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佚名 轉貼自:農博網 點擊數:100 更新時間:2010-5-24 文章錄入:zhangying ]
關鍵詞 雞啄癖;種類;原因;防治
雞啄癖也稱異食癖、異嗜癖或惡食癖。不同品種、不同日齡的雞群均可發(fā)生,尤其是雛雞。啄癖是集約化養(yǎng)雞生產中常見的癥狀,給廣大養(yǎng)殖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F就啄癖的種類、原因及防治措施簡述如下。
1 種類及誘因
(1)啄肛癖。常見于高產籠養(yǎng)雞群或開產雞群,是啄食肛門及其下腹部的一類最嚴重的啄癖。蛋雞發(fā)生輸卵管脫出、脫肛,其他雞好奇爭相啄食,被啄雞疼痛驚恐逃脫,而啄食雞緊追不放,導致雞群騷動,相互爭啄肛門傷口,嚴重的將直腸拖出,造成全群暴發(fā)啄肛現象;產蛋時雞舍光線較強,反射肛門肌肉的亮光,吸引別的雞去啄食造成啄肛。也常見于雛雞,誘因是由于雛雞腹瀉,肛門周圍粘滿帶有腥臭的糞便。
(2)啄羽癖。個別自食或相互啄食羽毛,甚至啄得皮肉暴露出血,發(fā)展為啄羽癖。常見于幼雞的換羽期、產蛋母雞的盛產期與當年高產的新母雞。一般是由于營養(yǎng)缺乏,特別是含硫氨基酸、硫和B族維生素缺乏;或患螨病、雞虱。此外,日糧供應不足或喂料間隔時間太長,雞感到饑餓,易發(fā)生啄羽。
(3)啄蛋癖。母雞剛產下蛋,雞群就一擁而去啄食,有時產蛋雞也啄食自已生的蛋,主要發(fā)生在產蛋盛期。多由于日糧中蛋白質、鈣、食鹽不足;或開始啄破損蛋直至發(fā)展到啄完好的蛋。
(4)啄趾癖。主要發(fā)生在雛雞,多見于腳部被外寄生蟲,尤其是螨蟲侵襲,導致雞體自身啄食腳上皮膚鱗片和痂皮,發(fā)生自啄出血而引起互啄;或斷趾時消毒不嚴而感染,造成斷端腫脹,抬腿行走,一只雞啄趾,其他雞蜂擁而上,被啄雞趾部出血或跛行,嚴重的啄斷趾。
(5)啄頭癖。雞只相互啄冠、肉髯、耳葉、眼等,多見于公雞的爭斗,導致被啄部位出血、發(fā)紫變黑。主要與雞群的密度、雞舍的溫度、濕度和雞體的生理、心理因素等有關。
2 發(fā)生原因
2.1 營養(yǎng)方面
(1)日糧配合不當。日糧中蛋白質含量偏低,賴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色氨酸和胱氨酸中的一種或幾種含量不足或過高,造成日糧中的氨基酸不平衡,粗纖維含量過低,均可導致啄癖發(fā)生。
(2)礦物質缺乏。日糧中常量元素(鈣、磷、氯、鈉等)或微量元素(鐵、銅、鋅、錳、硒、碘、硫等)缺乏或比例失調,不能滿足機體對這些營養(yǎng)物質的需要而使新陳代謝紊亂,導致啄癖發(fā)生。
(3)粗纖維缺乏。雞對粗纖維的消化能力很差,尤其是雛雞,粗纖維過多會導致消化不良,嚴重時阻塞消化道;但粗纖維缺乏時,腸蠕動不充分,易引起啄羽、啄肛等啄癖發(fā)生。
2.2 飼養(yǎng)管理方面
(1)環(huán)境因素。如通風不良、有害氣體濃度高、光線太強或光線不適、溫度和濕度不適宜、密度太大和互相擁擠等條件都可引起啄癖。
(2)飼養(yǎng)方式。飼喂時間不合適、飼料喂量不夠或飲水供應不足、長時間缺水、缺料、產蛋箱放置不合理或不足都可引起雞相互啄斗。
(3)疾病因素。球蟲病、大腸桿菌病、白痢、消化不良等病癥可引起啄羽、啄肛;腳突變膝螨、膝螨、雞羽虱等外寄生蟲,可使雞體自身啄食自體腳上皮膚鱗片和痂皮,發(fā)生自啄出血而引起互啄;母雞病源性或生理性脫肛、皮膚外傷等因素都可誘發(fā)啄癖的發(fā)生。
2.3 其他方面
(1)應激因素。環(huán)境突變或外界驚擾,如防疫、轉群等,可引起啄癖。
(2)品種因素。部分品種雞生性好斗,也是引起啄癖的一個原因。如地方品種、麻雞、黃雞雞群發(fā)生啄癖的現象遠遠大于羅曼、海蘭等雞群。
3 防治措施
(1)及時移走啄癖雞,單獨飼養(yǎng);隔離被啄雞或在被啄的部位涂擦龍膽紫、黃鏈素和氯霉素等苦味濃的消炎藥物,一方面消炎,另一方面使愛啄雞知苦而退。
(2)斷喙。首次斷喙在7-10日齡,二次斷喙在12-14周齡進行。盡量把喙修成斜面,既防止啄癖,又可以節(jié)省飼料,同時在飼料中添加VC和VK防止應激。
(3)日糧除要滿足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需要外,可適當降低能量飼料(玉米不要超過65%),提高蛋白質含量,增加粗纖維,同時在飼糧中添加0.2%的蛋氨酸或1%-2%的羽毛粉,能有效預防啄癖的發(fā)生。
(4)營養(yǎng)缺乏引起的啄癖,應分析具體原因。如缺鹽時,可在日糧中添加1.5%-2%食鹽,連續(xù)3-4d,但不能長,以防中毒;缺硫時,可在飼料中加入0.8%-1%的芒硝或天然石膏粉,每只雞1-3g。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