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人經(jīng)過一個建筑工地,問那里的瓦匠們在干什么,三個瓦匠有三個不同的回答。
第一個瓦匠回答:“我在砌磚。我要做養(yǎng)家糊口的事,混口飯吃。”
第二個瓦匠回答:“我在壘墻。我能做最棒的瓦匠工作?!?/font>
第三個瓦匠回答:“我正在蓋一座大樓?!?/font>
三個砌磚瓦匠的寓言很多次見諸于各個場合,甚至高考和MBA的入學考試試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我們只從三個瓦匠的思路說起。
如果我們用“自我期望”、“自我啟發(fā)”和“自我發(fā)展”三個指標來衡量這三個石匠,我們會發(fā)現(xiàn):第一個石匠的自我期望值太低,沒有大的志向,在職場上,此人缺乏自我啟發(fā)的自覺和自我發(fā)展的動力。屬于我們常說的安于現(xiàn)狀的人: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第二個石匠的自我期望值過高,有點好高騖遠,在團隊中,此人很可能是個特立獨行、“笑傲江湖”式的人物。但是也可能會成為“小姐身子丫鬟命”的不得志的清高人士。
第三個石匠的目標才真正與工程目標、團隊目標高度吻合,既現(xiàn)實又有理想。他的自我啟發(fā)意愿與自我發(fā)展行為,才會與組織目標的追求形成和諧的合力。這就是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者。
海爾有句名言:沒有思路,就沒有出路,每個人都需要進行目標管理。創(chuàng)造生活,需要確定你的目標。三個抄寫員的故事就很有點意思。
黎錦熙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民國頭十年他在湖南辦報,當時幫他謄寫文稿的有三個人。
第一個抄寫員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實實地抄寫文稿,錯字、別字也照抄不誤,后來這個人一直默默無聞。
第二個抄寫員則非常認真,對每份文稿都先進行認真仔細地檢查然后才抄寫。遇到錯字、病句都要改正過來。后來,這個抄寫員寫了一首歌詞,經(jīng)聶耳譜曲后命名為《義勇軍進行曲》,他就是田漢。
第三個抄寫員則與眾不同,他也仔細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與自己意見相符的文稿,對那些意見不同的文稿則隨手扔掉,一句話也不抄。后來,這個人建立了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就是毛澤東。
已故管理大師德魯克曾說:“目標管理改變了經(jīng)理人過去監(jiān)督部屬工作的傳統(tǒng)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主管與部屬共同協(xié)商具體的工作目標,事先設立績效衡量標準,并且放手讓部屬努力去達成既定目標。此種雙方協(xié)商一個彼此認可的績效衡量標準的模式,自然會形成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
國內(nèi)企業(yè)有一種傾向,似乎認為運作、MBO、流程重組、ERP、CRM等等才是先進的管理方式,而價值工程、目標管理則已經(jīng)落后。事實上,只要企業(yè)還沒有改變其贏利組織的屬性,目標管理就仍然是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中最有效的基礎管理手段之一,是經(jīng)理人技能提升的主要內(nèi)容。
目標管理的核心是,建立一個企業(yè)內(nèi)的目標體系,全體員工各司其職、各盡其能,推進組織目標的達成。在一個企業(yè)的目標體系中,總經(jīng)理的目標、部門經(jīng)理的目標、車間主任的目標,是各不相同的,但他們的目標都和企業(yè)整體目標息息相關。企業(yè)整體目標的實現(xiàn),有賴于各部門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
一個優(yōu)秀的管理團隊,必然會制定一個合理的企業(yè)目標,把這個目標分解成一系列的子目標,并把這個目標化到每一個員工的心里去,落實到每一個員工的行為中去。
思路是首要的,有了思路還要堅持付諸于實施。
