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劑量E.tenella感染對雛雞臨床病變指標(biāo)的影響 包永占1,史萬玉1,秦建華1,郝素婷2 (1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動科院,河北 保定, 071001;2河北省獸藥監(jiān)察所,河北 石家莊 050012) |
摘要:本試驗應(yīng)用1.0′103、1.0′104和5.0′104 3個不同劑量的柔嫩艾美耳球蟲孢子化卵囊,進行人工感染發(fā)病。對雛雞感染后不同時間的盲腸病變、血便和卵囊排放量以及死亡率進行了觀察。結(jié)果表明不同劑量的柔嫩艾美耳球蟲感染對雛雞盲腸病變、卵囊排放量、血便以及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上述指標(biāo)多隨著感染劑量的加大而變大,但卵囊排放量當(dāng)感染劑量增加到5.0′104時反而降低。血便和死亡率各組均以感染后第6d最為嚴(yán)重,卵囊排放量以感染后第7d最多。
關(guān)鍵詞:雞;E.tenella;盲腸病變;血便;卵囊排出量;死亡率;不同劑量
雞球蟲病是一種由艾美耳屬球蟲寄生于雞腸上皮細(xì)胞引起的原蟲病。目前在雞體內(nèi)已檢測到9種艾美耳球蟲,其中有5種致病力較強,發(fā)病率可達50%~70%,死亡率達20%~30%,嚴(yán)重時高達80%。在雞的各種疾病中,球蟲病約占1/6~1/5,常給養(yǎng)殖業(yè)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本試驗應(yīng)用人工感染發(fā)病的方法,探討不同劑量E.tenella感染與雛雞臨床病變指標(biāo)的相關(guān)性。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動物:系購自保定市鹿圓種雞場的1日齡京白939小雛雞。購進后于無球蟲的消毒鐵絲籠內(nèi)隔離飼養(yǎng)至15日齡,經(jīng)糞便檢查,確認(rèn)無球蟲感染后作為試驗用雞。
1.2試驗用球蟲卵囊: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動物科技學(xué)院寄生蟲室保存的保定株E.tenella孢子化卵囊。用15日齡小雛雞復(fù)壯,孢子化后,保存于2.5%重鉻酸鉀溶液中備用。
1.3試驗分組:從經(jīng)預(yù)備期飼養(yǎng)至14 日齡的雛雞中選取體重差別不超過±5g的健康雛雞160只。隨機分為4組,每組40只。其中Ⅰ組為不感染對照組;Ⅱ組、Ⅲ組、Ⅳ組為感染組,并于分組后的次日每組分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蟲孢子化卵囊1.0×103個/只、1.0×104個/只、5.0×104個/只。
1.4 臨床病變指標(biāo)的測定:
盲腸的病變記分在感染后第7d,參照J(rèn)ohnson and Reid (1970)的標(biāo)準(zhǔn)進行;血便記分,參照Morehouse(1970)的標(biāo)準(zhǔn);卵囊記數(shù)用記數(shù)板法;死亡率的觀察為在整個試驗過程中,每天觀察各組雞的死亡情況,計算各組當(dāng)天的死亡率。
2.結(jié)果 2.1不同劑量E.tenella球蟲感染時雛雞盲腸病變
表1 不同劑量雞球蟲感染時雛雞盲腸病變的分值 感染天數(shù) | 不感染對照組 | 1.0′103卵囊組 | 1.0′104卵囊組 | 5.0′104卵囊組 | 7d | 0 | 0.6±0.4889 | 2.4±0.1042** | 4.0±0.0000** |
通過表1結(jié)果可以看出,不同劑量的球蟲感染引起雛雞盲腸的病變不同,1.0′103個/只劑量組第7d時的盲腸病變最輕,平均病變記分只有0.6±0.4889,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當(dāng)以1.0′104個/只和5.0′104個/只的劑量進行感染時,第7d時的盲腸病變記分分別平均達到2.4±0.1042和4.0±0.0000,與對照組差異極顯著(p<0.01)。
2.2不同劑量E.tenella球蟲感染時雛雞的血便情況
由表2試驗結(jié)果可以看出,各感染組在第4d時均無血便排出。以1.0′103個/只劑量感染時只在第5d和第6d時有輕微的血便,分值分別只有0.233和0.100;當(dāng)以1.0′104個/只的劑量感染時,血便主要集中在第5d、6d和7d,其中第6d最嚴(yán)重,血便記分達到3.107;而5.0′104個/只感染劑量組在5~8d均有血便出現(xiàn),其中第6d最嚴(yán)重,血便記分高達5.643,第5d和第7d次之,第8d只有輕微的血便,血便記分只有0.25。
