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我市主要超市上架的部分進口奶粉都接到了可能上調銷售價格的通知。在本次漲價大潮中,雀巢成為主力,主要漲價原因是成本上漲。日前,記者從我市沃爾瑪、佳世客、大潤發(fā)、家樂福等主要超市了解到,外資品牌奶粉的價格調整已經在部分賣場完成,部分品牌漲價10%~15%。最新了解的情況顯示,在伊利、雅士利等國產品牌表示將跟進漲價之后,這場由外資品牌主導的配方嬰幼兒奶粉漲價潮正有蔓延之勢。
外資品牌制造漲價迷霧
“目前超市內外資品牌已經完成了15%的調價,而內資品牌也陸續(xù)通知店方做好調價準備,最新得到的信息是,月底,雅士利將完成調價,幅度在10%~15%?!弊蛉眨沂幸患疑虉龅呢撠熑巳绱烁嬖V記者。
據悉,本次漲價由外資品牌主導,主要漲價原因是生產成本增加。但據記者了解,這可能僅是外資品牌對外界的一種“外交辭令”,從最近國際原材料市場反饋的信息表明,原材料奶粉的價格已經由2009年的3300美元/噸回落至3000美元/噸,而隨著人民幣匯率的提高,原材料價格的水分可想而知。
那么在其他成本構成上,是否有大幅度增加呢?記者從部分經銷商處了解到,外資品牌近年來市場份額加大,因此在銷售任務上給予經銷商較大任務,并且通過各種方式來克扣經銷商利潤。在賣場方面,由于賣場自身行業(yè)競爭加劇,因此在入場、銷售等成本上也呈現下滑之勢,由此,無法得出外資品牌所謂成本上漲帶動零售價格上漲的結論,而外資品牌一直依賴的配方成本,近來也因為遠落后于同品牌國際一線產品水平而廣為國內消費者詬病。
業(yè)內人士稱,成本因素根本靠不住。
內資品牌尷尬跟進調整
記者獲悉,國產奶粉已經有跟進動作。雅士利等均已對外發(fā)布在4月份漲價10%至15%的計劃,據悉,去年年底曾有消息稱乳業(yè)會有一輪新漲價潮,但一直未有實際動作。今年,自外資品牌先后調整價格以來,國產品牌一直顯得浮躁不安,而之前再度爆出“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更是讓國產配方奶粉品牌增添了莫名的煩惱。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國產奶粉仿佛身處困境,有經銷商對記者說:“現在正處于漲也不是不漲也不是的尷尬之中?!睋?,進口奶粉漲價后國產奶粉如不不跟進,會造成價差影響,這種價差給消費者帶來質量差距的心理暗示。自“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來,消費者對于外資品牌已經有了依賴感,這讓急于改善市場境遇的國產品牌苦不堪言。
漲價“高壓線”或在4月
在外資品牌宣布漲價兩周,國產品牌對外宣布4月份跟進之后,近日我市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零售出現了戲劇性變化。日前雀巢、美贊臣等外資品牌奶粉漲價后,雅士利集團宣布從4月1日起上調普通金裝和阿爾法金裝兩種奶粉價格,平均漲幅為10%。
昨日記者再次對我市主要商超市進行價格核實后發(fā)現,國產品牌未有實質跟進動作,而外資品牌一邊漲價,一邊推出促銷活動拉動銷售,銷量有增長之勢。目前可以確定調價的產品中外資品牌雀巢和美贊臣奶粉領軍,國產品牌澳優(yōu)雖有調整,但銷量不大。而雅士利集團宣布的漲價目前尚未實行。據了解,伊利和貝因美已經通知商超有提價可能,預計可能調價水平在1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商超甚至出現了美贊臣、多美滋等奶粉在打折促銷的情況,據悉,這些動作主要是商超以囤貨作為印花來刺激銷售屬于商超行為,目前,嬰幼兒配方奶粉漲價消息已經在市場上蔓延,業(yè)內人士分析,漲價“高壓線”將在4月出現。
外資品牌奶粉霧里看花
那么外資品牌真的有如神話般不可超越么?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部分外資品牌難脫故作神秘嫌疑,在采訪中不少消費者都單純認為外資品牌就是進口產品,其實不然,前段時間曝光的施恩奶粉即是如此,在被曝光前,對于奶粉圈內人士來說,施恩奶粉是“偽進口奶粉”就已經不是秘密。現在也有部分進口品牌遭到了質疑:到底是不是原裝進口,到底是不是國外的品牌?
