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249|回復: 2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部分魚病及圖

  [復制鏈接]
跳轉(zhuǎn)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09-3-3 14:35: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頸蛭病

  中華頸蛭病是由中華頸蛭寄生而引起的魚病。中華頸蛭俗稱螞蝗。蟲體呈橢圓形,背部稍隆起,體長3.4-5.5厘米,寬0.8-2.2厘米。呈淡黃色或白色,環(huán)帶
區(qū)粉紅色。前端有一個前吸盤,下接一狹而短的頸部;后吸盤較前吸盤大,其大小僅次于體寬。體側(cè)有膜質(zhì)圓形的皮膚囊11對,這些小囊具有呼吸作用,并能有節(jié)律地搏動。
  中華頸蛭主要寄生在鯉、鯽魚的鰓蓋內(nèi)和鰓上,吸取魚的血液,寄生處的表皮組織被破壞,引起貧血和繼發(fā)性疾病,嚴重時,病魚因失血過多,體質(zhì)瘦弱,呼吸困難而死亡。此病多流行于春季,我國南北方地區(qū)均有發(fā)現(xiàn)。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有積極預防作用;

  2、對病魚應(yīng)撥除蟲體,用火焚毀。



彎體病

  彎體病又稱畸形病、龍尾病。魚類發(fā)生彎體病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由于水中含重金屬鹽類,刺激魚的神經(jīng)和肌肉收縮所致。新開的魚池,由于土壤中的重金屬鹽類溶解在水
中,所以魚種患彎體病的現(xiàn)象較多。養(yǎng)魚較久的舊魚池,土壤中的重金屬鹽類大都溶解完了,一般不易發(fā)生此病。二是由于魚缺乏鈣質(zhì)而產(chǎn)生彎體病?;紡濗w病的魚,主要的癥狀是身體呈"S"形彎曲,有的病魚身體彎二三具屈曲,有的只尾部彎曲,有的鰓蓋凹陷或嘴部上下腭和鰭出現(xiàn)畸形。
  防治方法:
  1、新開魚池先養(yǎng)1-2年成魚,以后再養(yǎng)魚苗魚種;

  2、病魚池經(jīng)常注入新水,改良水質(zhì);

  3、加強飼養(yǎng)管理,多喂營養(yǎng)全面的餌料;

  4、若缺鈣質(zhì),在5千克豆?jié){中加0.5千克石灰投



彎體病

  彎體病又稱畸形病、龍尾病。魚類發(fā)生彎體病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由于水中含重金屬鹽類,刺激魚的神經(jīng)和肌肉收縮所致。新開的魚池,由于土壤中的重金屬鹽類溶解在水
中,所以魚種患彎體病的現(xiàn)象較多。養(yǎng)魚較久的舊魚池,土壤中的重金屬鹽類大都溶解完了,一般不易發(fā)生此病。二是由于魚缺乏鈣質(zhì)而產(chǎn)生彎體病?;紡濗w病的魚,主要的癥狀是身體呈"S"形彎曲,有的病魚身體彎二三具屈曲,有的只尾部彎曲,有的鰓蓋凹陷或嘴部上下腭和鰭出現(xiàn)畸形。
  防治方法:
  1、新開魚池先養(yǎng)1-2年成魚,以后再養(yǎng)魚苗魚種;

  2、病魚池經(jīng)常注入新水,改良水質(zhì);

  3、加強飼養(yǎng)管理,多喂營養(yǎng)全面的餌料;

  4、若缺鈣質(zhì),在5千克豆?jié){中加0.5千克石灰投


鰓霉病

  鰓霉病是由鰓霉菌寄生在魚鰓上引起的魚病。國內(nèi)發(fā)現(xiàn)的鰓霉有兩種類型:寄生在草魚鰓上的鰓霉,菌絲體比較粗直而少彎曲,通常是單枝延長生長,分枝很少,不進入血管和
軟骨,僅在鰓小片的組織中生長;另一種是寄生于青、鳙、鯪魚鰓上的鰓霉,它的菌絲常彎曲成網(wǎng)狀,分枝特別多,分枝沿著鰓絲血管或穿過軟骨生長,縱橫交錯。
  感染鰓霉病急性型的病魚,出現(xiàn)病情后幾天內(nèi)即大量死亡,表現(xiàn)為鰓出血,部分鰓絲顏色蒼白,魚不攝食,游動緩慢。慢性型發(fā)病的病魚,死亡率稍低,壞死的鰓絲部分腐爛脫落,鰓絲貧血,呈蒼白色。診斷鰓霉病必須借助顯微鏡確診。剪少許腐爛的鰓絲,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鰓霉菌的菌絲。
  防治方法:

