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樓
發(fā)表于 2006-9-13 13:58:29
|
只看該作者
re:我覺得這幾個論點舉的例子都還不足以推測豬...
我覺得這幾個論點舉的例子都還不足以推測豬價會暴漲。我們一個一個檢討看看:
1、雙匯對日本肉製品出口銳增。雙匯於2006年1-6月出口日本肉製品3758T,貨值1317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03.13%和85.34%。
依照日本採購量與採購價值去計算,出口日本的肉製品單價為每公斤28元人民幣,和目前每公斤生豬價格不到10元相比,很明顯的雙匯出口的是豬肉加工製品。至於上半年日本的採購量3,758,000公斤,若以每頭100公斤的生豬屠宰後只取得50公斤豬肉來算,生豬的需求量只增加約7萬5千頭。對於年出欄可達四千萬以上的河南省,生豬需求量的漲幅不到千分之一。
2、川豬搶攤新加坡,帶動銷售渠道的增加。四川井研縣食品有限公司與新加坡太偉私人有限公司簽署合資協(xié)議,將進一步擴大川豬對新加坡的出口規(guī)模,以此輻射整個東南亞豬肉市場。
新加坡人口約400萬,若以每人年均消費量30公斤計算,每年需要120萬噸的豬肉,折合約需240萬頭豬的市場。但是很可惜,大陸是許多重要豬病的疫區(qū),而且華人不喜歡吃冷凍豬肉,因此能夠攻入新加坡的也是加工品,這部分的消費可能不到全年銷售量的5%。大約也只有12萬條豬的市場需求。至於東南亞市場,我覺得這是根本不可能的。馬來西亞、印尼都是回教政權,不吃豬肉,也對豬肉產(chǎn)業(yè)大力打壓,才會造成這二個國家豬肉價格非常高,但換句話說,他們政府也不會輕易開放豬肉進口。尤其這二個國家的口蹄疫控制的不錯。越南、緬甸、泰國、菲律賓的豬肉生產(chǎn)成本與價格都不會比中國高,我們沒有出口優(yōu)勢。
3、黑龍江豬肉出口量的增加。2006年上半年,黑龍江豬肉及豬肉製品出口量是去年的4倍,有力的拉動了生豬收購價的迅速回升。
要注意一件事情:「豬肉製品」市場與「生豬市場」是完全不同的操作概念。豬肉製品是豬肉加工後的產(chǎn)品,保存期限很長。此外,豬肉製品可以用冷凍豬肉製作。因此豬肉製品生產(chǎn)廠家,會利用豬價下跌時大量採購原料,然後慢慢加工成成品銷售。2006年豬肉製品量的增加確實會穩(wěn)定豬價,但是當豬價回漲時,你會發(fā)現(xiàn)製品方面的採購量急速下滑。
4、據(jù)鳳凰衛(wèi)視報道,受環(huán)境壓力的影響,香港養(yǎng)豬業(yè)全部轉向大陸,消費的豬肉及肉製品由大陸提供。
這點報導其實沒有意義,因為香港的豬肉原本就是廣東周邊地區(qū)在供應,可能佔了全港的70%以上。就算剩下30%都從內(nèi)地進口,那個消費量的上漲仍是杯水車薪。
我覺得豬價要上漲,還是取決於供應面的減少,而非消費面的增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