可以使犢牛腹瀉率由82%降至35%,死亡率由10.2%降至2.8%。Marcheter和Rossery分別做了益生素預防雞白痢試驗,表明益生菌對預防雞白痢有顯著效果。其中釀酒酵母能夠破壞大腸桿菌(E.colt)的致病機制。S.B.酵母用來預防和治療與艱難梭菌有關的腹瀉和結腸炎,艱難梭菌分泌毒素A,結合到細胞刷狀緣受體上,S.B.酵母一方面減少毒素A受體及刷狀緣蛋白,降低由毒素A引起的液體分泌和甘露糖醇的通透性;另一方面分泌一種。一蛋白酶,抑制毒素A與受體結合。嗜酸乳桿菌不僅可以減少大腸內含氨量,并且還可以分解病原菌產生的毒素,使其失活(Mitchell,1976),從而減輕腹瀉癥狀。也有人認為,干酪乳桿菌產生一些表面活性劑抑制病原菌的粘附與繁殖,從而減少了有毒胺類或腸毒素的產生(Reid G,1999)。
2.3 抑制腸道內氨及胺等毒性物質的產生,改善環(huán)境衛(wèi)生
當動物腸內大腸桿菌等有害菌數(shù)量增多時會導致蛋白質轉化為氨、膠和其它有害氣體和物質,而益生素制劑中某些菌屬如嗜胺菌可利用消化道內游離的氨、胺和其他有害氣體和物質,同時優(yōu)勢菌群可抑制大腸桿菌的活動,扭轉蛋白質向胺及氨的轉化,從而降低腸內容物、血液和糞便中有害物質含量。此外,芽孢桿菌在大腸中產生的氨基氧化酶和分解硫化物的酶類,可將臭源吲哚化合物完全氧化成無臭、無毒害、無污染的物質;芽孢桿菌還有利于氨代謝的酶類,可降低血氨濃度。因此,益生素制劑的添加,可極大地降低糞便臭味,改善舍內空氣質量,降低對環(huán)境的污染。
2.4 其它作用
益生素在動物腸道內產生的物質能提高動物體的抗應激能力。 Andlid等 (1999)試驗表明娃魚腸道中的釀酒酵母能產生高濃度的熱應激蛋白。將益生素應用到水產上,還能夠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這有利于動物的健康生長。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