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學
兔球蟲病是由艾美耳屬的多種球蟲寄生于兔的小腸或膽管上皮細胞內引起的。
病原體是艾美耳球蟲。目前我國已發(fā)現7種艾美耳球蟲可寄生于兔的小腸和膽管。兔球蟲卵囊在溫度20℃,濕度55%~75%的外界環(huán)境中,經2~3天即可發(fā)育成為感染性卵囊。卵囊對化學消毒藥物及低溫的抵抗力很強,大多數卵囊可以越冬。但對日光和干燥很敏感,直射陽光在數小時內能殺死卵囊?!?
寄生于兔的艾美爾球蟲的生活史與寄生于雞的艾美耳球蟲的生活史相同,但寄生于兔膽管的斯氏艾美耳球蟲的生活史稍略不同。兔攝入斯氏艾美耳球蟲的感染性卵囊后,在十二指腸內經酶的作用面釋放出子孢子,然后鉆入腸黏膜,再經門脈循環(huán)或淋巴循環(huán)而移行到肝臟,最后鉆入膽管的上皮細胞而開始裂殖增殖。
[編輯本段]
流行病學
各種品種和不同年齡的兔都可感染,但以1~3月齡的兔最易感而且病情嚴重,死亡率高;成年兔發(fā)病輕微,多為帶蟲者,成為重要的傳染源。
本病感染途徑是經口食入含有孢子化卵囊的水或飼料。飼養(yǎng)員、工具、蒼蠅等也可機械性搬運球蟲卵囊而傳播本病。
發(fā)病季節(jié)多在春暖多雨時期,如兔舍內經常保持在10℃以上,隨時可能發(fā)病。
[編輯本段]
臨床癥狀
根據球蟲的寄生部位可分為腸型、肝型和混合型三種。開始時病兔食欲減退,精神沉郁,伏臥不動,生長停滯。眼鼻分泌物增多,體溫升高,腹部脹大,臌氣,下痢,肛門沾污,排糞頻繁。腸球蟲有頑固性下痢,甚至拉血痢,或便秘與腹瀉交替發(fā)生。肝球蟲病則肝臟腫大,腫區(qū)觸診疼痛,黏膜黃染。家兔球蟲病的后期往往出現神經癥狀,四肢痙攣、麻痹,因極度衰竭而死亡。腸型死亡快,肝型較慢。
[編輯本段]
病理變化
腸型球蟲病見十二指腸壁厚,內腔擴張,黏膜炎癥。小腸內充滿氣體和大量微紅色黏液,腸黏膜充血并有出血點。慢性者,腸黏膜呈灰色,有許多小而硬的白色小結節(jié),內含有卵囊。肝球蟲病則肝腫大,肝表面與實質內有白色或淡黃色的結節(jié)性病灶,取結節(jié)壓碎鏡檢,可見到各個發(fā)育階段的球蟲。日久的病灶,其內容物變?yōu)榉哿逾}化物。剖檢所見多數為腸球蟲和肝球蟲混合感染。
[編輯本段]
診斷
1、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2、 實驗室診斷
鏡檢卵囊可采取腸黏膜的白色小結節(jié)、肝臟的白色結節(jié)壓片檢查,或取糞便直接涂片檢查,必要時采取糞便用飽和鹽水漂浮法檢查卵囊。
[編輯本段]
防治
加強兔場管理,成年兔和小兔分開飼養(yǎng),斷乳后的幼兔要立即分群,單獨飼養(yǎng)。保證飼料新鮮及清潔衛(wèi)生,飼料應避免糞便污染,每天清掃兔籠及運動場上的糞便,定期消毒。
可采用莫能霉素等藥物預防本病發(fā)生。發(fā)現病兔立即隔離治療。治療藥物可用磺胺甲氧嘧啶、呋喃唑酮等。
發(fā)現病兔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規(guī)定,采取嚴格控制、撲滅措施,防止擴散。病兔應隔離、治療或撲殺,病死兔的尸體、內臟等應深埋或焚燒。兔籠、用具等應嚴格消毒,兔糞堆積發(fā)酵。消滅兔場內的鼠類、蠅類及其他昆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