  ①經(jīng)常向池中注入新水,改善魚池水質(zhì),可減少此病發(fā)生。

 ?、诟挠玫静菁S肥直接漚水法為混合堆肥法來培育魚苗魚種,改茶餅清塘法為生石灰清塘法,可以預防鰓霉病的發(fā)生;

  ③每立方米水體用漂白粉1克全池遍灑。



魚怪病
  魚怪病是由日本魚怪寄生于鯽魚、麥穗魚等胸腔、腹腔中引起的魚病。雌蟲較雄蟲身體大1倍以上,呈乳酪色,常向左或右扭曲,懷卵時,呈笨重的圓球狀。雄魚怪長卵形,身

體左右對稱。魚怪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小,呈三角形,深陷于胸部,背面兩側(cè)有2只腹眼,胸部由7節(jié)組成,寬大而隆起,腹部6節(jié),第6節(jié)稱尾節(jié)。
  病魚在胸鰭基部附近,有一個似黃豆大小的橢圓形孔洞,個別有兩個,孔內(nèi)寄生魚怪。若魚苗被1只魚怪幼蟲寄生,幾分種內(nèi)即死亡;若3-4只魚怪幼蟲寄生于夏花草魚種的鰓上,也會導致魚種死亡。魚怪成蟲寄生于鯽魚、麥穗魚體內(nèi),使病魚完全喪失生殖能力。魚怪病在我國流行甚廣,尤以云南、山東為嚴重。
  防治方法:
 ?、倮镁W(wǎng)箱養(yǎng)魚條件,在魚怪釋放幼蟲的6-10月中,可按網(wǎng)箱水體,用晶體敵百蟲掛袋,每立方米水體1.5克,或用0.5克敵敵畏(80%)乳劑遍灑,均可殺滅網(wǎng)箱內(nèi)魚怪幼蟲;

 ?、诩訌妼疾■a魚、麥穗魚、雅羅魚的捕撈,以減少魚怪病的傳播。
   




鲺病

  鲺病的病原體是日本魚虱。身體橢圓形,透明。蟲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的腹面有一對用作吸附在魚體上的吸盤和一個刺破魚皮膚的口刺。胸部分四節(jié),每節(jié)有一對游泳足。腹部不分節(jié),
為橢圓形的葉片,是魚虱的呼吸器官。魚虱沒有卵囊,卵直接產(chǎn)在水生植物或石塊上。卵圓形,黃色或褐色,外面有一層膠質(zhì)物,借以固定在其體物體上。水溫29-31℃時,10-14天即可孵出幼蟲。幼蟲孵出后,若兩天內(nèi)找不到寄主,即行死亡。魚虱離開魚體后,可在水中自由生活較短時間,所以它可以自行由一尾魚轉(zhuǎn)移到另一尾魚體上去,也能隨水流入其他水體中。魚虱寄生到魚體后,用口刺刺破魚的表皮,并用大顎撕破表皮,吸食魚的血液,造成許多傷口,促使其他病菌侵入,引起其他魚病。同時,魚虱在刺傷魚體時將分泌的毒素帶入魚體,引起傷口內(nèi)部組織潰爛。當魚體寄生有大量的魚虱時,呈現(xiàn)極度不安,常躍出水面,或在池中狂游,食欲減退,黃體消瘦,造成死亡。幼魚受危害最大。每年6-8月為流行盛期。
  防治方法:
 ?、亵~池用生石灰水消毒,殺滅水中的魚虱成蟲、幼蟲和蟲卵;

 ?、谟?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每立方米水體用藥0.5克;

  ③用4-5根號筒桿扎成一束,每666.7平方米水面插7-9束,浸出汁液防治。
   


錨頭鳋病
  魚類錨頭鳋病的病原體有鯇錨頭鳋,鯉錨頭鳋、多態(tài)錨頭鳋。鯇錨頭鳋多寄生于草魚,鯉錨頭鳋多寄生于鯉、鯽魚,多態(tài)錨頭鳋多寄生于鰱、鳙魚。錨頭鳋的雌

