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癥狀 本病發(fā)生于奶牛產后3天內,發(fā)病的是高產或有難產史的奶牛。本病發(fā)生迅速,病初奶牛精神沉郁,食欲減退,肌肉震顫,瘤胃蠕動音減弱,步態(tài)蹣跚,站立不穩(wěn),喜臥。后期食欲廢絕,反芻停止,流涎,瘤胃蠕動音消失,病牛趴臥不起,排水樣稀便,糞便有酸臭味,有時有血絲。產奶量下降,眼球凹陷,皮溫不均。體溫正?;蛏缘?,心跳加快,每分鐘可達100次,呼吸加快。如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死亡。
病理變化 主要是消化道充血、出血、水腫、黏膜壞死和實質器官的水腫。瘤胃內容物有酸臭味,混有血絲;瘤胃黏膜脫落、壞死,呈暗紅色,有出血;真胃黏膜脫落、出血;小腸內容物暗紅褐色,腸黏膜出血、脫落、壞死,腸壁水腫;肺臟呈現淤血、水腫;心臟右心室擴張、柔軟,有出血;肝臟表現為脂肪變性、淤血,有壞死灶;腎臟色淡、腫脹,質地柔軟;淋巴結水腫;脾臟萎縮;外周血管血液黏稠,呈暗紫色。
治療 禁喂精料并限飲,防止繼續(xù)酸中毒。用堿性溶液洗胃,胃管經口腔插入瘤胃內,排出液狀內容物,用石灰水(石灰與水比例為1∶6,用上清液)8000毫升左右,反復沖洗,直至瘤胃內呈堿性為止。緩解酸中毒:以5%的碳酸氫鈉溶液1000~1500毫升注射,當pH值達6.7時,應停注,同時用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1000毫升、5%的維生素B120毫升、5%維生素C40毫升靜注。防止繼發(fā)感染:可用10%的安鈉咖10毫升肌注,還可用慶大霉素等治療。經過2~3天的治療,病牛能站立或有食欲時,可先給予少量優(yōu)質干草以促進胃腸蠕動,或以下列中藥1~2劑灌服。取當歸50克,元芪50克,黨參30克,榔片40克,陳皮30克,川樸30克,草果30克,五味30克,豆蔻30克,麥芽粉100克,酵母片60片,共為細末,用開水沖調,候溫后灌服。一般3~4天可治愈。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