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 防病所花的錢不冤枉 近年來,隨著水產養(yǎng)殖技術的不斷進步,單位水體內的放養(yǎng)密度越來越大,“噸魚塘”比比皆是,畝產2噸甚至3噸的魚塘也不鮮見。產量上去了,可養(yǎng)殖環(huán)境的質量卻下來了,從而出現了病害日趨嚴重、治療越來越困難、損失越來越慘重的局面。初步統(tǒng)計,全國因病損失的產量每年高達150萬噸、經濟損失100多億元,每年的魚藥用量達數十萬噸之多,花費近20億元。水產動物的疾病已成為制約養(yǎng)殖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預防疾病發(fā)生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因此也愈顯突出。然而,大多數養(yǎng)殖戶對此并不認同,對防病工作尤其缺乏認識。他們認為防病花的是冤枉錢,沒那個必要;有些人存在僥幸心理,覺得自己的魚塘未必會發(fā)病,舍不得花這筆防病錢;即使是那些認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養(yǎng)殖戶,在實際生產中的預防工作也大都沒有落到實處,或大打折扣。總之,“預防為主”目前似乎已淪為一句口號。
眾所周知,水產動物生活在水中,它們的健康狀況一般很少為人們所知,一旦生病被我們發(fā)現時,大多已到了病情嚴重、開始死亡的時候了。如果此時進行治療,不僅工作難度大,而且必然會造成程度不同的損失。其次,治療水產動物的疾病時通常是進行群體治療,即給養(yǎng)殖魚類用藥,總是給一池魚或一網箱魚用藥,在這種情況下,投喂的內服藥餌就不可能只讓病魚服用,而不讓其它魚吃,因此用藥量就大,費用就高。況且在病情嚴重的時候,病重的魚往往已失去食欲,藥餌總是被健康魚或病輕的魚吃掉,這樣即使喂的是特效藥,病重的魚也只有死路一條。第三,雖然我們現在治療水產動物的疾病已有了許多有效的方法,但是我們實施治療的能力與范圍還是非常有限的,例如對魚類體表的寄生蟲病,常采用藥浴或全池潑灑外用藥的方法治療,但這種方法也只適用于池塘等小水體,對湖泊、水庫、江河等大水體也就只能望病興嘆了,因為用藥量實在太大、經濟上承受不了。第四,統(tǒng)計資料顯示預防疾病的費用比治療費用低得多,前者往往只有后者的五分之一左右。由此可知,預防疾病能夠坐收費省效宏之利,防病所花的錢怎么是冤枉錢呢?生產實踐證明,只有重視預防,把問題解決在發(fā)病之前,才能避免或減輕由疾病造成的損失。
二、 應當全面、綜合預防疾病
水產動物疾病的預防工作應當是全面的、綜合性的,既要消滅病原,切斷疾病傳播渠道,又要十分重視保持和改善飼養(yǎng)水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同時還要做好飼養(yǎng)管理工作,提高養(yǎng)殖對象的體質和抵御疾病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收到預防疾病的良好效果。關鍵措施有如下8條:
1、 選用抗病力強的優(yōu)質苗種。若有“無毒”苗種則為首選,接種免疫疫苗的苗種也是很好的飼養(yǎng)對象。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品種輪養(yǎng)。
2、對魚池等養(yǎng)殖小水域必須徹底清塘、消毒,絕不走過場。水底淤泥是最可怕的病原庫,應每隔1-2年用清淤機械(有專業(yè)施工隊)或人力挖除多余的淤積物。池塘一般在秋冬進行,結合陽光曝曬或冰凍后的效果更佳;湖泊、水庫等大水域雖無資金實力開展這項工作,但在網箱養(yǎng)殖區(qū)域可用價廉物美的生石灰等消毒水體、改善底質。
3、堅持給魚體消毒、鮮活餌料消毒、食場(食臺)消毒。水體定期消毒、網具工具消毒。
4、殺滅某些寄生蟲的終端寄主和中間寄主;池水不能串灌串排,死魚必須深埋,切斷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從死魚、水源等的交叉、重復傳染途徑。
5、疾病流行季節(jié)提前施藥預防。注意克服傳統(tǒng)預防用藥的誤區(qū),即預防用藥量僅為治療用藥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正確地預防用藥量應與治療用藥量等同,否則,不僅起不到預防作用,反而增強了病原體的耐藥性。
6、調節(jié)好水質,營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措施包括換水、機械增氧或化學增氧、施放水質改良劑和底質改良劑等。
7、選用優(yōu)質安全飼料,適時有針對性地添加Vc、Ve、Vk等物質,避免或減輕營養(yǎng)性疾病的發(fā)生。
8、科學飼養(yǎng)管理,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包括制定合理的放養(yǎng)模式,不片面追求高產量;掌握“照顧弱者”的投飼技巧,使?jié)M塘魚不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控制好投飼量和飼料粒徑,不使養(yǎng)殖對象時飽時饑等等。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