蟲營寄生生活,雄蟲營自由生活。雌蟲體細長如針,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呈鐵錨狀,鉆入魚體組織中。胸部細長如管,前端細,向后逐漸粗大。胸、腹部露在魚體組織外面。在生殖季節(jié)腹面生殖孔掛著一對細長的卵囊。錨頭鳋把頭部鉆入魚體內(nèi)吸取營養(yǎng),使魚體消瘦。魚體被錨頭鳋鉆入的部位,鱗片破裂,皮膚肌肉組織發(fā)炎紅腫,組織壞死,水霉菌侵入?yún)采?。錨頭鳋露在魚體表外面的部分,常有鐘形蟲和藻菌植物寄生,外觀好像一束束的灰色棉絮。魚體大量感染魚種,有3-5個錨頭鳋寄生,就能引起死亡。以秋季流行最嚴重。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可以殺滅水中的錨頭鳋幼蟲;

 ?、隰~種在放塘以前,用1/10萬-1/5萬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5-2小時;

  ③用1/5萬的高錳酸鉀浸洗草、鯉、鯽病魚。水溫15-20℃,浸洗1.5-2小時,可殺死全部幼蟲和部分成蟲;

  ④用農(nóng)藥二溴磷全池潑灑,每立方米水用藥0.12克,7天后向魚池注新水;

  ⑤用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每立方米水體用藥0.5克,隔7天潑灑1次,連續(xù)潑灑3次;

  ⑥用4-5根號筒桿枝葉扎成捆,每666.7平方米水面放7-9捆,浸出汁液,有一定防治效果。



毛細線蟲病

  毛細線蟲病是由毛細線蟲寄生于魚腸中引起的魚病。蟲體如細長線狀,頭端尖細,往后逐漸變粗,尾部鈍圓,體表光滑。雌蟲長4.9-10.1毫米,雄蟲1.9-4.1毫
米。卵生,卵隨寄主糞便排入水中,沉入水底,或附在水草及碎屑上,被魚吞食后感染。
  蟲體以頭部鉆入宿主腸壁的粘膜層內(nèi),破壞腸壁組織,引起發(fā)炎,嚴重時可致使死亡。少量寄生,不顯癥狀,感染4條以上蟲體,魚體即消瘦,體色變黑,離群獨游,長度1.7-6.6厘米的草、青魚種,平均感染強度達7.5條時,就能引起大量死亡。主要危害草魚、青魚種,鰱、鳙、鯪魚也有感染,此病在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一帶較為流行。

  防治方法:
  ①徹底干塘,暴曬池底至干裂;
 ?、谟闷追叟c生石灰合劑清塘,每立方米水體用漂白粉10克,生石灰120克,單用生石灰無效;

 ?、郯l(fā)病初期,可用90%晶體敵百蟲,按每千克魚每天用0.1-0.15克,拌入豆餅粉30克,做成藥餌投喂,連喂6天,可有效地殺死腸內(nèi)毛細線蟲。



黃顙似嗜子宮線蟲病
  此病又叫"瞎眼病"。是由一種似嗜子宮線蟲的雌蟲引起的魚病。蟲體粗壯,呈血紅色,體兩端鈍圓,體中稍粗,體表布滿不規(guī)則排列的透明疣突。發(fā)育成熟的雌蟲子宮充滿活動的幼蟲。繁殖方法與

嗜子宮線蟲相似。雌蟲體長20-40毫米,中間宿主是臺灣劍水蚤,每年4-6月繁殖。幼蟲能在水中自由生活4天,懸浮于水上層,黃顙魚吞食陽性臺灣劍水蚤而被感染。每年9-10月雌蟲由腹腔遷至眼窩中定居下來,發(fā)育成熟,壽命為1年。病魚眼眶四周發(fā)炎充血,蟲體不斷長大,導致眼球突出,以每年4-5月魚體病癥為最明顯。
  對紅腫、突眼的病魚,先剪開眼周外的肌肉組織,逐漸向眼窩剖進去,如有線蟲,就可見蟲體盤曲在眼窩內(nèi),有時數(shù)條纏繞在一起。此病主要流行于長江中游一帶地區(qū),除危害黃顙魚外,長吻?、粗唇?也常患此病。
  防治方法:

