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3 10:15:28 來源: 《人力資本》 網友評論 1 條 進入論壇<br>
<br>
你想好你最想要什么了嗎?做好因為得到而要失去的準備了嗎? <br>
<br>
文/鄧曉燕<br>
<br>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失戀的人在公園哭泣。這時,一位哲學家走來輕聲地問她說:"你怎么啦?為何哭得如此傷心?"失戀的人回答說:"嗚……我好難過,為何他要離我而去?"不料這位哲學家卻哈哈大笑,并說:"你真笨。"<br>
<br>
失戀的人便很生氣地說:"你怎么這樣,我失戀了,已經很難過,你不安慰我就算了,還罵我。"<br>
<br>
哲學家回答她說:"傻瓜,這根本就不用難過啊,真正該難過的是他,因為你只是失去了一個不愛你的人,而他卻是失去了一個愛他的人。"<br>
<br>
這個故事要告訴我們的是,跳出框框外的正面思索,將有助于困惑的排除?;蛘哒f,我們在想問題的時候,從另外的角度去想,得到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br>
<br>
最近,在IT界,鬧得最熱的事就是聯想挖走了戴爾中國區(qū)總裁麥大偉。這件事之所以鬧得熱,不僅僅是因為麥大偉跳槽到了聯想,更多是因為,最近一段時間內,算麥大偉在內,戴爾亞太區(qū)已經有6名高管跳槽到了競爭對手聯想那里。<br>
<br>
這的確不由得不讓人議論一番。而更多的評論是,聯想得到了競爭對手的人,自然是勝利的一方。因為,這些人不僅了解競爭對手,而且,還能把聯想需要的競爭對手的一些管理方式帶到聯想。這無疑削弱了戴爾的競爭力。<br>
<br>
但是,沒有事情是那么簡單的。本期《人力資本》特別策劃給出的是對這個事件的另一種解讀。<br>
<br>
《人力資本》認為,在這個事件中,其實,戴爾并沒有輸,反而可能是贏家。<br>
<br>
原因有如下幾個。<br>
<br>
首先,"對于戴爾而言,沒有任何人是不可替代的",戴爾的成功不是靠獨創(chuàng)性技術,不是靠制造規(guī)模,也不是依賴于兼并收購,最重要的是它的執(zhí)行力。而事實上,包括高層經理人在內的員工全部被定義成了戴爾整體生產流水線上的"人件",就像螺母一樣一環(huán)一環(huán)地被強行"擰扣"在公司強行規(guī)定的螺釘上,經理人與普通員工惟一的不同只是"螺釘"位置更為關鍵。<br>
<br>
其次,對戴爾來講,自己的二流甚至是三流的人才被聯想當作一流人才使用,聯想的高管層次自然會低于戴爾;再就是,既然是挖角,聯想必然提供高于戴爾的薪水,這自然會變相提高聯想的成本,而且因為人數眾多,提高的幅度將會很大。<br>
<br>
第三,因為高管跳槽,戴爾空出了大量高管職位,這無疑給戴爾其他經理以機會,也反映出戴爾公司人才的市場價值。戴爾內外,都是經理人的機會!<br>
<br>
第四,聯想"子弟兵"劉軍被邊緣化,連帶效應,自然會動搖其他"子弟兵"的心。<br>
<br>
市場需要不同的聲音喚起人們的認識。但是,做著這期特別策劃的時候,我又在想,以聯想的智慧,真的想不到我們編輯所想到的嗎?<br>
<br>
答案應該不是。<br>
<br>
那是什么呢?<br>
<br>
以我的理解,有舍才有得。聯想在這一時期,必須舍去一些東西,去得到它最想要的。聯想深深明白這個道理,更重要的是,聯想知道它現階段最需要、最想要的是什么。<br>
<br>
其實,對成長中患得患失的經理人來說不也是這樣嗎?那么,你想好你最想要什么了嗎?做好因為得到而要失去的準備了嗎? <br>
<br>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