表2 不同劑量雞球蟲感染時雛雞血便記分情況 時間 | 不感染對照組 | 1.0′103卵囊組 | 1.0′104卵囊組 | 5.0′104卵囊組 | 73~96h | 0 | 0 | 0 | 0 | 97~120h | 0 | 0 | 1.000(30/30) | 3.033(91/30) | 121~144h | 0 | 0.233(7/30) | 3.107(87/28) | 5.643(158/28) | 145~168h | 0 | 0.100(3/30) | 2.143(60/28) | 2.727(60/22) | 169~192h | 0 | 0 | 0 | 0.25(3/12) | 2.3不同劑量E.tenella感染對雛雞糞便卵囊排出情況的影響
表3 不同劑量雞球蟲感染時雛雞糞便OPG情況(′104個/g) 感染天數(shù) | 不感染對照組 | 1.0′103卵囊組 | 1.0′104卵囊組 | 5.0′104卵囊組 | 5d | 0.00 | 0.00 | 0.00 | 0.00 | 6d | 0.00 | 7.81 | 8.36 | 7.27 | 7d | 0.00 | 81.00 | 76.50 | 68.85 | 8d | 0.00 | 64.00 | 60.00 | 53.78 | 9d | 0.00 | 31.67 | 33.36 | 28.90 | 10d | 0.00 | 5.28 | 9.87 | 8.57 | 11d | 0.00 | 0.96 | 1.58 | 1.37 | 12d | 0.00 | 0.09 | 0.17 | 0.14 | 13d | 0.00 | 0.00 | 0.00 | 0.00 | 14d | 0.00 | 0.00 | 0.00 | 0.00 | 從試驗結(jié)果看,用1.0′103個/只、1.0′104個/只和5.0′104個/只3個劑量水平分別感染雛雞時,卵囊排出均集中在第6~12d之間。其中第7d時的卵囊排出量達最高,且3個劑量水平中,1.0′103組OPG最高達81.00;1.0′104個/只和5.0′104個劑量組略次之,分別為76.50和68.85;第7d以后各組的卵囊排出量均逐漸減少,到第13d時基本不再向外排卵囊。
2.4不同劑量E.tenella球蟲感染時各組雛雞的死亡情況
通過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感染1.0′103個/只卵囊時,試驗雞在整個試驗期無1只死亡;感染1.0′104個/只時只在第6d時有2只死亡,占當(dāng)天雞的6.7%;感染5.0′104個/只個卵囊時,分別于第5d和第6d各死亡2只和6只,分別占當(dāng)天總雞數(shù)的6.7%和21.4%。(表3)
表4 不同劑量雞球蟲感染時雛雞的死亡情況 感染天數(shù) | 不感染對照組 | 1.0′103卵囊組 | 1.0′104卵囊組 | 5.0′104卵囊組 | 5d | 0 | 0 | 0 | 6.7%(2/30) | 6d | 0 | 0 | 6.7%(2/30) | 21.4%(6/28) | 7d | 0 | 0 | 0 | 0 | 8d | 0 | 0 | 0 | 0 | 3.討論
3.1盲腸病變主要是由于球蟲裂殖子在盲腸上皮進行裂殖生殖時造成的,尤其是第二代裂殖子大量從盲腸上皮逸出的時候造成的損傷最大。故一般在感染后的5~7d盲腸的病變程度最嚴(yán)重,且隨著感染劑量的增加而加重。本試驗結(jié)果正好也反映出這種變化情況。
3.2柔嫩艾美耳球蟲感染引起的血便,主要是由于第二代裂殖子大量逸出時造成盲腸上皮細(xì)胞的破裂而引起的,所以一般在感染后的第5~6d最嚴(yán)重,且隨著感染劑量的增加而變得嚴(yán)重。本試驗中不同劑量的柔嫩艾美耳球蟲感染引起感染雞的血便變化情況與這一規(guī)律基本相符。
3.3資料顯示,柔嫩艾美耳球蟲的一個生活周期為7d,其一般在感染后的第7d才有大量的卵囊排出,在感染后的第6d只有少量早熟的卵囊排出,6d以前基本無卵囊排出,7d以后,隨著時間的延長,排出的卵囊又逐漸減少。本試驗的結(jié)果與上述變化完全相符。另外,試驗結(jié)果還顯示,隨著感染劑量的增加,卵囊的排出量卻有所降低。這多可能是由于,若感染劑量太大,球蟲在裂殖生殖時已對盲腸上皮造成嚴(yán)重破壞,當(dāng)球蟲進行配子生殖時,已無足夠的健康上皮供其利用,故生成的卵囊反而降低。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xué)習(xí),文章及圖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quán)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