從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消費者在外資配方奶粉產地上存在誤讀。并非所有在售外資品牌都是原裝進口,有些產品的金裝、一段或者二段的敏感產品為原裝進口,但產地可能是原產國或者第三國加工。其他產品則為國內分裝產品。眾所周知,美贊臣、多美滋、惠氏的三段以上,都是進口奶源國內分裝產品,雀巢是國際品牌但是生產已經本地化。
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記者發(fā)現,部分外資品牌的奶粉與其國際銷售的同類產品在配方上有著一定差異,其中一些知名品牌在歐美國際市場銷售的同類產品早已添加SA(唾液酸),但在國內遲遲未見換代,與產品配方換代遲緩不同,外資在國內已經多次積極策劃、參與漲價行動,尤其在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爆發(fā)后,外資更是借食品安全話題向國內品牌施壓,造成目前主要城市的商超外資嬰幼兒配方奶粉占比都超過80%。
戰(zhàn)術營銷涉嫌價格壁壘
據記者了解,進口奶粉漲價的依據之一,成本因素也有借口之嫌,近期國際原料奶粉價格同比普降300美元/噸,整體成本呈現回縮趨勢。當記者以成本話題采訪相關業(yè)內人士時,業(yè)內人士均稱:“一些品牌在本國內銷售價僅為在中國售價的一半,外資配方奶粉成本論純屬無稽之談?!?
據悉,外資頻繁策動漲價攻勢,可能有其戰(zhàn)略需求。首先,在三聚氰胺陰云逐漸消散和國內食品安全防線越來越穩(wěn)固市場大環(huán)境逐漸回暖的情況下,外資亟需要“話題”來牽制國產品牌配方奶粉的反擊。同時,通過價格杠桿,對消費者形成“價高質量高”的心理暗示,套牢消費者,進一步控制利潤流量。而控制了利潤,有利于外資在國內國際擴產,并進一步對國產品牌配方奶粉實現擠壓覆蓋。第三,不難看出外資在漲價策動中老辣的一面,在時機選擇上,春節(jié)過后是快速消費品整體回收的淡季,雖然對于嬰幼兒奶粉這種產品淡旺季影響不是很大,但是在實際銷售中,仍有一定體現。因此在漲價前采取“放消息、搞同盟”的戰(zhàn)術來刺激消費者囤貨心理,外資的市場戰(zhàn)術可謂犀利。
采訪中,有業(yè)內人士表示,外資品牌之間存在著或明或暗的價格同盟。早在2005年就曾有消息稱,外資漲價“步伐整齊、口號統(tǒng)一”存在操縱市場價格嫌疑。而多年來,這一價格壁壘不見改善,卻有逐漸堅實跡象。
真相背后另有漲價推手
在采訪中,關于配方奶粉漲價,記者也聽到了不同聲音。一位外資品牌廠家代表曾向記者表示:“外資也有漲價的理由,其一是廣告投入呈現逐年增長之勢,這與國際市場形成了倒掛,外資在國外市場基本上沒有廣告投放。其二是渠道錯位造成中間環(huán)節(jié)利潤損耗加大。”記者通過采訪發(fā)現,外資品牌配方奶粉均為國外藥廠生產,也在國外僅在藥房、藥店銷售,而在國內卻擺上了商場的貨架。這一來中間渠道從生產到銷售再到監(jiān)督單位的成本都有較大累加,而另一個明顯的弊端是市場準入門檻的降低,造成產品混雜。
采訪中,也有消費者指出,在商超銷售,商超的各種費用利潤一定會加到產品上,而作為藥品放到藥店里銷售,雖然國家不見得補貼,但是至少在成本累加上會少很多。對此,一位代理了外資和國內兩種產品的經銷商向記者表示,商超的各種費用除外,外資產品因為產品分級細致配方差異大進入銷售終端后往往還要培訓廠家促銷員來指導銷售,這些費用都會由消費者買單,算起來對于產供銷購都是一種負擔。而對于進入藥店銷售,該經銷商認為:“不樂觀,國內市場有不同于國際市場的國情,目前的渠道和銷售有不夠科學合理的地方,可能需要調整,但并不是說,照搬國際通用形式就能立竿見影?!?br />