《火的戰(zhàn)車》是一部與很多人同齡的影片。一部在1980上映,第二年就榮獲了當年的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內(nèi)四項大獎的影片。一部頗具英國古典主義氣質的電影。一部據(jù)說是史上最偉大的體育電影。一部關于理想與奮斗與信念乃至信仰的勵志電影。一部沒有多少人完整看過但幾乎沒有人不曾為它的主題音樂感動過的電影。
《火的戰(zhàn)車》故事發(fā)生在1919年。英國貴族化的劍橋大學凱阿斯學院考進了一位猶太學生亞伯拉罕。這位青年深受種族偏見之苦,一心想成為贏得奧運會百米賽金牌得第一個猶太人,以此來對抗種族偏見,為同胞爭光。蘇格蘭高地也有一個決心奪取奧運會百米金牌得青年利德爾。他父親是傳教士,本人是個虔誠的教徒。他認為,運動員應具備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這和基督的教義是一致的,既然天賜他一雙快腿,就是要他為上帝爭光。
1920年,蘇格蘭和法國舉行田徑比賽,利德爾代表蘇格蘭參加。正當競爭激烈的時候,利德爾忽然摔倒,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終于搶先到達了終點。亞伯拉罕在看臺上目睹這場意志創(chuàng)造奇跡的比賽,十分激動。他熱切地請求意大利職業(yè)教練穆薩比尼指導他練習。穆薩比尼沒有答應。
1923年,倫敦舉行全國性運動會,利德爾和亞伯拉罕在跑道上相會。利德爾獲得冠軍,亞伯拉罕落后了兩碼。他的女友、歌劇演員西比爾安慰他下次定能超過利德爾,但亞伯拉罕痛苦地說,他的速度似乎已達到了極限,再也無法提高了。在場的意大利教練看到在這個失敗者身上有一種渴望拼搏的精神,決定助他一臂之力,便對他說:“那兩碼包在我身上?!?/font>
穆薩比尼教練針對亞伯拉罕訓練不足的弱點,指導他從基本動作開始系統(tǒng)地進行訓練。失去自信的亞伯拉罕漸漸恢復了信心。
1924年,第8屆奧運會在巴黎舉行。英國隊起程赴法時,利德爾才知道百米預賽將在星期天舉行。按基督教規(guī)定,星期天是安息日,不得工作。他考慮再三,最后決定遵守教義,退出比賽。領隊懇切得要求他為國王的榮譽參加比賽,雙方相持不下之際,英國隊四百米選手林賽勛爵主動把自己參加四百米賽的權利讓給了利德爾,因為那場比賽不在安息日舉行。
利德爾不僅奪得四百米賽冠軍,而且打破了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
參加短跑的亞伯拉罕這時領悟到,障礙不是對手,而是自己的信心不足。他信心百倍地參加了百米決賽,終于奪得了冠軍。
在這個沒有信仰的或者信仰迷失的時代,在這個理想主義被看作幼稚和笑談的時代,在這個甚至也沒有什么理想無需多少奮斗的時代,深夜里一個人靜靜地看完《火的戰(zhàn)車》,不啻于一種洗禮。
這就是堅持思路的力量。
志向遠大,還要適時變通,才是志執(zhí)行圓、困境懷仁的劉備成功的關鍵。一根筋和兩頭堵缺乏變通力,即便有了思路,也會走向死胡同。
誰能說劉備強于諸葛亮?
在三國變幻的風云中,曹、孫、劉三家爭雄,或是挾持天子,或是搶奪玉璽,就如曹操與孫權。曹操做為世家之子,早在黃巾時期就已在朝堂之上占據(jù)了一席之地;孫權則是承襲了父兄打下的基業(yè),坐成了江東六郡八十一州。
反觀劉備,雖有著不可置疑的漢家血統(tǒng),但中落的家道至漢末早已使其無可傍依,窮途運蹙的織席販履正是其當時最好的寫照。然而,劉備并沒有因此而沉沒,從最初的將只關張二弟、兵不滿千而起,十數(shù)年間,戰(zhàn)黃巾、討董卓、救徐州、斗呂布、敗袁術、抗曹操到投袁紹、依劉表、走當陽、敗長坂,直至茅廬三顧、東風火起、巧收四郡、席卷益州、逐占東川,若論百折不回之韌性,三國中,只有曹操與劉備當屬并列第一,而劉備的成功,最主要的就是一點:自始至終高舉著仁字的大旗,目標是匡扶漢室。
劉備思路清晰,所以三分天下成功了,后來思路混亂,所以兵發(fā)彝陵失敗了。
腳踏實地,還要不拘一格,變化中求生存,這就是劉備成功的法寶。馬謖雖然有研究生和MBA學歷,但是思路不清晰,而且缺少變通,也許這就是劉備不喜歡夸夸其談、死搬硬套的馬謖的原因吧?
所以諸葛亮在丟失街亭以后,第一句話就是:“悔不聽先帝之言?!庇袝r候需要堅持目標:不到長城非好漢。而有時候則需要變通:條條大路通羅馬。
惟有如此,思路才能最終變化為出路。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