  因此病常在水庫等大水面發(fā)生,尚無有效控制方法。



鯉嗜子宮線蟲病

  鯉嗜子宮線蟲病又叫紅線蟲病,是由鯉嗜子宮線蟲引起的體表寄生蟲病。對魚危害的主要是雌蟲。蟲體盤曲在鯉魚鱗片下的鱗囊內(nèi),蟲體長10-13.5厘米,呈圓筒形,活體為血紅色。雌蟲寄生在魚
的腹腔和鰾中,個體很小,乳白色。幼蟲寄生在劍水蚤體內(nèi),鯉魚吞食陽性劍水蚤而感染,幼蟲通過腸壁而鉆到鯉魚腹腔中生長發(fā)育。雌、雄蟲在腹腔或鰾中成熟交配,雌魚遷移到鱗下寄生。雌蟲在鱗片下吸取魚的營養(yǎng),發(fā)育長大,并破壞皮下組織,使鱗囊脹大,鱗外松散,豎起,有時導致鱗片脫落,周圍組織又由于蟲體活動損傷,引起肌肉發(fā)炎,繼續(xù)感染水霉和細菌,嚴重時會造成死亡。此病在長江流域、華北、東北地區(qū)均有流行,主要危害2齡以上的大鯉魚。
  防治方法:
 ?、儆蒙?guī)逄粒詺缬紫x和陽性劍水蚤等。切忌用茶餅,因茶餅不僅不能殺死幼蟲,還可延長其壽命;

  ②用2%-2.5%食鹽水浸洗魚體15-20分鐘,效果顯著;

 ?、塾?%高錳酸鉀或碘酒涂擦病灶部位,注意防止藥液流進魚鰓;

  ④每立方米水體用0.2-0.5克晶體敵百蟲(90%)全池遍灑,以殺滅劍水蚤中間宿主。



鯉長棘吻蟲病
  此病是由鯉長棘吻蟲寄生在魚腸道中而引起的魚病。蟲體短柱狀,身體后端1/3處最寬大。吻部細長,具吻鉤12行,每行有20-22個,前端的鉤大于后端的鉤。頸

部短。此病原通常寄生在前腸,數(shù)量多時可廷至全腸。少量感染除局部病灶部位有炎癥外,一般不顯癥狀;大量感染時,蟲數(shù)有數(shù)十個至百余個,蟲體聚集成簇,有的甚至穿透腸壁。大量寄生能使腸道堵塞,病魚喪失食欲,魚體消瘦,出現(xiàn)貧血現(xiàn)象,逐漸死亡。進一步診斷方法是,剪開腸壁,括下腸粘液,用玻片壓片,在解剖鏡下觀察蟲體并統(tǒng)計其數(shù)量。
  防治方法:
 ?、儆蒙仪逄?,消滅水體中的蟲卵和中間宿主,并嚴格隔離病魚;

 ?、诎l(fā)病水域每立方米水體用0.3克晶體敵百蟲(90%)全池遍灑,以殺滅中間宿主。同時用口服敵百蟲治療法,每50千克魚用藥15-20克,拌餌投喂,每天1次,連喂3-6天;或每666.7平方米水面用敵百蟲100克,浸泡2.5-3千克麩皮,每天喂1次,連喂6天,可控制病情。
   



舌形絳蟲病

  舌形絳蟲病是由舌狀絳蟲,雙線絳蟲的裂頭蚴寄生在魚體腔引起的魚病。蟲體身體扁平,乳白色,肉質(zhì)肥厚,呈帶狀但不分節(jié),體表略有皺紋,俗稱"面條蟲"
蟲體長度從3-4厘米到數(shù)米。舌狀絳蟲的背、腹面中線各在一條凹陷的縱槽,雙線絳蟲則各有兩條縱槽。這類絳蟲的終寄主是鳥類,蟲卵隨鳥糞落入水中,孵化出鉤球蚴,被劍水蚤等吞食,在其體內(nèi)發(fā)育成原尾蚴。魚類吞食水蚤后,原尾蚴穿過腸壁,在魚體腔內(nèi)發(fā)育成裂頭蚴,鳥類吃了這些魚后,裂頭蚴就在鳥腸內(nèi)發(fā)育成成蟲。

