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棘球蚴病又稱包蟲病,由帶科的細粒棘球絳蟲(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中絳期幼蟲棘球蚴(Echinococcus unilocularis)寄生于豬、羊、牛和人的肝、肺等器官中引起的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蟲病。通常呈慢性經過,危害嚴重。分布比較廣泛,幾乎遍及世界各國,許多畜牧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多般是本病流行的自然疫源地,德國巴伐亞豬的感染率4.9%~12.8%,我國主要流行于西北地區(qū),而在東北、華北和西南地區(qū)也有報道,新疆北部豬感染率23.71%,上海和福建等地屠宰場有零星發(fā)現。
豬棘球蚴病診斷要點
流行特點
豬等家畜是細粒棘球絳蟲的中間宿主,犬與犬科動物為終宿主,細粒棘球絳蟲很小,全長2~6mm,僅有1個頭節(jié)和3~4個節(jié)片組成,寄生于犬、狐、狼等小腸,隨犬糞可排出大量孕卵節(jié)片和蟲卵,污染飼料、飲水源和牧場,成為家畜感染的主要原因。豬經口感染后,六鉤蚴逸出進入血液循環(huán),大部分停留在肝內,一部分觀察到達肺寄生,少數到其他臟器,約經5~6個月發(fā)育為成熟的棘球蚴,棘球蚴呈囊狀,直徑通常為5~10cm,也有大至50cm,囊內充滿液體,囊壁生發(fā)層上有原頭蚴和生發(fā)囊,它們也可脫落于囊液中。犬食入棘球蚴后,在小腸內經7周發(fā)育為成蟲。犬在本病的流行病學上有重要的意義。本病在牧區(qū)感染嚴重,由于牧畜種類多,接觸感染機會多,導致流行普遍。臨診癥狀 寄生數量少時,表現消瘦,被毛粗糙逆立,咳嗽等癥狀。多量蟲體寄生,肝、肺高度萎縮,患畜逐漸消瘦,肋下出現腫脹和疼痛,終因惡病質或窒息而死亡。豬的癥狀不如牛、羊明顯。
病理變化
豬常見于肝、少見于肺和脾。剖檢可見肝、肺體積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可找到棘球蚴,囊泡周圍的實質萎縮。也可偶然見觀察到一些缺乏囊液的囊泡殘跡,或干酪變性和鈣化的棘球蚴及化膿病灶。 實驗診斷 以免疫學檢查為主,國內已有10多種方法。多數用透析棘球蚴囊液做抗原,也有用親和層析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方法來濃集和分離,活的或死的原頭蚴都能作有效抗原。ID簡便,敏感性高,但特異性較差,一般準確率在70%,CF一般陽性率約50%~80%,有多種假陽性反應。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快速簡便,檢出率為83.3%。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此外,還有酶聯(lián)金黃色葡菌A蛋白酶免疫吸附試驗(PPA-ELISA)、斑點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Dot-ELISA)、親和素-生物素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ABC-ELISA),由于這些試驗均有不同水平的假陽性和陰性,因此,Ballad提出同時在2~3種方法中出現陽性反應是本病可靠的診斷指標。張京元(1990)報告對8種免疫診斷方法的比較,ELISA和ABC-ELISA敏感性最高,其次是IHA和IFA,AGD最差,特異性以E-CIEP最高,認為以E-CIEP,IHA和ELISA三種試驗結合應用是診斷本病和流行病學調查的可靠方法。
豬棘球蚴病防治措施
治療
對棘球蚴病可試用吡喹酮、甲苯咪唑及丙硫咪唑藥物,但應多次治療。
綜合性預防措施
嚴格執(zhí)行屠宰豬的獸醫(yī)衛(wèi)生檢驗及屠宰場的衛(wèi)生管理,發(fā)現棘球蚴應銷毀,嚴禁喂犬。
撲殺野犬、牧犬定期驅蟲,吡喹酮5~10mg/kg體重,一次口服。氫溴酸檳榔堿1~2mg/kg體重,饑餓12h后給予。驅蟲后要收集犬糞,徹底銷毀。
強畜牧衛(wèi)生管理,保護好飼料、水源不被犬糞污染。公共衛(wèi)生 人體感染主要是接觸病犬或食入蔬菜及其他食物上的蟲卵而來,所以,要嚴格注意飲食和個人衛(wèi)生,尤其是兒童更要小注意養(yǎng)成習慣。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