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烏鱧的形態(tài)特征:
烏鱧的體形呈圓筒狀,尾部略側(cè)扁;頭尖、長面平扁,上覆鱗片,頗似蛇頭,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一直延伸到眼后,下頜稍突出;上下頜、犁骨和口蓋骨上密布細齒;眼中等大;鰓孔大,鰓耙粗短而稀疏,鰓腔上方有一個密布毛細血管的鰓上器,具有輔助呼吸的機能;體被圓鱗,較大;側(cè)線較平直,但在臀鰭起點上方折斷,前后兩段相隔1個鱗片,側(cè)絨鱗60-67;背鰭和臀鰭均很長,幾乎與圓形的尾鰭相連,無硬刺,胸鰭圓扇形,腹鰭短小。肛門位于身體中點的腹面;鰾一室,較細小;胃呈囊狀,具兩個幽門垂;腸短,雙曲,僅為體長的一半略多。體背部為黑色,腹部灰白色或淺黃色,體側(cè)邊有兩條黑紋,奇鰭有黑白相間的花紋,偶鰭淺黃色,間有不規(guī)則的斑點,胸鰭基部有一黑色斑點。
B、烏鱧的生活習性:
烏鱧系底棲性魚類,喜棲居在水草叢生的泥底質(zhì)淺水區(qū),偏愛靜水或微流水水域環(huán)境。它的生存適溫是1℃-36℃,適宜生長的水溫是13℃-30℃,最適生長溫度是25℃-28℃。當?shù)陀?℃或市于33℃時,它們都會藏身于深水處的稀泥中,不食不動,進入蟄伏狀態(tài)。烏鱧能在其他魚類不能生存的環(huán)境里生活,尤其對缺氧水體的耐受性強,即使在無水的潮濕處也能存活較長時間,夏天3-5天不致死亡,冬季可生存兩個星期之久。烏鱧還有十分出色的跳躍能力,尾重500克以上的成魚可躍出水面1-1.5米,幼魚也能躍市0.3-0.5米,它們常常借助這一本領向低水位水域逃竄。人工養(yǎng)殖時應注意防逃。
C、 烏鱧的食性:
烏鱧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捕食方式是偷襲性掠食,并且很貪食。苗種階段主要以浮游動物、水生昆蟲、小魚、小蝦為食,成魚階段捕食對象更廣,包括鯉、鯽、旁皮、赤眼鱒、麥穗魚、泥鰍、沙鰍及和種雜魚蝦等。據(jù)觀察,一尾500克重的烏鱧,在1個半小時內(nèi)居然能吞下8尾8-10厘米長的草魚種。烏鱧同類之間有自相殘食的習性,能吞下相當于自身體長2/3以下的同群個體。所以在人工養(yǎng)殖時,必須經(jīng)常按個體大小分級分池飼養(yǎng),否則其出池率將大打折扣。水溫在22℃-30℃是烏鱧的攝食高峰期,冬季停食,產(chǎn)卵期間也基本不攝食。
D、 烏鱧的生長:
烏鱧的生長迅速,一般當年繁殖的幼苗到年底體長可達8-18厘米,體重30-200克。但由于存在地域環(huán)境及種類群差異,各地烏鱧的生長差異也較明顯,詳見表1。已知最大個體可重達9.3千克。
E、 烏鱧的繁殖特點:
烏鱧性成熟較早,華南地區(qū)1冬齡魚,本長20厘米、體重130克以上就能產(chǎn)卵繁殖,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qū)2冬齡魚,體長30厘米、體重300克以上方能達到性成熟。烏鱧的繁殖期在華南為4-9月,華中為5-8月,華北、東北為5-7月,均以6月份為繁殖盛期。產(chǎn)卵場多分布在水草茂密的靜水淺灘區(qū)。產(chǎn)卵前,成對的親魚會口含水草筑巢,卵就產(chǎn)在巢中,產(chǎn)卵后親魚有護卵習性。卵呈金黃色,具油球,浮性,直徑約2毫米。水溫20℃-23℃時,受精卵經(jīng)48-60小時可孵出魚苗,水溫25℃-27℃時,經(jīng)36-45小時可孵出魚苗。烏鱧的懷卵量不大,每公斤體重約為20000粒左右,其卵是一次成熟、分批產(chǎn)出的。親魚還有護幼習性,直到仔魚長成4-8厘米的幼魚,開始散群單獨活動時才停止護幼 |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