  病魚腹部膨大,但身體消瘦。常側(cè)游或腹部朝上,游動緩慢無力。剖開魚腹,即可見腹腔內(nèi)充塞白色卷曲的蟲體。此病在我國流行很廣,從小水面的池塘到湖泊、水庫及江河均有病例,特別是對水庫漁業(yè)影響甚大。病魚的感染率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
  防治方法:

 ?、偬裂叩刃∷?,可用含90%的晶體敵 百蟲,每立方米水體用0.3克,或用粉劑敵百蟲,每立方米水體用藥
1-2克,全池遍灑,以殺滅水蚤太蟲卵;
 ?、跇寭艉万?qū)趕鷗鳥,以控制此病蔓延。



黑點病
  黑點病又叫黑斑病,是由一種未定名的吸蟲引起的一種體表寄生蟲魚病。這種吸蟲與復口吸蟲相似,也分前后體,囊蚴的前體中可見口、腹吸盤和粘附器,但前端兩側(cè)無側(cè)器官,后體較長,并可見

到雛形的生殖腺。成蟲寄生在吃魚的鳥類腸中,如蒼鷺、翠鳥等。第一中間寄主是椎實螺,在其中有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各發(fā)育階段,尾蚴為叉尾型。第二中間寄主是魚類,在魚的皮膚中發(fā)育成囊蚴。
  病魚身體消瘦,體表及鰭條、鰓蓋、下顎等部位布滿黑點,手摸有粗糙感,嚴重時,可引起魚體彎曲,甚至脊椎變彎。主要危害草、鰱、鳙等魚苗魚種。長江流域都有發(fā)現(xiàn),春末至秋末均有流行。
  只要挑下黑點,置于顯微鏡下觀察,鑒定吸蟲囊蚴便可確診。

  防治方法:

  ①徹底清塘消毒,殺滅椎實螺;

 ?、诎l(fā)病魚池,可用硫酸溶液全池潑灑,每立方米水體用藥0.7克,殺滅椎實螺;

 ?、蹣寭艋蝌?qū)趕鷗鳥。


居吸蟲病

  血居吸蟲病是由血居吸蟲寄生在循環(huán)系統(tǒng)引起的魚病。主要有寄生于鰱、鳙魚的龍江血居吸蟲、寄生于團頭魴的魴血居吸蟲,寄生于草魚的大血居吸蟲,寄生于鯉、鯽魚的刺血居吸蟲。血居吸蟲
的身體薄而小,游動時似螞蟥狀。它們的特征是無口,無腹吸盤。腸道為分葉形盲囊。睪丸多對,對稱地排列在蟲體中部。卵巢蝴蝶形,位于睪丸之后。血居吸蟲的卵在魚鰓中孵出毛蚴,鉆出鰓后,鉆入椎實螺、扁螺等體內(nèi),發(fā)育成胞蚴,繁殖出許多尾蚴,遇到魚體后從體表侵入并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發(fā)育成成蟲。
  病魚腹部膨大,內(nèi)充滿腹水,肛門紅腫,有時有豎鱗、突眼等病癥。魚苗發(fā)病時,鰓蓋張開,鰓絲腫脹,急性感染時,病魚有急游、打轉(zhuǎn)、呆滯等不正常現(xiàn)象,并很快死亡。
  防治方法:

  1、同復口吸蟲病的預防和控制方法;

  2、每萬尾魚種,在魚餌中拌入含90%的晶體敵百蟲15-20克投喂,每天1次,連喂 5天。
   


三代蟲病
  三代蟲病寄生在魚體的皮膚和鰓上,其形狀大小和指環(huán)蟲相似,但沒能眼點。另外三代蟲是胎生生殖。在每一個成蟲體中部可以看見一個橢圓形的胎兒,而在這胎兒

