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心煩,錯過了公司的飯點,就想到外面找個不錯的小飯店,吃一頓,說實話,對于一天兩頓米飯的待遇,咱北方人的肚子還真有點受不了.
在點餐后等待的時間,看了下飯店里的幾個人,其中有兩個年齡在60歲左右的夫妻,女的在打電話,"你今個上學(xué)了啊,學(xué)里好不好啊,明天還去不去?。?聽她的口氣,肯定是在逗一個剛上學(xué)或是學(xué)前班的孫子或是外甥.接著又聽到一句,"想姥姥了嗎?"心里覺得更肯定了.又聽說,俺們在飯店呢,就在技術(shù)監(jiān)督局這兒,你來嗎"這句話后可能是老人的女兒接了電話,就聽老人說,我和你爸收東西去了,在這兒你爸說,吃了飯再回去,省得還得做,怪累的.
我看了一下兩個老人,雖說歲數(shù)不大,但是一身衣服可以看得出來,那肯定是勞動人民.
其實早在我來以前,兩老人已經(jīng)點餐了,要了兩碗肉絲面,在這兒吃的,要了半斤餃子是帶走的,看得出,兩個老人,感情肯定挺好的,一邊等一邊說話,挺高興的.
一會兒,老人電話又響起來,只聽說,"哦,你來啊,就在技術(shù)監(jiān)督局這兒".放了電話又跟老伴說,他們說一會兒來,老伴招呼服務(wù)員,來菜單,點兩個菜,菜單拿來了,又聽他說,等他們來了再點吧,看看他們想吃什么.
這時我點的飯上來了,我開始吃了,不一會兒,兩老人點的肉絲面也上來了,我坐在兩位老人的后面,我觀察到就在老人放下電話說了那句話后,在短短的不到十分鐘時間,老人的回頭不下60次,而且期間男的到門口去了6次,女的去了4次.
女兒帶著外孫終于來了,是打車過來的,兩老人趕緊都到門外迎接,高高興興的把女兒和外孫迎了進來.進來后,外孫坐到了姥姥的身邊,看來是姥姥從小把他帶大的,和姥姥挺親的;而父親也把那碗面條推給了女兒,其實在這之前,我一直在觀察,兩老人,只是把肉絲面給攪拌勻了,其實沒動一筷子.
姥姥開始喂外孫,女兒也開始吃父親推給的面條,外孫吃得很香,姥姥臉上也露出了高興的笑容,說,看他還挺愛吃,女兒說,他肯定早餓了,這時父親說,來個排骨吧,女兒沒表態(tài),父親把菜單給了女兒,女兒點了個京醬肉絲,問父親喜不喜歡吃,父親說,可以,還要再點一個,母親說,你不是點了個排骨嗎,女兒也沒表態(tài),父親算是默許了.
看兩位老人,雖說現(xiàn)在肯定衣食無憂,但排骨絕對不是他們每天的消費水準(zhǔn).
我吃完了,付帳離開了餐館,在路上,我想起了去衡水的路上,那一個母親和一個兒子.
那天到衡水去,在一個路口,一對母子要下車,母親有35-40來歲,兒子已經(jīng)是十七八的半大小伙,母親先下的車,下車后面向車門,習(xí)慣性的伸出了她的右手,來攙兒子,其實他沒有注意到,兒子已經(jīng)高過了他一頭,比她那嬌小的身村,壯碩了很多.
兒子不知道是怕累著母親,還是頑皮,把母親的手扒開,一步跳了下去,母親還說,你慢點.
在父母的眼中,兒子永遠都是兒子,女兒永遠都是女兒,無論你已經(jīng)壯碩到了成年,還是已經(jīng)為人父母,在他們眼中,永遠都是孩子,永遠都需要呵護.
但是又有多少個子女在注意,母親什么時候鬢角出現(xiàn)了白霜,父親什么時候額頭爬上了皺紋.父母把兒女的生日記得死死的,但卻忘了自己的生日,子女記住了自己的生日,以又有幾個記得住父母的生日.
古語云:不養(yǎng)兒不知報父母恩,我也曾說過句可能過于偏激的話,兒子對于父母的回報,能達到父母對自己的三分之一,就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孝子.
鳥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讓我們關(guān)注我們身邊的老人吧,不要覺得自己多大了都是孩子,當(dāng)我們叫父母時,有人答應(yīng),那時我們才覺得我們還是孩子,還年輕.
親身經(jīng)歷的這兩件事,讓我感慨不己,比爾蓋茨有句名言,就是,人生最不能等的就是及時行孝.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祝福那些善待老人的子女們,也祝福那些老人,祝他們每天開心,快樂,晚年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