洋奶粉為什么這樣“紅”
在青島的嬰幼兒奶粉市場上,外資品牌擁有著絕對的話語權。發(fā)生于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讓國產奶粉遭遇“滑鐵盧”。當部分費盡心思擠進高端奶粉行列的國產嬰幼兒奶粉身上也沾上污點后,國產品牌徹底跌入低谷,外資奶粉在青島市區(qū)的市場占有量高達80%。雖然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產品牌奶粉市場開始回升,但是作為“大病初愈”的弱勢品牌,在咄咄逼人的外資品牌面前,還是很難昂起頭。
壟斷就會產生效益。雖然外資奶粉的漲價風由來已久,但是在2008年之后,這種漲價變得越來越頻繁。有統(tǒng)計顯示,從2008年到2009年,有外資品牌奶粉價格上漲50%左右。在一波又一波的漲價大潮中,“成本上漲”、“配方升級”是百用不厭的理由:國際奶源緊張漲價時,外資奶粉自然不會為中國消費者買單;當國際奶粉價格下跌時,外資奶粉還是會厚顏說出成本上漲。中間還是時不時地拋出個“配方升級”,只要奶粉的包裝一換,價格必然上漲。對于后一個理由,很多人嗤之以鼻:拋開售價不說,外資品牌在中國國內銷售的產品,與在本國銷售的是同一個配方嗎?答案顯然是“不是”,否則就不會有很多媽媽們多方聯(lián)系去買“港版”奶粉、進口國內的洋奶粉。
被外資奶粉漲價累得苦不堪言的父母們,卻只能一邊抱怨著,一邊從商場超市運奶粉回家儲存。但是即便是價格飛漲,還是改變不了父母們對于外資品牌的“癡情”?!澳谭蹆r格再漲,我還是會買進口的!”一位媽媽如此“大義凜然”地告訴記者。相信,這是絕大部分有著一定經濟能力的父母的肺腑之言。之所以如此,還是因為“消費信心”。再苦不能苦孩子,這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維,“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讓本來就青睞外資品牌的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產生恐懼感,對于進口品牌的信賴度增強?!皟r格高些無所謂,安全就好!”這也是父母們的無奈之言。
而我們不能忽視的,還有外資奶粉的品牌支撐力,也是國產奶粉所不能比的。在嬰幼兒奶粉市場上,目前市場占有量最大的雅培、美贊臣、多美滋、惠氏,都曾出現過或大或小的負面報道,但是卻并未撼動其在中國嬰幼兒奶粉貨架上的顯赫地位,依然領跑中高端市場,根本原因就是其品牌支撐力強,似乎已在消費者心目中根深蒂固。
國產奶粉廠家或許也在暗暗地怪中國的父母,為什么崇洋媚外,什么不支持民族品牌?其實,最基本的愛國心每個人都有,只要有著同樣的品質,同樣的聲譽,相信消費者更樂于選擇價格更為優(yōu)惠的國產品牌。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還是我們的國產品牌不爭氣。如果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紛紛落馬的是外資品牌,那么在當前的嬰幼兒奶粉市場上,傲視群雄、牛氣沖天的就是國產品牌了。而這,也是消費者所期待的。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