體內(nèi),又開始孕育下一代的胎兒,故名"三代蟲"。蟲體的后端有一個固著盤,盤上有1個對大錨鉤和8對小鉤,借此固著在魚的鰓和體表上。精巢和卵巢在體后端。三代蟲的最適繁殖水溫為20攝氏度左右。三代蟲的胎兒從母體產(chǎn)出以后就具有成蟲的特征,它在水中漂浮,遇到魚后,附在魚體上營寄生生活。以魚的粘液、組織細胞和血液為營養(yǎng)。魚體大量寄生三代蟲后,軀體極度消瘦,逐漸死亡。每年的春季和初夏危害飼養(yǎng)的幼魚。觀賞魚也?;既x病而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
  1、用0.5毫克/升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

  2、用0.1-0.4毫克/升的晶體敵百蟲面堿合劑(比例為1:0.6)全池潑灑;

  3、用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病魚,水溫10-25攝氏度,浸洗我5-30分鐘。
   



毛管蟲病

  毛管蟲病的病原體主要是中華毛管蟲。它的身體長形和卵形。身體的一端,長有一束放射狀的吸管,身體的中部,有一個棒狀或香腸狀的大核。大核的后面或側(cè)邊,有一個球形的小核。身體內(nèi)有
大量大小不一和形狀不規(guī)側(cè)的顆粒。毛管蟲用內(nèi)出芽的方法進行繁殖。即從母體的細胞質(zhì)內(nèi)形成胚芽,胚芽離開母體以后,成為自由活動的纖毛幼蟲。幼蟲在水中游動進,側(cè)面觀像小碟,正面觀呈圓形,中央凹陷。幼蟲在水中游動時,如遇到魚就固定在魚體上,失去纖毛,長出吸管,漸漸發(fā)育成為成蟲。它寄生在鰓瓣上,把身體延長,伸入鰓絲的縫隙里,有吸管的一端露在外面,破壞鰓組織。大量寄生時,嚴重妨礙魚的呼吸,影響魚的生長發(fā)育,引起死亡。每年6-11月流行,主要危害夏花和越冬的魚種。
  防治方法:
  1、魚種在放養(yǎng)以前用8毫克/升的硫酸銅溶液洗浴30分鐘;

  2、對病魚用0.7毫克/升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比例5:2)全池潑灑。
   



小瓜蟲病
  池塘養(yǎng)殖魚類的小瓜蟲病病原體是多子小瓜蟲。魚體被小瓜蟲大量寄生時,病魚的鰭和皮膚上出現(xiàn)一個個的白點,所以又叫白點病。

  小瓜蟲的成蟲呈圓形,幼蟲呈卵圓形。幼蟲的后端有一根長而粗的尾毛,而成蟲則沒有。成蟲的個體比較大,把它用吸管放在玻片上,可以看到灰白色的小球不停地轉(zhuǎn)動。蟲體全身長著均勻的纖毛,體內(nèi)有一個很大的馬蹄形大核。感染了小瓜蟲的魚,由于受到刺激,體表和鰓部分泌大量的粘液,魚因呼吸困難而死亡。每年的3-5月和8-10是小瓜蟲病的流行季節(jié)。15-25攝氏度的水溫是小瓜蟲繁殖的適宜水溫,當水溫在10攝氏度以下和上升至26-28攝氏度時,發(fā)育停止,28攝氏度以上,容易死亡。小瓜蟲主要危害夏花魚種和越冬魚種。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

  2、利用池塘冬季漁閑時期種植作物,改變池塘環(huán)境,消滅病原體;

  3、魚種放入池塘以前,用2毫克/升的硝酸亞汞溶液處理1.5-3小時;

  4、對病魚池用硝酸亞汞溶液全池潑灑,每1立方米水用藥0.2克;

  5、用1立方米水放適量石灰,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魚,15-20分鐘。

  對小瓜蟲病千萬不能用硫酸銅或食鹽等治療,因為這些藥物不但不能滅小瓜蟲,反而能引起小瓜蟲形成胞囊進行大量繁殖,使魚的病情更加惡化。
   


斜管蟲病
  斜管蟲病的病原體為鯉斜管蟲。蟲體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前面較薄,后部較厚。腹面觀一般呈卵形,將死的個體呈圓形。背面除有橫行剛毛外,其余部分無纖毛,腹部兩側(cè)

