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菌肽的概念和分類
抗菌肽原指昆蟲體內(nèi)經(jīng)誘導而產(chǎn)生的一類分子量在4KD左右,具有抗菌活性的堿性多肽物質。最初,人們在研究北美天蠶的免疫機制時,發(fā)現(xiàn)其滯育蛹經(jīng)外界刺激誘導后,其血淋巴中產(chǎn)生了具有抑菌作用的多肽物質,這類抗菌多肽被命名為天蠶素(Cecropins)。后來,從其他昆蟲以及兩棲類動物、哺乳動物中,也分離到結構相似的抗菌多肽。迄今為止,在不同動物組織中已發(fā)現(xiàn)了很多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質和多肽,已有70多種抗菌多肽的結構被測定,抗菌肽的概念得到了極大的擴展。
根據(jù)抗菌肽的結構,可將其分為5類:(1)單鏈無半胱氨酸殘基的α-螺旋,或由無規(guī)卷曲連接的兩段α-螺旋組成的肽;(2)富含某些氨基酸殘基但不含半胱氨酸殘基的抗菌肽;(3)含1個二硫鍵的抗菌多肽;(4)有2個或2個以上二硫鍵、具有β-折疊結構的抗菌肽;(5)由其它已知功能的較大的多肽衍生而來的具有抗菌活性的肽。其中最早分離到的Cecropins和從非洲爪蟾中分離到的Magainins等屬于第一類抗菌肽,通常也將其稱為Cecropin類抗菌肽,目前對此類抗菌肽的研究也較深入。
2. 抗菌肽的生物學效應
抗菌肽具有廣譜抗菌活性,對細菌有很強的殺傷作用,尤其是其對某些耐藥性病原菌的殺滅作用更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除此之外,人們還發(fā)現(xiàn),某些抗菌肽對部分病毒、真菌、原蟲和癌細胞等有殺滅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傷口愈合過程。
抗菌肽的廣泛的生物學活性顯示了其在醫(yī)學上良好的應用前景。
3.抗菌肽的作用機制
自從發(fā)現(xiàn)抗菌肽以來,已對抗菌肽的作用機理進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已知的是,抗菌肽是通過作用于細菌細胞膜而起作用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多種抗菌肽與細胞膜作用的模型。但嚴格地說,抗菌肽以何種機制殺死細菌至今還沒有完全弄清楚。
目前一般認為,Cecropin類抗菌肽作用于細胞膜,在膜上形成跨膜的離子通道,破壞了膜的完整性,造成細胞內(nèi)容物泄漏,從而殺死細胞。
對于抗菌肽破壞膜的完整性,使細胞內(nèi)外屏障喪失,從而殺死細菌這一觀點已得到基本統(tǒng)一的認識,但對其具體作用過程、是否存在特異性的膜受體、有無其它因子協(xié)同等問題尚不十分清楚,存在不同看法。不同抗菌肽的作用機制可能不一樣,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