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何珺 發(fā)自北京
新小麥上市爭購的現(xiàn)象已趨于緩和,然而,針對我國糧食收購的頭號主角——中央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下稱中儲糧)的指責聲卻并未停息。
面對“參與推高糧價”的質疑,昨日(7月26日),一位中儲糧內部人士表示“有點冤?!?br />
中儲糧成眾矢之的
6月底,多個小麥主產區(qū)的小麥收購價首次沖破1元/斤,遠高于國家制定的2010年小麥最低收購價(三等白小麥0.9元/斤、紅小麥和混合麥0.86元/斤),并一度出現(xiàn)“搶購潮”。
據(jù)報道,國家發(fā)改委、糧食局等調查人員分批前往河北、山東等小麥主產區(qū),檢查收購工作。同時,一份由國家糧食局撰寫的有關 “糧價上漲”原因的調研報告近日已上報至國務院,矛頭直指中儲糧。
作為被指責方,中儲糧總公司并未對此作出公開回應。不過,一位中儲糧內部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論中儲糧今年的小麥收購量,河南最高,而江蘇、河北、山東等省收購量均不高,但河南正是這幾個小麥主產省中價格較低的。
據(jù)了解,6月底小麥市場價格分別為:河南和安徽0.95元/斤左右、山東0.99~1.03元/斤、江蘇0.98~1.03元/斤、河北、山西、陜西均在1元/斤以上。
“而且,在2009年國家政策性糧食收購中,中儲糧收購的稻谷還不到總產量的20%?!鄙鲜鋈耸糠Q,從各地的小麥價格和收購量來看,中儲糧都不應該是此番漲價的主因。
據(jù)中儲糧統(tǒng)計,2006年至2009年,中儲糧年均政策性糧食業(yè)務量達到4700萬噸左右,而2009年我國糧食產量已經超過53000萬噸。
對于“20%”的占比,東方艾格糧食分析師馬文鋒表示 “差不多”,不過由于“進的多,出的少”,目前中儲糧手中累計存糧估計占到全國的一半,但很大一部分為國家戰(zhàn)略性儲備糧。
“漲價的事不能全怪中儲糧,因為物價整體都呈上漲趨勢,如果糧價不漲,明年誰種糧食?”馬文鋒認為,目前的糧價波動仍在平穩(wěn)上漲的范圍內,而糧食收儲政策的存在很有必要,一旦中儲糧這么龐大的政策糧供給能力缺失后,中國的糧價波動可能非常驚人。
他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雖然糧食收儲政策在具體執(zhí)行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但推動糧價上漲的根本原因是強烈的看漲預期,這并不是中儲糧造成的。
市場價高于托市價非壞事
在7月16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農業(yè)部新聞發(fā)言人陳萌山也曾表示,出現(xiàn)小麥漲價的現(xiàn)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國家提高了小麥最低收購價格,以及今年增加了收購主體。”
由于收購政策的調整,今年的糧食收購戰(zhàn)場并非是中儲糧一家壟斷,還加入了中糧、華糧等國字號大型企業(yè)。另外,部分大型跨國糧商也在其中搶占一席之地。
在分析今年糧價上漲的主因時,社科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農村產業(yè)經濟室主任張元紅也提到了收購主體增加的現(xiàn)象?!拔覀€人覺得,中儲糧主動提價的可能性不大,有一種可能是,價格已經被其他收儲主體抬高,中儲糧出于完成收儲任務等考慮,跟著市場價收購?!彼f。
在漲價苗頭出現(xiàn)后,中儲糧繼6月下旬下達口頭通知后,又在7月初正式書面通知,已經在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停止收購小麥。據(jù)上述內部人士透露,不僅如此,部分中儲糧自主經營的貿易糧收購工作也暫時停止。
有消息稱,今年下半年可能會出臺關于調整糧食托市收購體系的相關政策。
“出現(xiàn)今年的情況(市場價高于托市價)并不一定是壞事。”張元紅表示,托市收購政策的初衷是,當市場價格低于最低收購價時啟動收購預案;當市場價格高于最低收購價時,停止托市收購。后者并不意味著收儲體系失效,它只是在另外一種情形下發(fā)揮作用。
他認為,在糧食資源的占有比例上,中儲糧今年的占比可能低于往年,但他的收購主體地位不太可能有所改變。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