在纖毛線上長著纖毛,腹面中部裸露。身體的腹面前中部有一胞口,胞口由16-20根刺桿作圓形圍繞成漏斗狀的口管,并與身體縱軸向左成30度傾斜角,故名斜管蟲。身體后部有一個大核,一般在大核的旁邊或后面有一球形小核。適宜斜管蟲繁殖的水溫為8-18攝氏度,最適繁殖水溫為5-12攝氏度。因此,每年3-4月和11-12月是此病的流行季節(jié)。夏秋兩季比較少見。斜管蟲離開魚體后在水中自由狀態(tài)下可維持生活1-2天,可以直接轉(zhuǎn)移到其他魚體或水體中去。在魚種培育池塘和小面積的人工水域環(huán)境內(nèi)的魚對斜管蟲感染最敏感,而且能引起嚴重的死亡。斜管蟲主要侵襲魚的鰓和皮膚,以鰓和皮膚上的粘液作營養(yǎng)。當魚被斜管蟲大量寄生時,魚的鰓和皮膚遭受破壞,并刺激皮膚和鰓大量分泌粘液,使魚的呼吸困難,魚體表現(xiàn)瘦弱發(fā)黑,游動遲鈍,隨即死亡。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

  2、對病魚用8毫克/升的硫酸銅溶液浸洗30分鐘;

  3、用0.7毫克/升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比例5:2)全池潑灑。
   




微孢子蟲病

  微孢子蟲病大多是由格留蟲引起的魚病。在草、鰱、鳙、鯉、鯽、鳊、烏鱧上發(fā)現(xiàn)的大多是赫氏格留蟲,在?魚性腺中發(fā)現(xiàn)的為長絲匹里蟲。赫氏格留蟲孢子橢圓形,前端有一個極囊,極絲不
清楚,另一端有一個液泡;長絲匹里蟲孢子呈卵形,極囊極大,極絲清楚。
  病魚體表、皮膚上有白色圓形胞囊,內(nèi)部器官,無論是脂肪組織或其他器官亦為白色胞囊,生殖腺上則更具明顯的白點,很容易與卵巢區(qū)別開來。
  微孢子蟲病在青、草、鰱、鯉、鯽、鳊、?、烏鱧等魚的腎、腸、鰓、皮膚、脂肪和生殖腺中均有發(fā)現(xiàn),對魚的生長發(fā)育有一定影響,特別是大量在生殖腺中出現(xiàn)時,會影響魚的繁殖能力。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

  2、每50千克魚用硫磺粉75克拌餌投喂,每天1次,連續(xù)4天;

  3、每100千克魚每天用200-400克鹽酸左旋咪唑拌飼料投喂,連喂20-25天;

  4、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錳酸鉀,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魚30分鐘。
   


鯪單極蟲病
  鯪單極蟲病是由鯪單極蟲寄生而引起的魚病。鯪單極蟲病原體通過血液循環(huán)進入尾鰭或鱗片下的鱗囊中生長、發(fā)育、繁殖,形成一個橢圓形鱗片狀扁平胞囊,往往使鱗片豎起。

最大的胞囊,可像乒乓球大小。在鯪魚尾鰭上寄生的鯪單極蟲,孢子呈狹長瓜子形,前端逐漸尖細,后端鈍圓,縫脊直,極囊約占整個孢子2/3-3/4。
  鯪單極蟲病主要危害鯪魚和2齡以上鯉,鯽魚,此外,散鱗鏡鯉、鯉鯽雜交種也有患此病的。鯪魚的胞囊大多在尾鰭上,用放大鏡可清楚看見。鯉、鯽魚的胞囊多在鱗片下,嚴重的病魚,大部分鱗片下都有鯪單極蟲胞囊,呈淺黃色,胞囊把魚體鱗片豎起,病魚在水邊緩緩游動,那種全身鱗片豎起的病狀,使人望而生畏,失去商品價值。此病在長江一帶甚為流行。

  取下少許胞囊,在玻片上加水壓成薄片,用顯微鏡可觀察到大量鯪單極蟲。
  防治方法:

  1、徹底清塘可預防此??;

  2、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錳酸鉀,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魚20-30分鐘。


銀鯽、鯽和黃顙魚碘泡蟲病

  東北銀鯽碘泡蟲病是由鯽碘泡蟲引起的、鯽碘泡蟲病是由圓形碘泡蟲引起的、黃顙魚碘泡蟲病是由岐囊碘泡蟲引起的魚病。鯽碘泡蟲孢子橢圓形,縫脊直而顯著,有為囊茄形,
呈"八"字形排列,有大小兩個明顯的嗜碘泡。圓形碘泡蟲孢子近圓形,前端有兩個粗壯的棍狀極囊。岐囊碘泡蟲卵形,前端尖而后端鈍圓。
東北銀鯽碘泡蟲病的病灶在頭后頸部兩側(cè)有一對瘤狀大胞囊,表面腫脹,有的肌肉腐爛;鯫碘泡蟲病在鯽的吻部及鰭條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乳白色圓形胞囊,小的只有針頭大,大的直徑可達0.2厘米,一條魚上多時可達數(shù)百個。黃顙魚碘泡蟲病胞囊分布在各鰭的末端,白色胞囊大小不等,或重疊起來呈灰白色。
  患碘泡蟲病的銀鯽、鯽、黃顙魚,魚體消瘦,特別是各種胞囊讓人望而生畏,使魚失去商品價值。
  取下胞囊,放在載玻片上,加少量生理鹽水壓片,在顯微鏡下檢查鑒定病原種類可以確診。

  防治方法:

  1、每666.7平方米用125千克生石灰徹底清塘,可以預防此病發(fā)生;

  2、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錳酸鉀,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魚20-30分鐘。
   



鯪魚碘泡蟲病
  鯪魚碘泡蟲病是由野鯉碘泡蟲、佛山碘泡蟲寄生而引起的魚病。佛山碘泡蟲的蟲體殼片內(nèi)前端有兩個瓶狀極囊,內(nèi)有螺旋形極絲,細胞質(zhì)內(nèi)有兩個胚核和一個明顯的嗜碘泡,孢子

為橢圓形。而野鯉碘泡蟲的孢子為長卵形。受碘泡蟲侵害的鯪魚種,體表出現(xiàn)肉眼可見的小量乳白色瘤狀胞囊,使魚體消瘦,無力游動直至死亡。越冬鯪魚種體表往往有許多點狀胞囊,雖不會使魚種致死,但會影響其生長發(fā)育。此病主要流行于兩廣地區(qū)。
  取下體表胞囊,在顯微鏡下壓成薄片觀察,可發(fā)磧大量碘泡蟲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徹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減少此病發(fā)生;

  2、魚種放養(yǎng)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錳酸鉀,攪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濃度的溶液,浸洗魚種30分鐘,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攪拌成懸浮液,浸洗魚種30分鐘。



天人 于 2009-3-3 14:37 補充以下內(nèi)容

圖片怎么上不去,沒辦法了傳不上去,誰需要,我發(fā)郵箱吧
中國畜牧人網(wǎng)站微信公眾號

評分

參與人數(shù) 1論壇幣 +1 收起 理由
xxch + 1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quán)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fā)
發(fā)表于 2009-3-4 17:14:27 | 只看該作者
hanyuzhe1234@126.com
請給我傳一份,謝謝了@@002:
板凳
發(fā)表于 2009-3-4 20:31:54 | 只看該作者
我的郵箱,lixiangping110@163.com,謝謝樓主發(fā)一份給我
地毯
 樓主| 發(fā)表于 2009-3-5 12:04:51 | 只看該作者
好的,今天下午我就給你們發(fā)過去
5
發(fā)表于 2009-3-5 12:44:29 | 只看該作者
還是做個附件掛上吧
6
發(fā)表于 2009-3-5 14:20:48 | 只看該作者
老陳:好東東啊。
7
發(fā)表于 2009-4-20 09:57:13 | 只看該作者
來一份  俺是學水產(chǎn)的  yangsong343@sina.com
8
發(fā)表于 2009-4-20 14:23:43 | 只看該作者
我也想要一份  在這里先謝謝了    fanhailong_2008@sohu.com
9
發(fā)表于 2009-4-20 16:46:36 | 只看該作者
給我一份, zjy1314179wm@sina.com
10
發(fā)表于 2009-4-23 21:56:16 | 只看該作者
樓主謝謝了  !!  給我也發(fā)一份好嗎
    zhangjh-1975@126.com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發(fā)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lián)系我們

關(guān)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lián)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wǎng)絡(luò)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2 06:51, 技術(shù)支持:溫州諸葛云網(wǎng)絡(luò)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